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07 00:50:49| 人氣52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輝伯,您莫懊悔啦!(2008/01/0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天佑台灣,也許是歷史的偶然,1949年所幸有蔣中正的國民黨政府守住台灣,賴於前方將士用命,台海浴血,台灣乃免於赤化,之後有蔣經國總統的勵精圖治,為國家發展奠定一切的基礎,然後是李前總統的民主化推動,為台灣的國之長治久安建立,用謀深遠,那知現在的陳總統怎麼會是這樣的一副德行,簡直就是「瘋」了,還好意思說最前面那兩位蔣總統怎樣,即使那是威權的年代,由於主客觀的因素,兩位蔣總統的執政在人權是有迫害之處,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發展亦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而我們陳總統呢?承接李前總統所開展的大好局面,如今卻是如此淪落,叫人要怎麼說才好?2000年當時台灣經濟發展無懼於亞州金融風暴,國家社會自由民主,最困難的部份阿輝伯都已經完成了,這時當總統,搞不好躺著幹都可以,來個蕭規曹隨,無為而治也無所謂,而今搞到這種局面,真的難看啊!陳總統看似只會挑族群對抗,不然就是在老蔣的銅像前放風箏,還真的不知民進黨執政這7年多以來對國家的發展有什麼貢獻,也難怪阿輝伯這麼一大把年紀了,還要拖著老命,倡導第三勢力,準備用台聯接手民進黨,免得本土勢力就這樣給毀了。

阿輝伯,您老人家其實也不消太懊悔,誠如您前幾天在接受民視專訪時所言,歷史的演進往往不是直線的軌跡,有時候也會偏,然後再回到直線上,筆者是認為,若是正確的道路,即使是一時走偏了,也一定會回到原來的軌道,以現在馬謝這兩位候選人觀之,在2008最有可能成為台灣的新領導人,不論是馬或是謝,再怎麼看都不會像現在的陳總統那樣,到處惹事生非挑事端,閒閒沒事找人「冤家(台語)」相罵吵架,把國事當兒戲,這一點阿輝伯應該可以放心啦!倒是馬謝兩位先生,若有幸成為國家領導人,應該要好好研究一下阿輝伯如何用心治理國政,如何深看問題,如何一步一步地推動國政,2008當選後也不一定要來個當面請益,聰明的人只要看看李前總統接受訪問的帶子,應可略知一二,再看看李前總統以前是如何推動「總統直選」之類的,其政治操弄之細膩,用心何其良苦啊!也難怪當上幾年的總統頭髮都要白了,蔣經國總統不也是如此,最後也是白髮蒼蒼,那像我們陳總統,當了快8年的總統,頭髮還是一頭烏溜溜的,顯然是一點憂國憂民的跡象都沒有,大概是天天想要跟人家鬥來鬥去的,自然是腎上腺分泌特強,男性荷爾蒙也分泌特多,所以頭髮自然是不會變白,反而是青春老來盪漾,都50、60歲了可以像一尾活龍,聲如銅鐘之洪亮,言行潑婦罵街,咬牙切齒,就像似要把對方生吞活剝,基本上還算是蠻牛一隻。

看阿輝伯接受民視專訪,確實是不愧為台灣的一代領袖人物,對於國政用謀之深,從世界局勢到台灣內部,以及兩岸關係,都能瞭若指掌,且見解精闢,都已經不當總統快8年了,論事的身影,就是領導人的樣子,很有說服力,這就是領導人的魅力,相較之下,我們陳總統接受三立的專訪,談的就不是這些國政,盡是那些冤冤仇仇的,真的是差很多ㄋㄟ,跟古代那三姑六婆差不多,搬弄是非,東家長,西家短的,真的是不成體統,也難怪民進黨政府內會有這樣一個教育部官員,可以在大庭廣眾說人家「很娘」、「小孬孬」等,新聞局長還會唱RAP談政事,真的是一脈相傳啊!

阿輝伯,您也不消太懊惱,「仙人打鼓有時錯」,當年您看走了眼,而有今日,您說過的「做為台灣人的悲哀」,只因台灣400年來都是外來政權統治,而今綠色執政都已經快8年了,看來應該不是「做為台灣人的悲哀」,而是台灣的「悲慘」,也許這是歷史的宿命吧!能有語問蒼天嗎?

台長: 阿舍仔
人氣(52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政治議論 |
此分類下一篇:譴責暴力!(2008/01/09)
此分類上一篇:陳總統,您玩不下去了吧!(2008/01/04)

什麼都沒有
有些小小的不同意,比較基礎是不平等的
二蔣都是做到死,李登輝是副總統二年,代總統當二年,舉手總統八年,民選總統四年總共16年,所以頭髮白了是正常的
1949年國民黨不來,我們繼續由日本統治,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憲法時,根本就沒有認為有台灣的份,當時的國民黨,會比當時的日本好,這也很難讓人相信
至於陳總統真的是很亂來,但是他的能力很差,雖然好事沒有,但是真要說做了什麼壞事,也沒有啊,18%繼續領,老榮民津貼一毛也沒少,二蔣也好端端的放在原位,外省權貴依舊特權橫行,吃香喝辣
其實我覺得很不公平,論能力,清廉,亂說話,和出洋相的程度,馬英九實在和他不相上下,甚至比扁還差,怎麼馬英九就可以當聖人,老蔣權傾薰天,也只能當偉人而已
2008-01-07 03:15:46
版主回應
所以說啊!
那些深綠的要找陳總統算帳
綠色執政至目前為止絕對比國民黨好
但陳總統到處惹是非就會沒是非
也使得長ㄟ在2008不好選
找陳總統算帳去
2008-01-09 14:14:34
聯電副總
  阿扁啊!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台灣2300萬人內心的吶喊。

要預測台灣的未來,首先要從臺灣的歷史說起!1624年,荷蘭人由澎湖登陸安平,經營統治臺灣達三十八年之久。由於他們在臺官兵僅數千人,以臺南一帶為中心,獎勵墾殖,開發交通水利,從事對中國及日本的貿易,勢力範圍能達於雲林區。《汐止鎮誌》:&quot荷蘭與明朝訂暗約,棄澎湖占臺灣。&quot明軍與荷蘭打了一仗,最後明荷乃達成協議,以荷軍撤出澎湖為條件,同意荷蘭占領臺灣島。就明朝官員來說,澎湖是其領土,但沒有意識到臺灣島的主權問題,所以慫恿荷蘭占領臺灣本島。1626年,西班牙占據雞籠(今基隆)並在現在的和平島上築聖薩爾瓦多城作為行政中心。1642年9月西班牙人被荷蘭人趕出臺灣。1659年鄭成功在南京敗戰,決策移師收復臺灣,做為反清復明基地。1661年鄭成功率領數萬官兵東征臺灣,經七個月苦戰,終於驅走荷蘭人,以赤嵌樓為“承天府”,作為施政中心,下設天興、萬年二縣。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1884年清朝與法國打仗,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領導臺灣軍民多次抗擊法國入侵者。

  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失敗,訂立馬關條約,其條文:&quot第二款 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quot

  但清朝派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在海上向日本人交接了臺灣手續後,怎麼取臺是日本人自己的事,中國不管。大清割臺灣於日本之時,唐景菘正任臺灣巡撫,當時臺灣以進士出身的丘逢甲為首的士紳,痛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挽回無望,眼見民心可用,於1895年5月25日成立了“臺灣民主國”,改元“永清”,推唐景菘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仿清朝青龍旗式樣,制藍地黃虎國旗,宣稱因“無天可籲,無人肯援”,“臺灣人民義不臣倭”,“欲為島國,永戴聖清”,“惟是臺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二百余年,今雖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臺灣民主國”僅存12天,就自行結束了。此刻臺灣只剩下劉永福帶的黑旗軍在臺南一帶獨抗日軍,幾個月後,劉永福彈盡糧絕,也只好內渡。從1895年5月底日軍入臺,到10月21日臺南陷落,臺灣軍民經過大小100多場激烈的戰鬥,抗擊日本3個近代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5萬兵力,造成日寇死傷3.28萬多人。侵臺日軍頭目北白川能久中將、山根信成少將也在戰鬥中被台灣人打死。在占領臺灣的第二年,日本國會通過了第63號法令,授予臺灣總督以任意制定律令、屠殺臺灣人民的特權,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六三法”。

  臺灣一直以來農業發達,又遠離大陸的戰亂和腐敗,從荷蘭時期起就遠比大陸富裕。1898年,臺北地區的平均工資,已較隔岸的福建廈門多三至五倍,但生活費用卻反較廈門低廉。1911年,梁啟超應林獻堂之邀訪臺,其訪臺的一大動機是希望考察當日臺灣發展的情形,以作為他日建設中國的借鏡,他提出了包括財政預算、行政組織、農政、幣制、移民、警務、禁煙、土地調查等十項的調查重點;以下茲舉其中一項~財政收支來說明。梁啟超對於1910年代初期臺灣財政收支的發展情形,有著如下的贊嘆:

  &quot臺灣隸我版圖二百年,歲入不過六十余萬。自劉壯肅以後,乃漸加至二百余萬。日人得之僅十余年,而頻年歲入三千八百余萬。本年預算且四千三百萬矣。是果何道以致此?吾內地各省若能效之,則尚何貧之足為憂者!&quot

  由此可見,1910年代初期臺灣的財經發展,已遠非中國各省所及;此後,隨著日本在臺灣銳意的經濟建設,使臺灣的經濟環境,與中國差距更形擴大,例如:1935年10月,臺灣總督府舉辦&quot臺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quot,中國派遣視察團來臺參觀,該視察團在1937年,刊行《臺灣考察報告》,在此書之文末,即感慨地指出:&quot日本人能,何以中國人不能&quot、&quot短短四十年的經營,臺灣與中國的差別是驚人的&quot,不但未對日本&quot侵占&quot臺灣提出批評,反而對於日本統治臺灣的建設成果,給予極為肯定的正面稱美;及至大戰末期的1945年2月,國民政府在重慶成立&quot臺灣省行政幹部訓練班&quot,為戰後臺灣的接收工作預作準備,當時的蔣介石在該訓練班成立大會中,致詞指出:&quot日人治臺多年,成績甚佳,吾人接管之後的治績,若不能超過日人,甚或不及日人,皆為莫大之恥辱。&quot,日本統治初期,在&quot工業日本、農業臺灣&quot的政策下,把日本生產的工業用品賣到臺灣,臺灣的農產品銷到日本;一九三一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臺灣農產品發展飽和,加上&quot九一八事變&quot後,日本的南進政策以臺灣為跳板,遂制定了&quot工業臺灣、農業南洋&quot的政策,隨後積極開發臺灣工業,以期在南洋戰爭時期物資能夠自給自足。日治後期民眾的識字率已達七、八成,此時中國的真實識字率約僅有5%(真正的估計),使得光復初期臺灣已有充裕的初、中級勞工.

  日據時代﹐臺灣雖接受不平等的殖民統治﹐但卻同時擺脫中國社會的戰亂與動蕩﹐歷經五十年後﹐臺灣與中國社會落差更大。試以最足以代表一個社會的工業化程度和生活水準的發電量做比較。1936年,全臺灣人口僅中國大陸人口的1.2%,但卻使用全中國大陸23%的發電容量裝置;1944年,全臺人口是中國大後方的2.1%,卻使用了中國大後方的442%發電容量裝置。如果以每人平均分配發電容量作一比較﹐1936年平均一個臺灣人的分配發電容量是中國人的17倍﹐到了1943年﹐更高達233倍。再試從農、工業產值比來對照。1932年臺灣的農業工業產值比為6:4;1937年為5:5。而中國大陸在1933年的農、工業產值比為9.3:0.7。可見臺灣的工業化程度遠超過中國大陸。在40年代早期,臺灣已是全亞洲生活水平僅次於日本本土的地方。 

  臺灣短短三百年,先後遭遇荷蘭.西班牙.法國.日本等國侵略,和海盜出身的鄭成功,蠻夷身份的滿清的統治,最後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來了更遭殃。

  回歸之初,臺灣民眾是興高采烈熱烈歡迎中國中央政府的,畢竟人都有自尊和人格,當亡國奴的日子並不是滋味,而且日本人在統治初期殺了不少臺灣人,其深仇在短短幾十年不會被淡忘.

  但前去接受臺灣的陳儀一去就做了幾件激怒臺灣人的事:一是陳儀在遣返20萬日本陸海空軍及30多萬日本移民的過程中,設法留用了8000日籍技術人員,使臺灣行政、經濟部門得以保持最低限度的運轉。廣大臺胞無法理解:“政府接管各級機關後,又用日警日官治臺,實出臺胞意料之處,此令臺胞痛心疾首。臺胞與日人沖突從此日甚,社會秩序亦漸混亂。”二是任人唯親,各級機構中的官員,居肥缺要津者幾乎全是陳儀的親朋故交,其中一些人利用職權貪汙腐化。臺灣光復後,日據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臺籍精英以為從此可以當家做主了,但行政長官公署的集權體制及低劣的人事政策使得他們參政無門,參加公務員考試又不通國語。“幸運地在機關得到的職位,也不過是個閑職,別說幹部,就是課長職位都很難獲得。因此,好不容易期待著光復的結果,卻落得與殖民地無異的日子,不由得感到心灰意冷了”。

  結果一件小小的台北市圓環緝私案引發大沖突,臺灣人大聲疾呼,“政治黑暗,米糧外運。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大家起來,驅逐各地的貪官汙吏,爭取生存。”臺灣已普及無線電廣播,民間收音機達幾萬臺。各地臺胞聞訊無不義憤填膺,親歷二次大戰又面臨失業困境、為數起碼在萬人以上的退伍軍人,成為搶奪武器、攻占軍事要地的主力。國民黨特務部門首先驚慌失措,中統局臺北站密電南京,“今日之問題,已非陳儀能否統治臺灣,而為祖國能否保有臺灣”。若情勢再惡化,後果不堪設想,“中央宜速增兵。一個整編師可用運送海軍士兵前往臺澎訓練名義,分由基隆、臺中、高雄及花蓮四港口登陸”。蔣介石一貫迷信武力,決定派兵鎮壓,結果釀成大血案。據近十年來臺灣當局對“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的賠償及相關檔案分析,臺胞傷亡約4000人。

  到了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後,延續了1949年5月以來的&quot非常戒嚴&quot氣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蔣經國親自執掌情報部門,&quot白色恐怖&quot籠罩海島.1950-1960年是&quot白色恐怖&quot期間逮捕最多人的時候,尤以1954年之前為盛,當年最恐怖的地方在於不管是否真為匪諜,只要有嫌疑都有可能被槍殺,經查證,錯殺的無辜民眾,總計約5000人以上。38年裏,島內著名的政治案件有:1950年代的&quot中共臺灣工作站事件&quot(1950)、&quot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中將案&quot(1950)、&quot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組織案&quot(1950-1952)、&quot國防部參議李玉堂中將案&quot(1950)、&quot蘇俄間諜汪聲和、李朋案&quot(1950)、 &quot客家中壢事件&quot(1951)、&quot吳國楨事件&quot(1954)、&quot孫立人案&quot(1955年)等;1960年代的&quot《自由中國》雷震案&quot(1960)、&quot蘇東啟案&quot(1961)、&quot柯旗化臺獨案&quot(1961)、&quot彭明敏事件&quot(1964)、&quot柏楊案&quot(1968)、&quot崔小萍案&quot(1968)等;1970年代的&quot成大&quot事件(1972)、&quot臺大哲學事件&quot(1973)、&quot戴華光、賴明烈等人民解放陣線案&quot(1977)、&quot中壢事件&quot(1977)、&quot余登發父子案&quot(1979)、&quot美麗島事件&quot(1979)等。這些政治案件,前期主要針對所謂&quot共匪諜特&quot分子,到1950年代中期&quot吳國楨事件&quot和&quot孫立人事件&quot以後,對政爭對手、臺獨分子、不同政見者的打擊日益增多,1960年代以後,臺獨分子和不同政見者成為主要打擊對象。2007年7月11日“新聞局長”謝志偉在“行政院”會提出官方版“解嚴二十周年項目報告”,指稱白色恐怖受難人數在二十萬人以上.國民黨反駁說謝信口開河,認為可能有四萬人.我們折衷估計一下,也在十萬以上.

  在戒嚴年代, 黨禁、報禁、不得集會遊行,不得任意表達政治意見,連藝術、音樂也是如此,民眾基本人權受到嚴重侵犯。當時政府實施歌曲審查制度,未通過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可以出版。審查歌曲每周一次,例如,從1979年到1987年12月,一共審查了320期,受審的歌曲超過兩萬首,而沒有通過的歌曲占了1/6,並有930余首歌曲遭禁唱。“我的熱情,啊,好像一把火……”,這首《熱情的沙漠》,大家耳熟能詳,但在戒嚴時代,這首歌可是禁歌。理由現在看來非常好笑,因為政府認為歌中的“啊”太淫穢,容易讓人產生性幻想。而鄧麗君紅遍兩岸的“何日君再來”,則被引申為期待為八路軍來,是“為匪宣傳的左傾歌曲”,同樣被禁;臺語歌《燒肉粽》的歌詞被認為暗指政府無能導致民眾生活困苦,也一度列為禁歌。

  除了大量的歌曲遭禁之外,1950年的一紙戒嚴令,也讓臺灣的學術界,進入了將近四十年的黑暗期,凡是大陸出版品、臺獨或是批評執政黨等書籍,皆被列為禁書。在那個充滿禁忌的時代,言論自由受到種種限制,經常無預警或沒有正當理由就查禁報刊雜誌、圖書,甚至入創作者於罪,讓文化界人人自危,擔心文字獄加身。1950年代,查禁書刊的第一個10年,魯迅、巴金、茅盾、老舍、沈從文等留在中國大陸的五四運動後的知名作家,他們的著作、翻譯書籍都被列在查禁的範圍內。金庸、王度廬等武俠小說作家的作品也被查禁,被查禁的書刊也包括了反共文學,如孫陵的《大風雪》等,政治類的書刊還有美國駐南京大使《司徒雷登回憶錄》。

  1960年代查禁許多“異議知識分子”的出版書刊,例如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李敖在文星書店出版和柏楊在平原出版社出版的書,在此時期至 1970年代被查禁。有些移民至臺灣的作家,在中國大陸時期所撰寫的書刊,也陸續被查禁。高雄小說家郭良蕙的《心鎖》是在1963年1月,被依違反《出版法》而查禁。

  1970年代,因為中華民國自己退出聯合國,許多探討臺灣未來的雜誌、書籍應運時代或配合黨外運動而產生,這些雜誌和書刊常是警總(警備總部)查禁的目標,例如《臺灣政論》、《美麗島》等雜誌,和吳濁流的《無花果》、陳映真的《將軍族》等臺灣鄉土文學作品。其他因為西洋電影而翻譯的書籍,如《畢業生》、《教父》等也遭查禁。收聽廣播,私下使用通訊器材,錄音設備等都要向相關單位申請在案列管的,不然是要法辦的。

  蔣介石因病於1975年4月5日去世。臺北中正紀念堂上面有“大中至正”這四個需要仰頭30度才會看到的字;教育部長杜正勝說,&quot大中至正&quot出自於李蓮英墓園對聯:&quot通幽向明昭千古,大中至正固千秋。&quot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說,“大中”和“至正”分別是唐懿宗和元順帝2位昏庸無能皇帝的年號,都是亡國的國號,並不吉利,老蔣總統要地下有知,也會贊同更換名字的。
2008-01-07 10:41:55
版主回應
歷史有其偶然性
用數學語言說
那純是機率問題
而逝者已如斯
來者誠可追
何苦自陷於歷史
不文明的過去
地球上到處都是燒殺擄掠
是不忍但何必用仇用恨解之
陳總統的問題在此

台灣國家定位之論
各版本都有
也不無道理
但吾人當用科學精神
實事求是
也是現實主義
管以前歷史怎樣
這是民進黨政府執政的最大盲點
2008-01-09 00:16: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