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電影的出現
瓊瑤電影始於1965年,該年王引買下瓊瑤小說《煙雨濛濛》的版權改編成電影。同時,李行也在中影的支持下,連拍了《婉君表妹》、《啞女情深》,造成票房上的轟動。而瓊瑤電影是一種新的電影類型,它塑造出一種具有特定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模式化的故事前提、敘事策略,並企圖營造出特別的風格和氛圍。所以,當時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的濫觴,更進一步引發一連串愛情文藝電影跟拍的熱潮。
瓊瑤電影的分期(1960~1970)
瓊瑤電影大抵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是60年代的時候,因1965年《婉君表妹》造成票房的轟動,瓊瑤小說變從此成為業者爭拍的對象。但卻因功夫類型電影的大量生產,以及電視的普及興盛,以致造成瓊瑤電影前期的沒落。
但到了1973年的《彩雲飛》,遂又再次揭開瓊瑤電影熱潮,此為1973~76年的中期。這時,「瓊瑤式電影」已不單指改編其小說的電影,而是進以泛指當時的愛情文藝片。
後期是從1977年以後,瓊瑤自組巨星公司以《我是一片雲》開始,但是因為觀眾心理的改變,以及香港電影工業的興起,導致台片海外市場命脈的逐步喪失。所以,瓊瑤電影在1983年的《昨夜之燈》後結束,此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揭示一個文藝愛情類型時代的結束。
瓊瑤電影的特色
以瓊瑤為首的愛情文藝電影,習慣呈現差異作為故事的前提,並以超越差異作為主要敘事內容。所謂的差異,有時是指社會階級、經濟階級,有時則是學歷出身,或生理心理的落差。而差異往往是造成階級焦慮的原因,所以愛情文藝電影營造了一種可超越差異的幻象,提供觀眾在面對現實困頓時,一個可以想像的出口。其中強調的是女性的受難、委屈、壓抑、成全和犧牲自我的傳統美德,藉以使觀眾能重新馴服在社會規範之中。
此外,為了爭取海外版權,瓊瑤式的類型電影建構了「二林二秦」的明星制度。這種明星制度是建立在普遍性的形象透明性上,即在現實的大環境下,提供一種既逃避又透明的男女形象,供不同的觀眾得到類似的想像、代換及宣洩。
文長,繼續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