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不可忽略的6大工作趨勢
對亟欲展望未來的台灣職場人士而言,想要讓自己做好準備,必須知道有哪些傳統觀念正在轉變?又有哪些新的潮流正在崛起?
趨勢1:從知識取勝到意識取勝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具備專門知識是成功的主要關鍵。只是當科技發展使得知識越來越容易被搜尋、累積、複製時,除非你真的能擁有無人可取代的獨特知識,否則知識的重要性也終將逐漸遞減。
在這樣的情況下,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發現,未來能夠讓經理人維持不敗的關鍵因素,將會從知識轉變成另一種無形的思維,也就是「business sense」(商業洞見)。
一般指的商業洞見,所指的是在商場上看待事情的眼光、視野。林瓊瀛指出,有企業意識的人具備判斷力,能夠掌握整個商業環境變化的方向,並且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方法,運用不同的資源,掌握執行的過程。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擁有企業意識,擁有將有限資源創造無限可能的熱情,肯為自己的工作目標許下承諾等等,這些都是未來商業社會裡很重要的特質。
趨勢2:從專業能力到雙業能力
一般能當上主管的人,都是因為在某個領域擁有專業技能並且表現傑出,而獲得升遷。但是未來的經理人只擁有專業能力是不夠的,對此林瓊瀛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他稱之為「雙料能力」。
「專業能力當然很重要,要先把自己的核心顧好,」林瓊瀛指出,「而雙料能力就是在專業能力之外,再去培養另外的軟性管理(soft skills)能力。」林瓊瀛進一步說明軟性管理能力的內涵:「像溝通能力就很重要,比如說是不是能把話說對,是不是會提問題、傾聽。或是自我投資、建構適當的環境去培養語言能力,這些都是未來經理人很重要的課題。」
趨勢3:從被動國際化到主動國際化
對多數的台灣工作者或經理人而言,以往的國際經驗可說是被動的,可能是因被派駐到國外或是接待外國客戶,而必須開始有國際化的經驗。但現在即便是留在台灣沒有出國,公司老闆也可能一夕之間變成外國人。隨著國際化的加速化趨勢,經理人勢必得開始主動在心態或工作技巧做一番調整。
「現在對經理人談國際化,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能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舒適區)去學習,」林瓊瀛分析,「企業和經理人應該鼓勵、創造外派的經驗,這會提供很多珍貴的經驗。」而在國際化的潮流下,經理人也將有更大的機會拿到國際級的高薪。Acccenture管理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薛人禎指出,台灣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晉身世界級,例如宏,這些台灣企業需要很多有美商、歐商文化經驗的人,去幫助他們面對其他跨國大企業,而這會形成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未來會有更多台灣公司走向世界,它們面臨的競爭是全球性的,所以這些工作的層次和薪資也會開始與紐約、倫敦這些地方同等級,我相信未來幾年在台灣高薪的工作會越來越多!」
趨勢4:從製造思惟到服務思惟
政大科管所所長溫肇東觀察,台灣目前雖有將近60%的經理人是在製造業的領域,但台灣製造業的優勢已經不再,轉型已是在所難免。溫肇東也強調,製造轉型服務雖然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但是服務業和製造業背後的運作邏輯有著很大的差別,「經理人必須在思惟上有所轉變。」
薛人禎則指出,Accentrue曾做過一個研究,結果發現所有產業、企業都有一個演化過程:第一步是製造產品,企業只做生產的動作;第二步是以服務支援產品,製造出產品之後,企業開始有一些後端的服務;第三步是以服務為產品創造差異化,企業會利用一些有價值的服務為產品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第四步是服務lead產品,顧客主要care的是服務(例如外包或租賃),產品的差異就不是那麼重要;第五步則是服務is產品,到了這一步,無論產品的細節如何,顧客只要看到企業品牌就買了,因為企業能創造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在薛人禎看來,台灣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台灣廠商很多都還停留在第二或第三階段。如果能設法往上,那麼獲利會越高。」
政大企 管系 教授洪順慶則看到品牌人才的重要性:「台灣有很多商學院,也有很多行銷課程,但是台灣的品牌人才,不管是質或量卻非常缺乏。」洪順慶分析,台灣有很多B2B的品牌,這些B2B的品牌其實做得非常好,但也因為這些品牌做得太好了,以至於沒有消費性的品牌。「我們的企業只會滿足少數的大客戶,這些客戶要做什麼我們就什麼,這方面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可是慢慢有企業發現,我們知道HP要什麼、IBM要什麼,我們卻不知道義大利人要什麼、韓國人要什麼、美國的黑人要什麼。」所以洪順慶認為,台灣在製造轉型服務的趨勢下,未來懂品牌的人才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趨勢5:從生涯規劃到生涯發展
過去,一個經理人的職涯是一直線的,也是可以想像、預期的。進到組織以後,順著組織階層往上爬,直到屆齡退休。但是林瓊瀛認為,現在已經不可能有這麼按部就班的狀況。「現在人已經很難說自己要在50歲當到公司財務長、或是60歲退休後要自己創業。」林瓊瀛坦白地說。
104人力銀行研發中心協理王榮春則建議以生涯發展的概念來取代生涯規劃。生涯規劃是被動的、單線式的,生涯發展則是主動的、多面向的、可以持續不斷的。所以努力培養自己、能夠終身學習的人,職涯的發展性可能超乎想像。
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胡湘雲就看到這樣的例子:「有一年我去在紐約的奧美,看到一個人讓我印象很深刻。她是一位70歲的廣告界女性前輩,頭髮都白了,她在紐約總部是多芬(Dove)的品牌leader。她不用每天上班,但是客戶仍然非常重視和倚賴她的idea。她現在雖然已經年紀大了,不在第一線,可是她依然能夠在她的行業裡有很好的發揮,我覺得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職涯模式。」
趨勢6:從注重工作表現到期待生活素質
或許是民族性和環境的影響,台灣的企業和經理人向來對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對個人的工作表現十分重視。但是過度重視工作,忽略個人的生活品質,也造成許多後遺症。
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轉變之中。「前不久有一條新聞,提到台灣大學決定設立體育假,讓老師有時間去運動健身,」洪順慶表示,「這反映出台灣人漸漸發現重工作、輕生活的問題,開始重視個人的生活品質。」
「創新最可能發生在『異領域碰撞』。如果你整天就是一直在工作,那你怎麼會有機會接觸其他的領域,進而激盪出創新的想法?」在薛人禎看來,一個人要重視生活品質,才能擁有悠閒有餘欲的身體和心靈狀況,而這樣的狀況也才能夠引發出很多好的效應。
「人在off的時間要比on的時間更長,所以off其實要比on更重要,」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洪順慶也強調,「未來的台灣經理人,會對家庭和休閒生活投入更多的心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