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諸漂泊客 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 令住最勝樂
黃河的源頭位於青海省的崑崙山,巴顔喀拉山,布林漢布山的腹地上;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澤,是高雪水形成的花海子[藏語稱爲“錯岔”意思即“花海子”]漢族人則稱爲星宿海。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自助旅行的人來到這裏根本無法想像黃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細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許多砂礫野草的溫林荒灘。
這裏的地形是一個狹長的盆地,東西長30多公里,南北寬10多公里。黃河之水行進至此,因地勢平緩,河面驟然展寬,流速也變緩,四處流淌的河水,使這裏形成大片沼澤和衆多的湖泊。在這不大的盆地裏,竟星羅棋佈著數以百計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的僅幾平方米,登高遠眺,這些湖泊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星宿海之名大概即由此而來。
《西寧府新志》有這樣的記載:“星宿海形如葫蘆,腹東口西,南北彙水汪洋,西北亂泉星列,合爲一體,狀如石榴迸子。每月既望之夕,天開雲淨,月上東山,光浮水面,就岸觀之,大海汪洋湧出一輪冰鏡,億萬千百明泉掩映,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少焉,風起波回,銀絲散渙,眩目驚心,真塞外奇觀也。”
史載,唐朝貞觀年間,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曾長期將星宿海稱爲黃河源頭。元朝專使都實奉命查勘河源後,說河源在“尕甘思西部”,“有泉百餘泓,或泉或瀑,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裏,且泥淖溺,不勝人迹,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說的就是星宿海。直到清代專使拉錫,阿彌達才西逾星宿海,經過實地勘察,認爲阿勒坦郭勒河(今卡日曲)爲黃河上源。
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在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藏族同胞把黃河源流稱作瑪曲,意即“孔雀河”。在星宿海的碧綠的灘地上,紫色的高山紫苑、黃色的垂頭菊、粉色的馬先蒿、還有點地梅、報春花、紫雲英等,一叢叢,一簇簇;在山坡山,野犛牛、藏羚羊等一群群任情遊蕩;溪流裏,斑頭雁、黃鴨撥水嬉戲,無鱗湟魚成群遊戈,真是美景天成。
星宿海地區海拔4000多米,比五嶽之首的泰山還高許多,因而李白曾讚歎“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描述。
要到這個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空氣稀薄是不可蠻幹的!從西寧出發,包吉普車在這段崎嶇的山路上需搞上3天,這是在車況和天氣都很好的情況下。
我想;盤古開天創世紀前天地應是相連的;上有雲海下有星宿.天地間是如此相稱呀!
青海星宿 映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