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復始
「一」字應是最早期出現的漢字。其甲骨文圖形是,金文的圖形是,篆文的字形則是。直到楷書,其字形都變化不大。甲骨文中,一至四的字形是一、二、三、亖,為算籌之象形。據《說文解字》所載,「一」部只有五個字,即為:一、丕、元、天、吏。近代常用漢字字典中,「一」部收字變為19個,新增加的字有:丁、七、三、下、上、丑、丐、丏、不、丙、世、且、丘、丞、丈、並和丢;該等字中,除「丢」是近代漢字外,其餘多由別的部首中以部件類似合併過來;而原有的「元」字則併入「儿」部、「天」字併入「大」部、「吏」字併入「口」部。
在近代漢字字典中,《說文解字》中的部首被取消而併入了「一」部的有:
一.「七」部。「七」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圖形是,篆文字形則是。甲骨文字形於橫畫中加一小竪,為漆樹上取漆的切口的象形,同聲借用為數字;篆文字形有所訛變,不易看出其初衷。該部只有一個漢字,就是:七。該部首取消後,「七」字併入「一」部。
二.「三」部。「三」最早見於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圖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金、篆文乃至楷書字形均同。該部只有一個漢字,就是:三。該部首取消後,「三」字併入「一」部。
三.「丙」部。「丙」最早見諸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圖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金文所象之形不明確,于省吾說象物之底座、葉玉森謂象几形、郭沫若稱象魚尾,各種說法莫衷一是,仍需專家進一步考証;篆文訛從一、入、冂。「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气初起,陽气將虧。从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該部只有一個漢字,就是:丙。該部首取消後,「丙」字併入「一」部。
四.「丑」部。「丑」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圖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金、篆文象屈指用力之狀,為扭字的初文,後假借為十二地支之數。該部有3個漢字,屬近代常用字為兩個,就是:丑和羞。該部首取消後,「丑」字併入「一」部, 「羞」字併入「羊」部。
五.「上」部。「上」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骨文用一短畫置於一較長橫畫之上,以指示其位置。「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該部有四個漢字,就是:上、下、帝和旁。該部首取消後,「上」和「下」併入「一」部,「帝」字併入「巾」部,「旁」字併入「方」部。
六.「丌」部(音其)。「丌」最早源於金文,圖形是;其篆文字形是。該金文象几座之形。「丌,下基也。薦物之丌。象形。」該部收漢字7個,屬近代常用字有4個,就是:典、奠、巽和畀(畀現為不單獨使用的表音部件)。此部首取消後,「典」字併入「八」部,「奠」字併入「大」部,「巽」字併入「己」部,「畀」字併入「田」部。
七.「丏」部(音免)。「丏」最早見自篆文,圖形是。該篆文象人頭上有物遮蔽之形。「丏,不見也,象壅蔽之形。」該部只有一個漢字,就是:丏。該部首取消後,「丏」字併入「一」部。
八.「不」部。「不」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字原音否,甲骨文象花萼之柎形,即為花托。該部有2個漢字,就是:不和否。該部首取消後,「不」字併入「一」部,「否」字併入「口」部。
九.「且」部。「且」最早見諸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是,楷書與其相差不遠。「且」原音居,甲骨文所象有多種說法;徐仲舒謂「且」象「俎」形,根據是「俎」是古人置肉於「且」上以祭祖先,故稱祖為且,其亦為「祖」字初文。「且,薦也。从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該部有3個漢字,屬近代常用字為2個,就是:且和俎。此部首取消後,「且」字併入「一」部,「俎」字併入「人」部。
十.「丘」部。「丘」最早見自甲骨文,其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骨文象穴居兩側高出地面之出入形,會殷人穴居義;金、篆文訛作從北從一。「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象形。」該部收漢字3個,屬近代常用字為2個,就是:丘和虚。該部首取消後,「丘」字併入「一」部,「虚」字併入「虍」部。
十一.「丁」部。「丁」最早源於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則是。 該甲、金、篆文之象形頗有爭論,學界主流認為象釘子或釘孔之俯視形(亦有認為象屋頂斜面上開口的通氣窗孔之形),為「釘」之本字,後借用為天干數字之名。該部只有一個漢字,就是:丁。該部首取消後,「丁」字併入「一」部。
十二.「丂」部(音考)。「丂」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圖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金、篆文象枝柯之形,後以人用枝柯拍打物體發出聲響,引申作發聲符號。「丂,气欲舒出。ㄅ上礙於一也。丂,古文以爲亏字,又以爲巧字。」該部有三個漢字,就是:寧、甹和丂(甹和丂現為不能單獨使用的表音部件)。該部首取消後,「寧」字併入「宀」部,「甹」字併入「田」部,「丂」字併入「一」部。
查近代漢字字典,「一」部內有相當多的表音字,茲列舉如下:
(1).「丙」字。「丙」出處如上述。以「丙」作為表音部件的字有:病、柄和炳。
(2).「丏」字。「丏」出處如上述。「丏」作為表音部件牽涉的字有:眄和沔。
(3).「不」字。「不」出處如上述。「不」作為表音部件影響的字有:杯、否、痞、胚、丕、坯、呸和邳。
(4).「世」字。「世」最早見自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則是。「三十年為一世,从卅(音颯)而曳長之,亦取其聲也。」以「世」作為表音部件的字有:泄和屜。
(5).「且」字。「且」出處如上述。「且」作為表音部件牽涉的字有:祖、俎、組、詛、蛆、苴、粗、沮、咀、疽、齟、助、筯、鋤、租、狙、阻、殂和姐。
(6).「丘」字。「丘」出處如上述。「丘」作為表音部件影響的字有:蚯、坵和邱。
(7).「丈」字。「丈」最早出自篆文,字形是。「丈」在《說文解字》中原屬「十」部,後才併入「一」部。「十尺也,从又持十。」以「丈」作為表音部件的字有:仗和杖。
(8).「丞」字。「丞」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金文中未見記錄,篆文的字形則是。該甲、篆文象人陷於阱中,有人用隻手從上拯救之,其應是拯字之初文。該字在《說文解字》中原屬「廾」部,後才併入「一」部。「丞」作為表音部件牽涉的字有:拯和蒸。
(9).「丐」字。「丐」最早出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的字形則是。該甲骨文從人從亡,金文或訛作從刀從亡,篆文變成從勹從亡(勹為彎腰屈身的人形);會人逃離出走時下氣求乞之義。「匃,气也。逯安說:亡人爲匃。」該字原形為「匃」,在《說文解字》中原屬「亡」部,「丐」本為俗字,現約定俗成,「匃」反較不為人所知曉了。以「丐」作為表音部件的字只有:鈣。
(10).「丁」字。「丁」出處如上述。「丁」作為表音部件影響的字有:打、訂、頂、仃、盯、叮、酊、釘、町和汀。
(11).「並」字。「並」字古為「竝」,最早見諸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骨文象兩並立的人形。「竝,併也。从二立。」「並」在《說文解字》中原屬「竝」部,「竝」部消取後,撥歸「一」部。以「並」作為表音部件的字有:普和碰。
(12).「丂」字。「丂」出處如上述。「丂」作為表音部件牽涉的字有:巧、朽、考、拷、烤和銬。
(13).「丑」字。「丑」出處如上述。以「丑」作表音部件的字有:扭、紐和鈕。
(14).「七」字。「七」出處如上述。以「七」作表音部件的字有:切、砌和沏。
「一」部有不少的獨體字,計有:「三」、「下」、「上」和「丟」。該等字出處,除「丟」字外,上述已有所說明。「丟」不見於《說文解字》,成形較晚,該字從一從去,有一去不返之義。近代楷書寫成從丿從去,這是要留意的。
「一」部的形聲字只有一個,就是「丕」。「丕」從一不聲,有關其表音部件「不」的出處,可參閱上述「不」字解釋。
「一」字雖然是最簡單的漢字,然老子有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就讓我們從「一」字開始,一步步地進入浩瀚的漢字海洋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