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04 10:42:50 | 人氣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基金投資-決定停損停利點的四個原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中,共同基金可謂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投資人將資金委託專業的經理人操盤,無須再自己費心選擇投資標的、決定買賣時點。

然而投資共同基金,也不是買了之後就丟給專家,自己都不管。許多人之所以無法在投資基金的過程中累積財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沒有適時執行停損停利。

導致賺錢時未及時出場,讓獲利成為紙上富貴;賠錢時則未勇於停損,導致虧損不斷擴大,最後只能感嘆投資總是令人Orz(沮喪)。

「已經賺了20%,該獲利了結嗎?」

「剛買了一週就賠5%,該賣掉嗎?」

「都賠了15%,但現在賣掉可真不甘心…」

不論是賺錢或賠錢,投資人都會有這樣的心聲。但停損停利點該如何設定呢?而當停損停利點到達時,是否該確實執行呢?這個看似複雜的學問,其實只要掌握四個原則,掌握停損停利是很簡單的事。

決定停損停利點的四個原則

原則一:依據投資方式決定

如果採用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可抱持「停利不停損」的觀念,由於定期定額屬於長期投資的方式,具有攤平成本的效果,因此停損是可以被忽略的,只是在定期定額投資也不是「抱著不動」就好,停利點則可依理財目標來決定。

原則二:依據基金類型設定損益點

不同類型的基金具有不同的波動性,設定的停損、停利點自然也不同。如果投資的是強調收益穩定的債券型基金,那麼只須考慮何時需要用錢即可。若是投資股票型基金,停利、停損點就必須在投資前就設想清楚。

一般而言,平衡型基金、已開發市場基金〈如美國、歐洲〉或全球股票基金投資波動較小,建議可以「+/-10%」為損益檢視點;而產業型基金、單一國家基金或新興市場等基金波動幅度較大,建議可以「+/-15%」為損益檢視點。

原則三:依據個人風險承受度調整

不同年齡的投資朋友具有不同的風險承受度。一般說來,資金充裕、年輕、單身無家庭負擔的投資朋友,較能承受風險,有較長的時間來彌補短期波動所帶來的損失。

因此不妨將停利、停損點設定較一般標準為高(例如可將單一國家基金的損益點從「+/-15%」提高到「+/-25%);相反的,若為退休養老者、家庭負擔較沉重者或對於金錢波動情緒上較敏感的人,那麼可以考慮將停利、停損點設定較一般水準更降低一點,以避免投資波動干擾生活品質。

原則四:依據整體投資組合進行檢視

除了個別基金之外,投資朋友還可依據整體資產配置狀況來檢視損益點。由一檔基金在投資組合中是核心投資(穩健長期配置、景氣連動程度較低)還是衛星投資(佔總資產比例較低、市場波動循環較明顯)來決定。

例如某一檔基金佔總資產比例不到5%、或者是打算長期穩健佈局的核心投資(如:平衡型基金),幾乎是可以忽略掉停損停利點的。

到達停損、停利點後該怎麼處理?

當投資的基金到達自己設定的停利、停損點後,投資朋友無須急著全部贖回;在執行買回的動作前可先綜合判斷後再決定。如果仍然看好該基金未來之表現,也可分批做部份贖回。

例如當基金到達原先設定之停利點時,卻仍看好基金後勢表現,就可先贖回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將部份獲利落袋為安,同時也可保留部份可能續漲的利益;相反地,若對後勢疑慮較深,就可以選擇贖回三分之二或全部贖回。

此外,也可以運用基金間的「轉換」,將已達停損、停利點之股票型基金,轉換至債券型基金或貨幣型基金停泊,再重新調整基金投資組合或等待下一次的進場佈局時機。

基金投資雖然是以長期佈局為考量,但不論是需要花費較多心思的單筆投資,或是屬於懶人理財術的定期定額,都要至少每三個月定期檢視手中的基金投資表現。

當然,您可以洽詢理財顧問或運用網站的基金觀察站及健診功能,協助您進行檢視,使投資更具效率,從此不會再Orz嘍!

<摩根富林明-理財E周報>

文章來源:轉載格友分享

台長: joycelyn

(悄悄話)
2007-07-16 21:03: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