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2 16:29:31| 人氣1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劉銘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清廷與法國為越南問題爭執了將近十年,到1883年,法國決心併吞越南全境,威脅到清朝南部國防,戰事於是爆發。法國的海軍本來想封鎖長江、渤海灣,迫使北京屈服。後來擔心戰線過長,補給不易,改以福洲、基隆為目標。於是閩海成了主戰場。
軍事全局由李鴻章統籌,他派手下大將劉銘傳來台灣辦理軍務。

劉銘傳是李鴻章安徽合肥的同鄉,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十五歲就輟學幫父親販賣私鹽,太平天國時地方上都各自辦團練以求自保,十八歲的劉銘傳就被安徽合肥大潛山下蟠龍墩的鄉人推舉為堡塞長,以剽悍威稜著稱。

劉銘傳1884年七月十六日抵達基隆第二天法艦就跟蹤而來。雙方在基隆大沙灣展開激烈砲戰,一千餘官兵在劉銘傳率領下擊退法軍。今天獅球嶺、二沙灣(海門天險)砲台,便是當年劉銘傳所建。

十月,法國海軍陸戰隊八百人登陸滬尾(淡水),劉銘傳率軍奮戰於「北門鎖鑰」,將法軍擊退。法國海軍提督孤拔挾在福州獲勝的餘威,以為可以一舉攻下基隆、滬尾,沒想到竟遭到堅強抵抗。

由於兵力有限,攻克不下,法軍改採封鎖政策,切斷臺灣所有對外通信及貿易的道路,臺灣斷了物資、兵器的接濟,苦苦艱撐,坐因數月,情勢極為險迫。

李鴻章鑒於日本乘中法失和,一再在朝鮮生事,認為日禍大於法患,必須及早了結了法事,否則將陷於日法夾攻。更重要的,臺灣自被封鎖後,岌岌可危,越南不過是藩封之地,而且已為法國實質占領,而臺灣是中國郡縣、海防要地。權衡輕重,只有犧牲越南,挽救臺灣。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簽訂中法天津條約,中國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

中法戰爭期間,臺灣軍隊與法軍在淡水、基隆之間僵持不下時,日本海軍曾派遣有名的大將東鄉平八郎在海上觀戰,法軍攻陷基隆港之後,東鄉親自登陸基隆港訪問當時法軍指揮官,並乘機偵察基隆砲台的防禦工程、火器種類。

1885年臺灣建省,成為中國第二十個行省,五十歲的劉銘傳因為中法戰役保台有功,被派為第一任臺灣巡撫。在臺灣的六年中,這位「體瞿而建、精神疆固、面黃黑」的首任巡撫,大刀潤斧擴展各項現代化建設,他希望「以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他的改革包括軍事、制度、教育、交通各個層面。1891年他離開臺灣時,已經煥然一新。劉銘傳在台從事下列各項現代化建設。

一、興建鐵路(註)

1887年劉銘傳上奏「擬興修臺灣鐵路摺」:「一、便於海防,因台灣為海上重鎮,乃東南各省安危之所繫,欲保東南安全,首要確保臺灣、欲從事建設,更需先築鐵路。二、便於建省,建築鐵路與興建省城,必須密切配合。鐵路開通,則商業可致繁盛。三、便於工事、臺灣自北而南八百餘華里,步行需十三、十四日,而且溪流廣漠,港灣分歧,每逢大水即阻遇不通。要建設臺灣,必須發展省內陸上交通以增加運輸效率,然鐵路橋樑之架設,即是一勞永逸之大計。」此議得到醇親至奕環、李鴻章的支持,在1887年動工,建設中國第一條官辦且運客的鐵路。

這條鐵路以大稻埕為中心,計劃從基隆建到台南。和中國內地一樣,工程一開工就遭到民間反對,劉銘傳說服當地紳商,只要南北縱貫鐵路修好,一定可以刺激商業,帶動建設,地方紳商才答應出錢合資興建。

第一段從大稻埕到松山的鐵路在兩年後完工通車,第一個行駛火車頭叫「騰雲一號」,德國製造,原來時行駛於上海--吳淞之間。通車這一天,圍觀民眾驚恐萬分,稱呼火車頭是「黑色妖馬」。這架臺灣第一個火車頭還陳列在台北新公園裡。台北到基隆之間的鐵路也順利在1891年完工通車,兩年後延伸到新竹。這條鐵路的火車站,當初設在今天長安西路靠西寧北路附近。從火車站向基隆方向,沿途經過松山,八堵到基隆,鐵路在穿過獅球嶺時,必須開一條隧道,劉銘傳在隧道出口親題「矌宇天開」四個大字。

南北縱貫鐵路只完成到基隆到新竹路段。接任巡撫的邵友濂見識有限,以開鐵路耗費太多、效果不大、停止施工,甚至拆掉原來造好的鐵路。

這條鐵路當時最大的用途,除國防上方便軍隊及餉糧運輸外,新竹地區生產的茶葉可以經由鐵路,從基隆直接運往國外,不必透過廈門轉運。

二、架設電報

全中國最早架設電報的地區就在台臺灣。1887年,兼管臺灣福建巡撫丁日昌已經開了台南府城到安平和旗後(高雄)兩條線電報,電報每單位收兩角洋錢,當時兩角錢可以買一斗米。

劉銘傳接任後,先是基隆、淡水到台北之間的電報開工完成,工程浩大的台北經淡水到福州電報線也在短短兩個月內通訊完工。

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的前兩年內,電報線從南到北普遍遍設立,當時主要城市如嘉義、台南、彰化、新竹、台北、基隆都已設有電報局,電報總局則設在台北。

1991年九月九日,臺灣的國內電報業務終於敵不過電傳與傳真機的威脅,在歷經一百一十四年的歲月後,功成身退。

三、設立郵政局

劉銘傳參考中國海關郵政的例子,在台北設立臺灣郵政總局,在全省各地廣設郵局,定下局寄路線,訂定遞送信件時間。

四、設立電燈

1885年劉銘傳剛接任臺灣巡撫,便積極建築環繞台北全周圍的城垣。除重新規畫街道外,並從國外引進第一架蒸器碾路機,將街道碾平後,鋪上石塊或石板。更在筆直的石板街道上架設起電線桿,裝上電燈,原本臺灣人民都用花生油點油燈,明暗不定。現在突然出現這麼亮的照明,使許多台北居民大為驚奇。

五、教育改革

除應付電報需要設立的電報學堂之外,主要集中在新設立的西式學堂。在台北的西學堂,除中國經史文字,另外加上英、法、德文、史地、測算、數學。按照劉銘傳的計畫,希望由台灣本地自己培育出一批批人才,日後台灣建設中需要的機器製造或開鐵路、煤礦,都能夠自己做。為了表示重視,劉銘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西學堂求學。

六、財政改革

1.將獲利高的硫磺與樟腦兩項生產事業,劃為國營事業並實施公賣制度。

2.丈田清賦

  那時台灣的田園土地制度相當混亂,田地課稅的項目父複雜繁多,各區之間,田地稅負不均。另外沒有課徵田賦的「隱田」非常多,四塊田地就有三塊是不必繳稅的隱田,造成國家稅收漏失。1886年四月,以極高的效率在台北及台南設立清賦總局,親自督軍量田清賦。清丈開始時,劉銘傳苦心孤詣地對人民公布說明清丈的過程及方法,並呼籲台灣人民基於「愛國心給予最高的合作」。

  整個丈田清賦的工作花費三年半完成,結果極為可觀。臺灣田地面積從賦前七萬餘甲,增加了四倍,共約三十萬甲。清賦不但使過去相當於地下經濟的隱田數目大幅減少,怯除一百多年來大租戶與小租戶之間包攬欺瞞的積弊,也使當時台灣官府的稅收增加大約三倍。

  1891年,劉銘傳在北京中央的壓力下辭去巡撫職位。從他上任起,就不斷有許多保守人士及既得利益者批評他花錢無度,說他的政策引起民怨。他強力推行的丈田清賦改革,遭到許多民眾的不滿,「愛國心」的訴求不但無法引起民眾共嗚,甚至導致民變。接任的邵友濂是個保守求和的官員,他把劉銘傳大部份的建設事業都廢除,台灣現代化的努力因此曇花一現。

  甲午戰敗,議和時劉銘傳正在病中,李鴻章曾寫信安慰他:「割台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足下銳意經營的臺灣島,乃日人最喜歡,必繼承而不廢,仁兄多年淬厲的治績,也將永保不滅,幸安心勿慮!」

  劉銘傳在日軍佔領全台後的第二個月,死於老家合肥。

(註)中國第一條鐵路,出現在1865年,有個英國商人為了做生意,在紫禁城宣武門外建了一里多的小鐵路,試行火車。火車噴火而行的怪狀引起群眾害怕,結果馬上被拆毀。第二條在光緒二年築成的松滬鐵路,由英商怡和洋行發起搭客載貨,還是有人認為是「妖」。不久發生火車撞死行人的事件,輿論大譁;最後總理衙門的盛宣懷只好買下這條鐵路,將鐵軌、火車全部拆毀。這些拆下的鐵軌大部份被運到臺灣,被劉銘傳用來鋪設基隆到新竹的鐵道。

  第三條鐵道為運礦而開的唐胥鐵路,光緒六年興建,全長十八里,施工順利但卻規定不准用機關車,只准用驢馬拉車,洋人給他取個名字叫「馬車鐵道」。

台長: ☎☏豪¥豪☆★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