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一个人?
一个人去一座孤岛上呆一段时间?
就你一个人——关掉BP机 FAX和笔记本电脑。合上翻烂了的通讯录。拔掉门玲
电源。将电话机挪到自动录音档。给所有认识你的人发出“外出度假请勿打扰”的
集体寻呼留言——然后撞上防盗门,走人?
如果你从没这么想过,那么,现在有个机会:
从本书的下一页开始,你将看到已被邀请到一座孤岛上去的一些朋友有关读书
和音乐的谈话以及他们孤岛之旅的心路历程。也许,你想知道这座“孤岛”位居何
处? 坦率地说,没人说得清楚。它显然是被一些好事者假想出来的——
它可能是一个梦幻。又可能是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喧哗得像农贸市场似的大都
市中的我们从心底十分渴望抵达的一个自然。它可能有着足够的安全和安静,可却
没有头条新闻。有着足够回首与回忆,可却没有京股行情报表。它可能是“人”字
那顿挫的一捺,“小”字那孤零零的一点……是左边的那一点还是右边的那一点?
重要么? 在今天,你再生猛,难倒你不曾品尝一个孤零零的不眠之夜?
所以,无妨试试。
一个人,去一座假想的孤岛上。
至少它不会比你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哥们更阴毒。也不会比你机关重重如
庭院深深的老板更可怕。西服你就别穿了。各式各样的面具也尽可以不戴。你会看
到,已有过孤岛之旅的这些朋友,几乎都是一踏上孤岛,就畅所欲言。“孤岛访谈”
规定,每位嘉宾只能带一本书和一张CD唱盘去……仅此,他们就颇费斟酌,反复选
择。选择就是拒绝,而拒绝,也是一种选择。在这样的情境中,每位孤岛上的朋友
都试图以自己特有的语言,叙述自己心爱的“孤岛读本”和同样心爱的“孤岛音乐”
——这是不是很有趣呢?
说不准。
可以说的是, 其实, “孤岛访谈”就像是一次精神野餐,一次精神漫游之旅
——正如有人开玩笑,说“世纪末”也不过像一个大周末,并没有什么可怕一样,
在一座假想的孤岛上享用一席生气盎然的精神野餐,想来会比灯红酒绿的卡拉OK和
风情毕露的明星佚闻更令人难忘。
英文中有一个叫做“table”的字, 它现在的意思是指有脚的餐桌,可它原来
的意思却是“平的板子”,在古罗马的时候被用来作告示牌,或者在上面涂上蜡,
用做书写用的工具……看来,精神与物质,从来不缺少合二为一的可能。“孤岛访
谈”是否也恰好如此?
仔细想,我们在今天常常体验到的那种焦虑、不安或者烦恼,或许正是由于经
年累月贪食所谓文明的厚味膏粱的结果。在这样设定中,换换口味,会有好处。而
且,焦虑也好,烦恼也好,至少在孤岛上,它们也不过就是一件衬衫。我们可能说
脱就脱。
这时,孤岛究竟在哪儿已经不重要。
好,请上孤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