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LionKing的熱愛,不單單只在於故事情節,還有許多巧合,其中一個巧合是它的年份,LionKing是迪士尼在1994年夏天出的卡通,而同年夏天也是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轉變。當年LionKing 的電影票房很好,甚至比侏儸紀公園的票房還高出許多,因為卡通的成功,及生動的電影配樂,不久之後就有LionKing的音樂劇(1997美國百老匯上演),一上演就造成轟動,當然馬上衝去看。今年因為朋友來訪,於是我在15年後,再度觀賞了LionKing音樂劇。
LionKing是以迪士尼卡通的腳本為基礎,不同於過去的百老匯表演,它是一場熱鬧繽紛,老少咸宜的音樂劇。它所要挑戰的部分也非常多,除了如何讓舞台變成草原,如何扮演各種動物,還有如何呈現驚心動魄的打鬥場面。
劇情是關於一隻小獅子的成長,從一開始充滿當國王的期待,卻因為叔叔的鬥爭與父親的意外,開始牠逃避的生活,直至遇到Nala,再度想起自己身上的責任,從回故土取回王位。以故事來說,它是一個勵志小品,講述成長時的掙扎與挑戰,故事也許沒什麼太令人驚奇的部分,但我覺得正是這種簡易的題材容易感動人心。
在音樂劇中扮演動物,除了長得像,動作像,還要兼顧美感,戲劇感,音樂感,還需保有當地純樸感,對演員帶來很大的挑戰。Lionking 為許多動物做了精緻的木刻面具,披上非洲布料,讓演員可以扮演動物,簡單又優雅,並且能代表當地的文化。Mask& Puppet 的製作出自director(JulieTaymor)的構想,運用簡單的面具,或是利用人和玩偶的互動營造出整個音樂劇,坐在觀眾席上,演員控制玩偶,其玩偶身上的尼龍線看得一清二楚。甚至當大象走進舞台,觀眾也可以清楚看見躲在裡面控制的演員,一切都是如此手動,為什麼不選擇其他方法呢?也許LionKing挑戰的就是擬人/擬物的表演,以及人和道具的結合,控制玩偶的人也成為一種表演,就是這樣簡單的表演方法才讓動物們更加生動,有報導指出,整場Lion king 音樂劇裡面總共出現25種動物呢!
除此之外,LionKing 如此活潑生動,與音樂和舞蹈脫離不了關係,語言重要嗎?當然重要,除了英文之外,本劇中還夾雜了6種當地非洲語言,在對話與歌詞中巧妙地穿插,為表演帶來趣味。音樂則以原本迪士尼卡通的音樂為主,再加上一些變化。舞蹈是令整劇活潑的關鍵,動物們如果沒有舞動只是靜靜地走來走去,那這整個音樂劇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比如羚羊跳,猴子走路,獅子打鬥,畏瑣的鬣狗,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讓表演更加生動,也讓表演者藉著這些動作更有動物的模樣,這是一個整體的連帶關係,也是讓此音樂劇成功的重點。
LionKing的顏色是屬於陽光大地的金黃色,交織出非洲草原的溫暖,讓人想到大地孕育生命,並帶來生生不息的希望。即便走出劇院時已是晚上十點,心中仍然興奮,嘹亮的嗓音仍然迴盪耳邊。
觀看目前音樂劇,撇開各式愛情故事的題材,LionKing 這樣的主題顯得更加特別,根據統計至目前全球已經超過七千萬人看過LionKing, 票房成績亮眼,希望LionKing 繼續為大人和小孩帶來歡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