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使用 各種材質鍋具 |
(Getty Images)
|
文/炘炘
重複使用(Reuse)是環境保護裡重要的一環。在家裡的飲食器具中,我們應發揮精緻又有個人品味的食器文化,且食器不求多,夠用就好。人們常忽略有些餐盤、餐具與鍋具,在高溫中很容易釋出毒素。食器中以不鏽鋼、玻璃與陶瓷最安全。
不鏽鋼餐具
不鏽鋼是所有鍋具食器中最安全的材質,但缺點是價格高、導熱慢、耗費瓦斯多。目前市面上多為混雜其他金屬製成的合金不鏽鋼,選擇時要確定接觸食物面應該是不鏽鋼材質。
有不少餐具為講求輕便易攜帶,多為樹脂材質,碰到熱時會釋放有毒物質,建議選用不鏽鋼餐具較安全。不鏽鋼製品耐碰撞、好清洗,是符合環保的廚房用品。
鐵鍋
鍋具中以純鐵鍋最好,可增加食物中的鐵含量,但要選擇有品牌的鐵鍋,以免夾雜其他不明金屬,反而造成重金屬殘留危及健康。
一般鐵鍋出廠前為了避免氧化生鏽,會在外層塗一層透明油或透明漆(成分不明),因此有經驗的廚師,在第一次使用前,都會將鐵鍋加熱燒到通紅,以使這層塗料揮發掉,待冷卻「退紅」後,加以清洗,後經一番養鍋程序,才能開始使用。
鋁鍋
不繡鋼鍋和鋁鍋雖不易生鏽,為了讓表面更添光澤,出廠前會做一些特殊處理:一類是以「電解」、「酸洗」、「脫蝕」等方式加工,以低價位產品為多數,酸洗液含有鹽酸等化學藥劑,可能要注意部分殘留的問題。
現今鋁鍋多為鋁錳混合材質,鋁鍋不適合與酸性食物接觸,會釋出氧化鋁,蓄積體內對人體有害。也不能煮太酸和太鹹的食物,否則鋁會溶出來,可能導致老人癡呆症。
陶瓷鍋
陶鍋其耐高溫特性,適合長時間細火慢燉,保溫持久能保留原味,將食物的特性完全發揮,能有效地保持食物的鮮味。陶鍋表面均上釉,超低吸水率,易清洗、保養。
陶瓷鍋無論鍋具或餐具、湯匙,接觸食物面最好是素色。因為圖案含釉或鉛成分,加熱燃燒或舀熱湯便會釋放出有毒物質。
玻璃鍋具
透明玻璃鍋具耐熱溫差大,表面光滑不沾味道,空燒也很安全。耐酸鹼、不與食物產生化學變化,因此冷藏醃製都能保持原味。
玻璃器皿裝任何東西都不怕釋出有毒物質,不沾黏易清洗,不沾附清潔劑最衛生,清洗後即可重複使用。
不沾鍋和電鍋內鍋
鐵氟龍製造過程中的添加助劑「全氟辛酸」(簡稱PFOA,又稱C-8 )可能對人體有害,孕婦在食用後也會透過胎盤傳染給小孩,鐵氟龍鍋盡量不要用。
根據美國公益團體「環保工作小組(EWG)」發布的文獻摘要結果顯示,鐵氟龍鍋只要超過攝氏163℃ 就可能會產生多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國人經常使用鐵鏟來高溫熱炒,易使鐵氟龍塗料被釋出或刮除,可能就會將「全氟辛酸」食用下肚,危害人體健康。
美耐皿樹脂餐具
研究發現美耐皿在高溫95℃ 烹煮30分鐘後會釋放有毒物質三聚氰胺。注意使用時不要微波加熱、也不要裝正滾燙的湯水,接觸食物面不要有花樣和圖案。
所有新鍋具在使用前可先用水煮滾一遍,讓其中的雜質可以釋出,使用時會更安全。◇
文/小意思
鐵鍋的「養鍋」和「開鍋」的程序差不多,先把鍋子洗乾淨,油膩或積垢嚴重可以直接上火燒,將附著物都炭化了,再洗就很容易,然後再上一層薄薄的食用油,再慢慢燒至幾乎不再冒油煙為止,冷卻後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就可以收起來了。
▲新鐵鍋使用前要先除去鐵鍋的怪味,可在鍋中加鹽將其炒成黃色,然後在鍋內加水和油並煮開。
▲絕不能使用清潔劑,會殘留,只能使用鐵刷幫助洗淨。
▲使用後要用小火烘乾水分,長時間不使用要塗上油脂避免生鏽。
▲油垢積存或煮食酸性食材過久須再次養鍋。
▲鍋子夠熱才放油就不會沾鍋。
▲傳熱導熱快,初使用不熟悉,熱鍋時不用大火,以免過熱破壞油質。
▲不可煮食酸性食材(番茄醬、檸檬汁、筍絲、楊梅、山楂),會引起化學反應,產生低鐵化合物,吃後可能引起中毒。
▲用鐵鍋炒菜時,要大火快炒少加水,以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要除掉腥味,可在鍋內放少許茶葉,加水煮一下。
▲如要除鐵味,則可放些山芋皮煮一下。
▲煮綠豆也忌用鐵鍋,因為豆皮中所含的單寧酸遇鐵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單寧鐵,並使綠豆的湯汁變為黑色,影響味道及人體的消化吸收。
▲普通鐵鍋容易生鏽,如果人體吸收過多的氧化鐵(鐵鏽),會對肝臟有害,所以不宜盛食物過夜。烹煮後食物盡快取出,鍋子盡快清潔。
▲盡量不用鐵鍋煮湯,以免鐵鍋表面保護其不生鏽的食油層消失。
▲ 如果有輕微的鏽跡,可用醋來清洗。或是用可樂泡上10分鐘,可樂會把生鏽的部分吃掉,然後再做保養工作即可恢復鍋子原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