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孤獨一直如影隨形。
一個人的時候,思考的時間總嫌太多。即便是在為瑣碎雜事奔波,那個藏在腦中,因悶得發昏而常自我思辯的聲音卻也不忘為之賦予些許哲學上的意義。
如果說孤獨的狀態能造就人成為哲學家,那麼它似乎不是件太壞的事!
的確,從前總是投機地認為身旁的這個人可以分擔發生在生命中的一切事件的紀錄,於是讓任何事都只是匆匆地從眼前掠過,反正總有人可以幫忙記得!而在驟然失去了那個穩定的伴侶關係之後的這些年來,我發現自己對這個外在世界的感受度變得更加敏銳:因為必須更專注地去體驗,更專注地去記憶;因為這世上的一切存在著如此多變的微妙差異,每隔一分便是另一番滋味.. .就拿天空的顏色來說吧:西班牙的藍天總閃著開朗的金光,法國的晴天則是非常純粹的淡藍,瑞典銀藍色的夏空令人驚艷,南台灣帶點橘紅色調的藍是我永遠的鄉愁.. .這一切若非身在孤獨中有餘暇細細去品嘗,是覺察不出來的。而假如我不那麼用力地把它們記下來、烙印在腦海中,而任憑它如露水遇曙般地蒸發,那麼這些經歷便會失去它們的意義。
Souvenir是一個富詩意的字:英文解它為「紀念品」,法文則意指為「回憶」。旅人在異鄉採購紀念品不就是為了要帶回旅途的回憶嗎?而那回憶不為什麼,只為了證明自己的生命中曾經存在著此情此景。又或者是一種慾望,想要將此情此景永遠地留在自己的生命中.. .
紀念品並非是孤獨者的專利,但卻不成比例地重要,因為孤獨者最大的恐懼便是遺忘。一個人如果被人遺忘,他的存在便被抹滅了。一個記憶如果被遺忘,那麼這個事件便如同沒發生過─這豈非是對自己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否定?!
這些年來我獨自行遍天下,大多秉持著不買紀念品的原則。一來是因為自己嚮往那種兩袖清風可以自由來去的生活,二來也是因自覺自己拍的照片及畫的素描比任何充斥街市那些大陸製的禮品更特別。但是有一件流俗之事我一定會做,那就是寄明信片。
我的收件人名單上的人不多,反正除了至親之人外也沒什麼人特別在乎我從哪個遙遠的城市流浪到又另一個遙遠的城市。
但最重要的收件人,是我自己─這是個從也常獨自旅行的表妹身上偷來的習慣。因為寫給別人的明信片總像斷了線的風箏一去不回,而寄給自己的明信片上的這些風格迥異的圖片及各國郵票郵戳正是對我的旅程最有權威的官方認證。
此外,我也特別愛收到自己明信片時,那種「昔日的我」與「今日的我」對話的趣味。明信片上寫的常是我早已遺忘的情緒,每每讓我驚奇於自己的記憶是如何狡詐,及慶幸自己還留了一手,以免讓愛愚弄人的記憶模糊了歷史的真相。
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明信片,是由Edward Hopper的油畫Hotel Room製成的。已經不記得自己何時第一次見到這幅畫,但是我自很久以來便對Hopper畫中的孤獨及疏離感有特殊的迷戀。這份迷戀是在我自己嚐盡孤獨滋味前就存在的了。但那時的情感多少帶著某種優越感,是種對孤獨者的憐憫,一種隔著玻璃的理解,一種強說愁的浪漫情懷.. .
當我再次與這幅畫面對著面時,是在馬德里的Thyssen-Bornemisza博物館。這時我已踏上了一個人的流浪旅程,畫中的主題也已成為我生命中的現實。
我在畫前佇立許久,彷彿是在看鏡中的自己。
我買下這張明信片,但從未寄出。有近兩年的時間,它被釘在那個異鄉書桌前的牆上,被許許多多從各地寄給自己的風景明信片環繞著。
母親來訪時見到它,只是憐惜地摟住我,久久不放.. .
一次生日,友人捎來一張俏皮的卡片,是個可以沿線剪下的紳士,說是要給我作伴。立意雖美,但紙人兒還是配紙人兒的好─從此明信片上的女主角多了個伴。每次見到他們,我便想起友人的祝福,知道我人雖在孤獨中但總還有友情的溫暖常伴左右。
當終於要結束在異鄉的生活時,我決定若要寄明信片回家的話便是非它莫屬。
我在它背後寫著:
流浪的生活到此將告一段落
我遺漏的將永遠隨著善變的浪潮而去
而我獲得的誰也奪不走
雖然我對未來的迷惘依舊
甚至比以前更甚
但我學到了一件事
至少總還有個家可以遮風避雨
從此我不再需要獨自在餐廳進餐
不再因半夜夢醒於陌生的房間中而困惑
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http://www.museothyssen.org/
一篇評論Edward Hopper的文章(英文)
http://www.tate.org.uk/tateetc/issue1/article1.htm
(圖片: Edward Hopper
Hotel Room (1931)
Oil on canvas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