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看著照片裡純真的我,我開始回想起拍攝藝術照的那天,母親幫我細心打理儀容的情景,而那時我是如此的天真、純潔…」
這是今晚discovery頻道播映的一個節目,探討人類為何快樂的化學分泌因子,然後其中有一個單元討論無法控制快樂的感覺,反而被快樂所左右,也就是吸毒成癮。其中的案例人物,原本是一個電台的主管,擁有美好家庭,卻因為毒癮丟了工作與家庭,靠著救濟金、賣車度日。而就在他染上毒癮六年後,有天看到他三歲時候跟著媽媽去專業攝影棚拍的藝術照,發現照片裡的自己是如此的天真純潔,毫無沾染世俗惡習,就真的下定決心戒掉毒癮,一直到現在準備將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書,讓世人了解他與毒品的對抗史。
其中讓我很好奇的是照片竟有如此大的魔力,能夠挽回一個在懸崖邊緣遊走的生命賭徒,不禁讓我對於攝影能夠救贖一個人的能力,注了一劑強心針。
這當然讓我想起羅蘭巴特在母親過世後前往舊居看著她生前的照片,並對五歲的母親與七歲的舅舅一起合照的「冬園相片」引發一連串的思緒:譬如彷彿聽見攝影師說著「站前面一點,好讓我看的到你。」、純真無邪的臉龐、兩兄妹因父母失和而相親相倚…當下的攝影對於羅蘭巴特真正產生了意義。
「找尋」似乎是目前大多數人攝影的理由,為了懷念、為了記憶起當時的歡笑等等…照片就像地圖一樣,讓人在多年以後可以按圖索驥,找到一些快樂的餘味。
可是在這尋找的當下,其實也無情地發現了自我「失去」了什麼。譬如巴特發現了母親溫柔婉約的個性竟在童年時期早已隱約表現、卻開始要面臨了解母親已走的事實;案例主角發現以往的天真、卻也開始正視自己已不是當年的淳僕小孩。這樣看來攝影似乎是悲傷多過於快樂…
看著這張照片,想著這個少年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呢?一點也不像我現在的樣貌呀!我想也許像科幻故事一樣,早在時間洪流覆蓋之前,就已深深地隱入我日益老去的體內吧…
1983 台南麻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