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6日,兩個女孩在旺角辦了一次朗誦會。
她們以詩相遇,本來打算一起出版詩集,但經過多番波折,一本詩集拆為兩本,一本叫《這樣的一段日子》,一本叫《生病了》,假如結合起來,正如主持人(即我)所說,會變成《這樣的一段生病了日子》,有點像記述SARS的意味,還是分拆為妙。
詩集雖一拆為二,但朗誦會卻又巧妙地二合為一,就像大家的生活,我們遇上,然後分離,其後又會神奇地再遇。她們以詩相遇,然後各自有自己的路向和成長,開始有大家的生活,各自關注的話題,不過這夜,她們又以詩相遇,當然還有她們的朋友、老師等,如替兩本詩集寫序的陳滅、葉輝,此外還有神秘嘉賓:自得、鵬、可洛等。
在她倆的詩集裡,我找到了相似的,就是她們都關心家人,很多詩都是獻給家人,或記述與家人的關係和生活。其中最觸動我的是小浺的〈練字簿〉,這絕對不是最好的詩,卻是最使我回味的詩。相同的經驗,是最能令讀者心動的。未必太多人懂得欣賞詩,但當中的情節卻是我們似曾相識,那份感覺,已經很足夠。
〈練字簿〉記述了小浺和祖母的生活。我相信大家也有類似的經歷,父母外出工作,把自己托給他們的父母照顧,祖父母輩為了讓年幼的我們懂得更多字,會拿不同的紙張讓我在上面練字,有時候是一些日曆紙,有時候是一些用過的楷簿。若干年後,你會發現這些楷簿上除了自己的字跡外,還有他們記下的事、親戚電話......
她們就是寫出這份關於成長的故事,正如小浺所說,她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而非甚麼社會大事、國家、道理,她們關心的是身邊的家人、朋友,以至同學、學生。
不過,別以為她們的詩是一樣的,這絕對是錯誤的想法。看她們詩集的時候,總覺得雨希在表演一場舞蹈,而小浺,大概是一幕幕獨白劇罷!雨希擅於捕捉詩的節奏,那份輕靈,那份迴旋,是一場舞蹈,不斷在你身旁徘徊,有時候雖然停下來,但卻發現她的詩仍在。小浺則注重段落之間的過度,那份脈絡,那份連貫,是一幕獨白劇,默默地串連起生活的層層疊疊。
在朗誦會上,葉輝揀了雨希的〈紅豆生南國〉來念:
「南方不哭泣,南方靜靜的
我們也不要走南方的路了
摩詰的紅豆紅了許些年
晚光的模樣來回蒸發
你的側臉在窗裡一無成長
我消退,豆腐腦成形
山水微涼,就忘了你怕甜
一個碗在桌上,你來看它
它就在了那裡許多年」
雨希的詩用字不深,總有一份自然的節奏感,起動時如舞,靜下時餘音卻不散。「它就在了那裡許多年」當中的「了」正好說明了一切,故此當葉輝念罷,大家就有種我們「就在了那裡許多年」之感,我們的情感就是那一碗,停在桌上。
小浺的詩就像獨白劇,總讓人覺得角色就站在舞台上述說著關於他們的一切,然後再組成一齣長篇話劇,如陳滅在序、在朗誦上均引用的〈故事〉、〈學習〉,來述說小浺最關心的話題:「成長」。〈故事〉述說一對戀人的成長,在一起後,卻又因各自的轉變而分開,大家沒有埋怨甚麼,卻又不能分開,那份無奈活躍於紙上。〈學習〉頭三段述說一群學生在埋怨老師的多管閒事,第四段則到老師在自言自語,究竟自己想要甚麼呢?到了此處,就能發現,雙方各自埋怨的,並非對方,而是更大的,控制著雙方的教育制度。
關於這兩本詩集,若大家想知道得更多,感受更多,當然可以看看:
小浺的網頁:
http://www.5to3.net/05030503/
葉輝替雨希寫的序: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halie/3/1249944945/20050807044012/
甚或購買她倆的詩集:《這樣的一段日子》、《生病了》。
這兩本詩集算是她們的小結,此後,她們還會不會寫詩,或寫怎樣的詩,實在是未知之數。不過我相信,她們,以至我們,都會記著那一晚:2005年8月26日,兩個女孩在旺角辦了一次朗誦會。
特別鳴謝:可洛借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