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4 22:57:58| 人氣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互聯網時代的天涯若比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互聯網時代的天涯若比鄰


  唐朝詩人王勃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偉大詩句時,帝國還處在馬車時代,天涯太遠,比鄰主要是一種內心牽掛的詩意表達。如今,在信息傳播的視野中,地球縮微成一個村庄。只要上線,打開QQ、Messenger等即時通訊軟件,那些頂著各類奇特ID的頭像立刻活靈活現,發出此起彼伏的聯絡聲,他們真的來自世界各地,卻共同相聚於方寸屏幕,這種情形讓人感慨萬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已經不滿足於純文字的網絡聊天,虛擬空間的交往正在大步邁向“有聲有色”的時代,借助音頻器材和攝像工具,相隔千萬里的陌生人也能面對面侃侃交談,形神具備。天涯終於咫尺。
  人本來是極其復雜的生物,多種偏好有機統一。互聯網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把你分割成好多部分,每個部分都能相對獨立地在廣闊空間中開展“對外交往”。例如,我可能會以貌似深刻的姿態在學術論壇交流思想﹔我也可能以鐵肩擔道義的理想激情在時事社區里議論“朝政”﹔在電影BBS中,我表現對影片的狂熱﹔在游戲小組中,我肆意傳遞貪玩的童真。

  事實上,無論多麼怪異的個人偏好,都可能在浩瀚的網絡中找到同類。尤其是不計其數的各類專業論壇,充分體現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古老交往哲學。各類論壇如同各種繽紛的舞台,人們相繼出場,展現才華就像孔雀開屏展示羽毛一樣﹔在彼此的展現中一旦覺得意氣相通,就會通過跟帖、悄悄話、E-Mail等方式表達交往意愿。接下來,如果產生碰撞的火花,那麼一段友情就開始了。相對而言,我固執而片面地認為,無主題的聊天室是不可能滋長深厚友情的﹔相反,那里可能潛藏著互聯網中最大的狼群,他們焦躁不安,或者非要體驗醉生夢死。
  盤點我的網友清單,陣容龐大。有一些來往甚密的,我把他們分類為“密友”。後來,密友的大樹下又衍生出“文友”(以文會友)、“學友”(思想的對話者)、“玩友”(基於共同興趣的玩家)等多個分杈。我的大部分網上密友都來自不同的論壇,靠“志同道合”的“知音”感覺維持。

  必須承認,這種基於共同愛好的友情既深厚,又脆弱。它的深厚來源於彼此對話題的認同﹔一旦話題越界,發生不恰當的錯位,則可能在瞬間撕裂友情。例如,當我和集圖的朋友談論圖片時,我們笑語如風﹔當我們離開圖去談論國家大事時,就會發現,許多人的觀點完全對立,不可調和。

  除了密友,我的清單上還有一長串普通網友。然而,歲月流逝,我只記得曾經和其中的一些人有過徹夜長談、引為知己的基本事實。但到底和誰?在哪里?因何緣故惺惺相惜,大半已經模糊了。遮蔽了性別、年齡、職業、相貌等關鍵識別特征,友情變得很簡單純淨,也因此空虛健忘。也許就是一個寂寞的夜晚,一句“請把我加為好友”的說辭,一段莫名其妙的聊天記錄,“和你聊得很愉快”的結束語,就是和某個ID的全部關系史。

  互聯網的奇妙之處在於,在它通過線路搭建起來的巨形蛛網中,住著太多親切的陌生人。友情在這里成為某種可以隨用隨取的物質。那麼多孤單的游魂,你想不撞上都很困難。更妙的是,它還設計了一個“友情的開關”,使得友誼可以隨時展開,也能夠戛然而止:厭倦了就下線。走入陽光中,或者沉入黑暗里。
  馬車時代天涯比鄰的思念,或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網絡時代天涯比鄰的交往,更像是在心靈的淺表中滑行,它擴展了人的群居本性,又不滋長極度親密可能造成的過分憂傷。





台長: 謝飛
人氣(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