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June. 2007. / Cloud Gate/ Wild Cursvie / @ Sadler’s Wells
看了狂草 一個禮拜後
想想 還是寫一段 紀錄吧
上次 看雲門 是兩年前 舞碼是竹夢
還記得 那時林懷民老師 腰痛的很厲害
在後台看到他時 他站都站不了
卻還是努力的打點每一件事
對他的執著 十分佩服
這就是兩年前 雲門給我最初的印象
在台灣時 經過雲門的舞蹈教室
倒是被嚇了一跳
可能 請的員工 氣焰比較大
講話帶著誇張到有點好笑的傲氣
不過 也還好 因為這種事情去哪都會碰到的
只是可惜了
在台中的雲門 感覺並沒有比較溫暖
這次是我第二次看雲門的表演
其實我對雲門了解並不深
相對於 ROH 或是BOLSHOI 那種人名倒背的情況
雲門裡 我大概只唸得岀林懷民的名字
狂草 是 行草三部曲的最後一段
這令我很想看看 前面那兩段
畢竟 全部看一次
比較有個整體的輪廓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0/icubaby/16/124634803853)
個人觀點
我對這個舞碼 真的不是很熟悉
programme 其實也沒什麼多餘的介紹
留下很多空間 讓觀眾去思考
以純粹看表演來說
當晚接近 一小時半的表演
在開始的 20 分鐘已經結束
群舞 獨舞 二人 三人
其實 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也就是 layer 並不多
互動感是有的
但感覺不到互動中的交流 也許是我不懂吧
音樂 十分的自然 舞衣 也是
沒什麼多餘的
簡單的樸素
沒錯 白紙 黑字
若以一個大翻躍 抵 毛筆的一個大拖曳
倒也說的過去
只是 文字並非如此拆解
更不是藉著的一舉一動如此投射
那是不是寫個永字
只需要八個動作 ??
wild cursive 英文倒比中文好
cursive 就是整個表演的主流
彎曲的線條
說彎曲不如說 圓吧
我看到很多的大圓 小圓
用身體畫岀的圓 用手畫出的圓 用腳畫出的圓
有很急勁的圓 如果用電動來說 應該就是快打炫風哪種
有很慢條斯理的圓
像是小嬰兒 全身軟綿綿 慢慢的蹲下 慢慢的站立
中間一段 大約10分鐘的 影畫戲
肢體真是美的不得了
雖然 並不太了解 這一段是什麼意思
不過 個人覺得是一個很成功的轉折
因為 燈光 與 動作 帶給觀眾一個全新的視覺感受
不會整場舞蹈 都只是 黑白兩色
在一大片的白宣紙後面
突然探岀的雪白手臂 令人想像放大許多
雲門的舞者 真的是棒的不得了
不僅收放自如 連呼吸和動作都配合的剛剛好
非常的 organic 應該說是 很自然吧
動作從身體發出 也從內心發出
十分內斂 就算是大動作 也沒有戳殺力
美 !!
內在美 !!!
不論停在哪一點都是美
動作與動作間的transition 也是美
對於 這個舞碼 心中有幾個疑問
主題到底是...??
只是單純的力與美麼 ...
需要這麼多舞者麼 ?
不覺得...其實有點太多人麼...
況且 在每個人 個自舞畫起來時 亂是不會啦
只是不知道 看到的是什麼
眼睛接受的 和 頭腦能夠釐清的不太能夠協調
所以 有時感覺就有點像小當機 ....
螢幕一直跳 指令卻無法執行...
稍微看了一下 其他reviews
很多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不愧是雲門
雖然我懷疑 西方人 要如何解讀這種 黑白的美感
如何了解 中國字體 與 太極氣功 的混合藝術
相信 某種程度上 藝術是跨越文化的
所以當我 逛美術館時
看到 不知道是什麼東東的3D石雕 仍能站在前面欣賞一陣子
藝術 的美感不斷提高
也許只能擺美
也許只剩欣賞的用處
也許看來看去 看不明白 只覺得 很有性格
但我不禁思考著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EVOLUTION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