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j/a/jaguar/content/20030829/20/3756478.jpg)
山東蓬萊
因有海市之勝,歷史上曾是秦、漢之君巡視的地方之後.
八仙過海的傳說又長久地依附在這裏,遂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爲仙境.
蓬萊閣即緣此而建,坐落在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丹崖拔海而起.通體赭紅,與浩茫的碧水相映,時有雲煙繚繞,蓬萊閣高居其上,大有超凡脫世之感,遂被歷代遊客稱爲仙閣.
“仙閣淩空”恰如其分描繪了蓬萊閣的神韻.
在雲擁霧護之中登上高閣,確有超世脫塵之感.憑欄四顧,仙閣丹窗朱戶,飛簷列瓦,雕梁畫棟,古樸壯觀;輕紗般的雲霧纏繞閣下,四周亭樓殿閣若映若現,建築園林交相輝映,朦朧神秘;山丹海碧,清風宜人,恍惚中人間、天堂融爲一體,超凡出世之感,於是頓然而生.
刹時雲消霧散,天地豁然,又是另一番景色.北望海天遼闊,淼淼無際,長山諸島,錯落其間,是海市顯現的地方;南望市區,煙雨萬家,高樓崛起,歷歷在目;西望田橫古寨,突兀水中,鬱鬱蒼蒼,絕像一位歷史老者,面對大海在低回沈思;東望水城,帥旗飄揚,戰船依舊.
“戚家軍”的雄風至今令人肅然起敬.
順次而東,爲八仙幻宮,爲海濱公園,這南北東西,以高閣爲提挈.
以“仙閣淩空” “海市蜃樓”
“獅洞煙雲” “漁梁歌釣”
“日出扶桑” “晚潮新月”
“萬裏澄波” “萬斛珠璣”
“銅井金波” “漏天滴潤”
等蓬萊十大勝景爲核心,構成了一個
可動觀靜賞的超然遊覽區域.
十大勝景組合而成了蓬萊仙境猶如衆星拱月,環布蓬萊閣周圍,其壯觀景致使蓬萊閣仙霧繚繞,熠熠生輝,美不勝收.
相傳,一次 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
衆仙齊聲附合,並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裏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
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抛,頓時紅光萬道,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遊.
隨後,呂洞賓 張果老 曹國胃 鐵拐李 韓湘子 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抛人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遊向東海.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言語間與八仙發生衝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往,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
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 北海 西海龍王 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衆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衆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
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
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遨遊而去.
相傳…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宮闕,珠璣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裏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一片紅光浮動,便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麽,方士回答:
“那就是仙島”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島叫什麽名.
方士一時無法應答,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
“蓬萊”做了回答.
“蓬萊”者 “蓬草蒿萊”也…
據說,蓬萊這個神山名就是這樣來的.
實際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萊”作爲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經傳開了.
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山海經 海內北經》中就有“蓬萊山在海中”之句
《列子 湯問》亦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
一曰岱興 二曰員嶠 三曰方丈 四曰瀛洲 五曰蓬萊”的記載.
可見,秦始皇並不享有神山“蓬萊”的第一人.
“蓬萊”作爲地名(而不是神山名).
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見於唐代杜佑的《通典》
“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爲名”
漢武帝確曾於元光二年(前133)東巡至蓬萊
說他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爲“蓬萊”,聊以自慰,這說法似乎可信
一、至今未見漢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萊”作爲地名出現的
二、據清代《蓬萊縣誌》載,蓬萊舊城鼓樓(址在今畫河橋西50米處)
的前身爲古城東門,名[望仙]爲漢武帝登臨望海處.
由此可見,“蓬萊”作爲神山名.是戰國時代的方士們首先叫響的
而作爲實實在在的地名,則應當始於漢代,我們姑且相信是漢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給了這方土地,爲後人留下無邊福澤的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