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事,自古有之,也許那時並不稱為文學,這或許可以考證一下,是從何時開始說那是文學的,應該是近代吧!可能跟那英文的Literature這個單字的翻譯有關,當然這也只是推測的,可能也不是這樣的,上網路找找有關何謂文學的,是找不到有此一明確之說,倒是在那維基百科找到這樣的說法,看來是寫得蠻清楚的,故整段摘錄之如下,「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當然那維基百科寫的是不只這些而已,還可看到1.文學類別、2.文學理論、3.文學研究、4.文學體裁(4.1 四大文學體裁、4.2 其他體裁)、5 文學人物、6.不同語言或國家的文學、7.參見、8.外部資源,可說是寫得很詳細,那維基百科還真的很不錯好用。在「2.文學理論」這部份可看到,西方文學理論,寫得很好,茲摘錄如下:「西方的文學理論開始於古典希臘時期的詩學(poetics)與修辭學(rhetoric),而自十八世紀以後又加入了美學(aesthetics)與詮釋學(hermeneutics)。在二十世紀,「理論」變成了一個包含各式各樣閱讀文本之學術研究方法的集合名詞,其中大部分是受到各種歐陸哲學流派的影響。(在許多學術討論中,「文學理論」與「歐陸哲學」幾乎是同義詞,雖然有些學者認為這兩者之間可以有一個明確的劃分。)」就是還沒有中國的文學理論這一部份,或者說是東方的文學理論這些事,有待有心者的填補,不過那台灣文學卻是有的,寫得相當多,在此就不引述,可在以下之網址看到: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E6%96%87%E5%AD%B8&variant=zh-tw。
就是為了瞭解什麼是文學,上網一找馬上就可找到這麼豐富的資料,那網路還真的是知識寶庫,而且還是相當的方便,在電腦前面敲敲鍵盤就有,方便之至,乃不在話下,例如以此為例: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好像讀過什麼「文人相輕,自古猶然,莫以己之所長譏人之所短」,找尋一下網路,原來那曹丕的典論論文並不是這樣寫的,正確的應該是「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和「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而且兩者是分開,唉!以前讀書嘛,就是不用功,還好現今有網路的相助,馬上發現根本就是記錯了,再仔細讀之,那典論論文確實是好文一篇,但不好意思再抄進本文內,只好放在最後附錄,免得落於天下文章一般抄之嫌,亦有失本站「知識終結者」之風格也,豈可人云亦云,不有自己之觀點,筆者看文學是這樣子的,那文學基本上應該可視為「語言文字的創作表現」,大概就是這樣子,很簡單,至於說創作的作品有沒有好的創意,那就看創作者的功力了,玩語言文字有沒有創意點子,這才是最為重要的,只要有創意,那怕就是只有風與月的創作也就無所謂,也並非要有所論說,或說要抒發什麼,反正可以讓人欣賞之,可以讓人為之心動,甚至於為之感動者,這樣的語言文字創意就是了,不能說純粹只是文字的堆砌,無病呻吟,了無心意,那就不是了。
在古早以前,這些從事語言文字的創作者,應該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稱為文人,一般都是讀書人,文筆厲害的就可稱為文學家之類的,現在,也許就稱為「文字工作者」會比較適合,更直接地說,就是「玩」文字的啦!以文字為工具,從事思想之創作也,重要的在有沒有思想,但也要精於文字之運用,方可產生文字的力量,所以那三國演義,雖是小說,只是稗官野史,但其影響人心之力量,也一定超過那正史的三國誌,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學。再看那信樂團所唱的「千年之戀」,其歌詞之美,亦可稱為絕品之作,也是文學吧!總之,若用「語言文字的創作表現」視之,看來應該到處都是語言文字之創作,只是有沒有好的創作作品這樣而已,此亦從事「文字工作者」所擔心的,思無創見,文無新意,那就是文字創作的生命已盡,也並非如丕所言,「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這樣而已!
附錄:
典論論文 曹丕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今之文人:魯國孔雿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著論,成一家言。
阿舍仔 200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