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關美國內部將進行對台政策檢討(TPR)的傳聞尚言之過早,但把它當作中國崛起的全球戰略檢討的一環,也有其用處。中國現在是世上第二大強國,其經濟在工業產值上已超過日本和德國。它手握龐大的金融籌碼,而且已利用這些籌碼在世界各地大肆綁樁施恩。它擁有迅速現代化的軍力,一如上週中國海軍慶祝建軍六十週年所展現的。在亞洲和中國正面衝突誠屬不智,而且歐巴瑪政府不論進行哪一種TPR,都須考慮這一點。但如果美國意欲以亞洲民主國家聯盟來平衡中國的崛起,台灣必須是一項關鍵的政策要素。
對抗中國崛起 台灣甚為重要
隨著坎貝爾博士獲提名為歐巴瑪總統(及希拉蕊國務卿)的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歐巴瑪的國安人事佈局提供一個方向,亦即他領導的政府可能會挽救布希總統任內亞洲政策的若干傾頹之處。坎貝爾一如國防部同僚、亞太助理部長葛雷格森(陸戰隊退役將領)及其副手米德偉,瞭解亞洲政策日益浮現的危機—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挑戰。
不幸地,長期以來每當牽涉到台灣(或者還有中國),「地緣戰略考慮」就會在華府政策圈缺席。前情報官員及白宮亞洲問題專家蘇葆立在其著作《天安門之後》中坦承,「所謂美國『對中國』政策直接受戰略考慮影響的觀點……非常不正確。」美國對高傲威權的中國的戰略佈局,早在一九九二年因蘇聯解體及一九八九年中國天安門政治改革逆轉而消失無蹤,對中政策反而是受到商業壓力(抑或是純粹受知識的慣性)驅使。
由於中國在台灣海峽對岸部署飛彈及出動噴射戰機飛行的次數大增,柯林頓總統的中國政策在一九九九年八月悄悄發生變化。柯林頓任內的國防部開始秘密建立與台灣的軍事合作(此一政策以不公開方式延續至布希任內),而且坎貝爾博士居於這項政策倡議的核心地位。他提倡與日本、澳洲建立強大聯盟—此一聯盟乃是布希總統盡量降低對北京亞洲影響力不正常依賴下的產物。
布希任內最後四年的一連串亞洲政策災難,始於他過分專注於伊拉克與阿富汗,以及長期忽視地緣政治或其他地方的戰略。美日同盟的鏽蝕;允許北韓主導美國亞洲政策;完全漠視東南亞;漠視與印度的戰略夥伴關係;放棄面對不民主北京戰爭威脅的民主台灣—「那」就是布希的亞洲政策。
所有的這些失敗源自誤判中國在東亞安全、貿易、人道紓困、環境等方面都是積極負責的利益攸關者。布希政府也說服自己,台灣對北京是如此具有迫切性,以致中國的惡形惡狀有了藉口。因此,北京被允許用部署飛彈及二○○五年「反分裂法」改變「現狀」,但台灣永遠不能有所反應。面對日本的安全及其對中國龐大軍備的恐慌等問題,布希卻駁回了東京購買F-22戰機的要求,(據說是)擔心此舉將「改變戰略均勢」。布希的亞洲政策預設模式,就是以中國為核心,排除所有其他的考慮。這是華府常見的不幸,也是孟捷慕所稱的「中國幻想」。
確實是「幻想」。誠如吾友、中國情報部門智庫研究員袁鵬博士所寫的,「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美國的對手都是中國的朋友」。你可以一一點名:北韓、緬甸、伊朗、蘇丹、辛巴威、敘利亞、(透過敘利亞牽線的)哈瑪斯與真主黨。
我有遺漏誰嗎?中國給他們在戰場上使用的武器及在聯合國內需要的外交掩護。為什麼?誠如中國第一流美國問題專家王緝思所解釋的,「事實證明,讓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深陷於中東難以自拔,對我國的國際環境是有利的」。這和台灣無關,而是完完全全和中國在亞洲的行動自由有關。
對中國存幻想 破壞區域平衡
甚至到今天,中國在美國最關切議題上的素行不良—禁核擴散,對美國友邦與盟邦(像是日本、印度與台灣)的領土壓力,(透過伊朗與敘利亞)提供軍火給伊拉克、阿富汗的叛軍,消費者產品安全,全球暖化,環境掠奪,智慧財產權,操縱匯率,鎖住油礦資源,傾銷,網路安全,更遑論人權與政治自由—都被華府外交政策、商業與金融菁英用「有啥好擔心」的一派不在乎態度應對。
「中國幻想」貶低了台灣在亞洲的重要性。台灣人現在覺得他們除中國外無處可去。亞洲其他國家正注意觀察美台關係動向,以瞭解美國是否可能和中國畫出一些界線。所有亞洲政府瞭解台灣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儘管我的好友與前中文同窗、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數週前(三月十九日)堅稱「美國對台政策的地緣戰略考量……其實根本不存在」,但我還是要這麼說。
萊絲領導的國務院或布希坐鎮的白宮沒有討論台灣的戰略價值。然而,觀察中國擴張軍力的國防與情報官員,並沒有將台灣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拋諸腦後—他們必須規劃未來二十年的新武器系統,而中國的軍力、海軍、飛彈與網路現代化讓他們嚴陣以待。台灣在亞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緣政治態勢,對於監控這些發展至為重要。
台灣過度西進 美不能不介入
國務院或白宮的亞洲政策幕僚有沒有時常思考到這些事情,不是重點。事實是:台灣位在亞洲大量船隻往返的航道旁邊;台灣高聳的山脈,為可深入東亞大陸一千二百英里的飛彈與航空活動提供相位陣列雷達的掩護;從東亞海岸航向西太平洋的潛艦,要穿越台灣海域才能規避日本大範圍的反潛聲納偵測;台灣占據南中國海的兩個最大島嶼,太平島與東沙島。
更重要的是,台灣是美國在亞洲的民主模範;美國的第十大出口市場;台灣也是全球第四大的外匯存底持有者;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比東南亞任何國家還高;台灣的人口比澳洲還多。簡言之,美國用平常心看待民主台灣可能遭共產中國吞併一事,會對亞洲其他國家發出一項明顯訊號,即美國已同意「北京共識」—亞洲可能也會比照辦理。
歐巴瑪政府遲早會有「對台政策檢討」,但將不會有多大作為。歐巴瑪任何的TPR將評斷,海峽兩岸關係進展的強大動能,正迅速把台灣推向在經濟上完全依賴中國。它的結論將會是,台灣對中國解不開的經濟依賴—欠缺反制行動—將很快逼得這個島嶼越過臨界點,走向對北京的政治乃至最終的安全依賴。到那時候,歐巴瑪可以兩手一攤地說,「噢,我真的想幫助台灣,但為時已晚」。有些人會說,「沒這麼糟,看看香港吧」。其他人則會說,「噢,這是布希的錯」。
可能為時已晚。舉例來說,儘管中國堅決的破壞美國在亞洲(非洲亦復如此)的「霸權式」人權與禁核擴散目標,但布希的白宮重要幕僚卻相信中國是「華府的新同志」,並預見(套用前白宮亞洲問題專家車維德〈Victor Cha〉的話說)一個新的東北亞「區域架構」,而「華府在此一架構中期待中國扮演本區域實際問題解決者的主要角色」。
歐巴瑪總統不太可能和中國或其他國家進行對抗。但民主亞洲若想平衡中國勢力,就需要美國的領導;對歐巴瑪政府亞洲政策的考驗,就是要提供此一領導權。對台政策檢討將只是此一考量的一小部分。既然坎貝爾已獲提名,歐巴瑪總統等於有了「亞洲團隊」的雛形,可開始重新評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損耗。如果坎貝爾博士無法阻止美國的亞洲利益在台灣潰堤,將很難看到他在其他地方能有所作為。
(國際新聞中心羅彥傑譯)
(作者譚慎格〈John J. Tracik, Jr.〉曾任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