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知識、行動
今年七月二十七日上午,我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與義工十四年來,因為捍衛農民生存權,與警方衝突,第一次被警方以「妨礙公務」現行犯移送法辦,在警局按指紋時,警員問我:這樣值得嗎?他說我們在場外努力吶喊,政府聽得進去嗎?又不是為自己,這樣值得嗎?我只能告訴他,只要覺得該做,就是要努力去做。如同選擇這份志業,就沒有退縮的後路。
很多人覺得看到台灣現在政治如此混亂,非常無力感。我倒覺得很高興能看到多元、自由、民主、豐富的台灣社會。我也相信,充滿智慧的台灣人民,能夠用人民力量擺脫威權統治,解除戒嚴,到政黨輪替,絕對能夠度過現在這樣混亂的時局。
有人說,這樣是不是太樂觀。但從我在一九九八年決定專職於非政府組織工作,這一路走下來,就很清楚,改革確實有他的困難還有它過程的艱辛。
在<寶瓶同謀>書中一章「銳變的範型」提到:災難與創新是孿生兒,舊系統的(社會毛毛蟲)的崩壞對新系統(社會蝴蝶)的創生蛻變是必要的。這本書中也提到說,我們到底身在何處呢?我們正處在混亂和不穩定劇烈增強而願景失落的時期。由於舊秩序掙扎圖存,新秩序力求浮現,張力處處都在增加。我們現在是處於所謂「張力區」(緊張地帶)。革新者面臨的是內在與外在的複雜與艱困:外在是社會體制的抗拒,內在則是源於自身的不成熟、沉溺和自私。
隨著攀爬的坡度日陡,我們性格中的缺點都將顯露出來。要以社會革新者的身分進入融合區,我們必須變成成熟的成蟲細胞。這是一個讓自我持續改善的時刻。…..當我們接近融合區時,我們內在的一切事物都會放大—我們的弱點會放大,我們的力量也會放大。
書中也提到:「社會改變的媒介所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不論在個人方面、財政方面,還是組織方面等,我們將繼續力圖演化,而能從現有的文化中得到的支持卻很少。我們有許多人會倒在路邊,至少短時間內會如此。但那能通過張力區的人卻會為我們所有的人帶來重大的報償。因為一旦進入融合區,種種新的範型就會盛行,互相強化,我們將嚐到具有共同創造性的社會之美味—人間天國。」
上面這段話很讓人深思,我非常喜歡,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我選擇非政府組織作為自己職志的工作,是有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期。時間要回溯到一九九三年,我在我高中老師劉仁州的引導下,在開設個人廣告工作室之餘,協助他的組織「道德重整協會」推動「乾淨選舉救台灣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是我的老師劉仁州有感於當年國內選風惡化,賄選風氣盛行,因此與國內知名顯達人士,共同發起『乾淨選舉救台灣』運動。而他希望我協助推動『乾淨選舉救台南』運動。也因這樣,開啟我關心公共事務領域,讓我用廣告專業知識結合「議題倡議」,並且以「柔性」訴求去召喚社會底層「賄選」的政治劣根性。雖然成效有限,卻發現運動過程中反而可以超越「政治」、「政黨」利害,進行「對話」。這也是我至今,推動各種議題倡議,決不輕易跟對方撕破臉,因為相信人「心」終究可以改變。
推動乾淨選舉那幾年,可是年年有選舉,每年都要忙上幾個月,尤其在民風保守的府城,這種工作可是非常吃力不討好。因此在運動策略上都是採用『策略聯盟』,透過串聯七、八十個非營利組織來作為行動後盾。這當中核心團體約五個左右,這跟目前很多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策略聯盟的方式都很類似。
也因為這個長達五年的義工工作,讓我有機會跟老師到巴西推動『乾淨選舉救巴西』運動,分享與宣傳台灣的經驗。這種由台灣發起,行銷國際公益經驗,在那個台灣外交處境艱困,國際能見度不高的年代,真是一件很有意義與光榮的事。而在巴西一個多月的旅行期間的遭遇與經驗,也讓生命留下深刻印象。就這樣,我一邊工作賺錢,有空就協助乾淨選舉的工作直到一九九七年。也因為這樣志工服務,之後有機緣再到印度、瑞士等國參與國際會議,分享個人經驗與學習。因為接觸很多國際人士,不但開拓我的視野,豐富我的人生,也讓我對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產生嚮往。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二階段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在一九九六年之後,我正式到非政府組織工作,這段時間參與領域從公共政策、教育改革、環境保護、文化資產、性別人權、社區營造、社區大學等。服務機構經歷:臺南市政研究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秘書長、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我以一位初生之犢,到處接觸、學習、參與。讓我發現到非政府組織多元與豐富的世界。這段時間也非常積極參與「議題倡議」的行動,如:反七股大煉鋼廠,搶救黑面琵鷺、搶救延平街、搶救台南火車站、搶救烏山頭遺址等…。最大成就,就是搶救台南火車站成功,最難忘就是跟黃銘欽教授發起「反七股大煉鋼廠,搶救黑面琵鷺」,這第一次讓我印象很深刻,一個工作優厚的學者,為了自己的故鄉,如此堅持理想、不退縮、不屈服,勇敢去對抗財團體、政客。他背後的「原力」是什麼?後來我體會到,能夠如此堅持,只有一個,那就是「愛」與「疼惜」自己土地的力量。
九七年,在林朝成教授邀請下,有機會擔任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秘書長,開始有機會與全國各地教改精英深入互動共事,讓我深深體認到人對理想的信仰與堅持,這種力量是讓人震撼的。之後到北部發展,接觸更多這樣的人,更體認到台灣社會能夠不斷進步,背後就是有這麼多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在默默努力,他們沒有從政、當官的企圖,默默努力,當累積的能量到達某一時刻時,發出光芒,是可以撼動與改變整個社會。因此,在後來的日子裡,不管在任何組織裡,人才培育的事都成為我非常重要的事。不管工作量與壓力再怎麼大,人才培育絕不放棄。因為我深信當社會改革有更多與正面力量的人參與,才有進步與前進的動力。
一九九八年我在周麗櫻引薦下,認識吳麗卿女士。加上一群人支持下,籌辦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這個組織我至今還在參與。對我個人而言,這個機構應該是一個夢想實踐的舞台!從命名、定位、機構空間設計到經營與運作上,全部一手參與。我們採取很有彈性經營服務,透過議題引進、人才培育、發展方案、行動實踐、回饋、分享,初期幾年,在地方可是獨領風騷!機構推動業務重心放在社區營造,因為我們體認到,改革一定要從根本開始,而人與社區是一切基礎。當年大家重心放在里跟社區發展協會時,我們選擇幾乎沒有資源的『鄰』,推動以『鄰』為主的社區營造,而也獲得不錯成效。這幾年,基金會由卓玉樹執行長接任,也表現很亮眼、精彩。
透過非政府組織,將公益當事業,過程需要很大調適。但投入之後,卻也產生很大多的矛盾與困惑。發現「理想」與「現實」有很大落差,「說」跟「做」差別。明明是做公益,為何社會大眾對「倡議型團體」冷漠?…..等。當每個問題找到答案,也又產生另一個問題。
■草根組織訓練對我深遠影響
在這段時間,我有機會參與由林宗正牧師所指導URM「草根組織訓練」,課程中學習到台灣社會問題分析、社會運動策略規劃、價值觀反省、社會行動等步驟,再學習「社會控制系統分析」,認識公義、愛、權力的相互關係。而這套課程的精神強調「為義受苦」、「對抗邪惡勇氣」、「創造性少數」、與「結盟」四項精神,並以「中實」、「公義」、「仁愛」為原則,這對我後來的價值觀與信仰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的廣告背景,加上對書法的喜愛,而又投入各種組織接受不同訓練、再加上URM草根訓練,各種知識領域、不同價值衝擊,讓我產生「融合」的困境與衝突。在工作安靜之餘,也困惑於自己是否適合這個領域的工作,也不斷在思考。
二○○一年,我離開三十多年生活的台南,在好友林淑娥的鼓勵下,到台北來工作。進入副總統呂秀蓮所創辦的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擔任統籌企劃,當時董事長是蕭新煌。在這組織工作,有別於以往,由於機構創辦人的特殊性,接觸參與的人跟事務也有別以往。這段時間最大工作心得,就是對非政府組織而言,通常創辦、出資者或資源擁有者,會主導與決定組織的方向。但在國展會,蕭新煌董事長展現對非政府組織的堅持與專業,在呂副總統的尊重下,工作團隊在兩年內可以全然發揮。工作重點放在國際觀教育,如何當一個有國際觀的魅力台灣人,培養具有國際事務人才的青年親善大使,並參與教育部終身學習列車擔任國際觀教育列車長兩年。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以往累積經驗,剛好可以全然發揮。最後在離職前,我們舉辦『台灣青年親善大使』選拔,選出六位優秀青年。之後雖然成為絕響,但這群青年在後續聯絡中,我們發現他們發揮非政府組織服務精神,積極參與國際志願服務,成就不同凡響。
兩年後我擔任由十多年前發起「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街頭」的李幸長與夏鑄九教授成立「快樂學習教改連線」秘書長,我開始重新回到社運場域,從一波又一波的議題倡議,慢慢的又喚醒我「反骨」性格。我半年後離職,為下一份工作做好熱身準備。
■環境運動,艱苦漫長
二○○三年底,在同鄉陳椒華教授邀請下,我擔任非核台灣聯盟執行長,半年後接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我的首要重點工作就是將已經跌到谷底的『反核運動』重新點燃,還有面對問題叢生、千瘡百孔的環境議題,找到ㄧ個出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成立於一九八七年,明年滿二十周年,是台灣最早成立,至今仍然積極活耀的全國性NGO。組織定位是「草根的、知識的、及行動的」,期將台灣建立為一個非核的家園,減少並預防對空氣、土地、及水等各項資源的破壞污染;並尊重及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環盟目前全國有十三個分會,一千多位會員。其下設有一個學術委員會,是由全國各大專院校關心台灣環境的教授所組成。學術委員會不僅扮演智囊團的角色,也實際參與環境決策和推動各項活動。
這份工作真的非常吃力不討好,在資源與人力匱乏情況下,難度更高。說真的,真是一份苦差事。但是工作三年下來,看到以施信民教授為首,楊肇岳、徐光蓉、鄭先祐、陳椒華、張子見等學者,無怨無悔、堅持理想,信仰始終如一,真讓人感佩。我尤其很感動的一句話是「實踐對人民和土地的許諾」,多麼讓人感動與響往。
在環盟這三年,我們工作分五大領域,政策遊說、人才培育、草根連結、網路行動、議題倡議。我們運用策略是策略聯盟。在極有限的人力與物力下,不到三年內,單單校園演講就舉辦650場次、人才培訓達三十多梯次,針對議題倡議所舉辦記者會、抗議行動、公聽會上百次。在網路運動方面,大量運用多媒體影片,單單小短片就製作約60部。
但是,環境運動在有限時間、人力、物力上,要將理念傳播出去,某一部分是需要藉助電子媒體。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媒體生態巨大的改變,加上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傳統倡議的手段策略已經無法吸引民眾與媒體的目光。而環保團體在政黨輪替後,社會力被大量吸納,反對黨跟社運顯然保持一定距離,同時在人力、物力銳減,無法大規模動員上街頭遊行、抗議、請願,如何透過一些成本低、效果大的宣傳方式,可謂傷透腦筋。以致創新、求變是所有NGO團體所面臨的挑戰與嚴肅課題。
■透過裸露身體,控訴環境惡化
有鑑於此,我參考國際潮流,引進進步的行動與策略,再結合國人文化,發展出自己的倡議策略、文化與風格。透過「性別、身體」為手段進行議題倡議,這在歐美早已蔚為風潮,而且效果很好。但在東方與華人社會很少被使用,尤其以「裸體」抗議作為一種訴求與手段為然。所以,我開始在各種倡議的方法與行動上以漸進方式融入「人、身體與書法」元素,來進行議題倡議。
操作裸體抗議,果然讓低潮的環境運動獲得契機與出路,而且也開創更多新的可能。從二○○五年六名大學生在行政院前裸體抗議政府不重視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裸體反核,到今年推出女性「寧裸不核」影片,到6月26日貢寮反核四救沙攤,19位男女勇士,為義奉獻,在福隆沙灘上排出 「No Nuke」都產生很大震撼與影響。
在草根連結部份,我們落實「知識、草根、行動」三合一精神,協助環盟各分會,基層環境受害者爭取生存權,撼動執政當局。2003年發起「反軍購」大遊行、2005發起台灣環境難民—我要活下去大遊行,一波又一波群眾來到首都陳情、抗議,警醒執政當局,台灣環境已經日益惡化。
對於一個「倡議型」的非政府組織,展現專業、行動、草根,去政治化才能獲得普遍支持。去年遊行之後,環保聯盟展現實力,開始跟政治對話,拜會陳水扁總統促成今年「國家永續發展會議」舉辦,今年也陸續在拜會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民進黨游錫堃主席、國民黨馬英九主席、台聯黨蘇進強主席,展開對話,建立互信與溝通窗口。近日我們又拜會陳總統,總統也展現誠意,願意在環保團體安排下,下鄉了解台灣環境災難。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去年,環盟獲得第三屆總統文化獎「鳳蝶獎」,當我看到評定書一段話時,非常感動。當中一段話寫到:知識型的抗爭貴在對執政者形成壓力,也同時對求知若渴的現代化公民提供教化力量,而面對威權統治,知識型抗爭有冷靜的頭腦支撐炙熱的心抵抗衝突、壓迫,環保聯盟發揮了一呼百應的火車頭力量,讓生民百姓感受到一種提升的速度感,覺得這個社會不再向下沈淪。
威權統治者為了維持他們不義的政權,往往用收買、分化打擊異己,台灣環保聯盟在政治黑暗時代,就是他們要打擊的「異己」。可是多年來,環保聯盟堅信理念,不計代價,一棒接一棒從啟蒙而浪動,後浪推前浪,連續經年,薪火相傳,從未間斷,如無量義經中所言:「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通達諸法,得大智慧。」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正是台灣環保聯盟作為挽救台灣環境浩劫的不動標竿。也就是有了這幡鮮明旗幟,台灣環境不至萬劫不復。也讓執政者知所警惕,讓執政者無可逃避,讓執政者不得不面對責任。
當我看到上面這一段話時,心情很激動,這正是我進入環盟三年,跟這些前輩學習、參與的真實寫照。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進首都這段時間,參與各種活動與認識人脈、網絡,除了擴大視野、更衝擊價值。尤其在擔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時,發現所做的事,有時居然有很大影響時。自己開始不斷思考,自己的生命藍圖與生命的意義。生活中也廣泛接觸新時代運動,自己覺得在非政府組織領域似乎,慢慢浮現出來,又進入「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境界,也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為何而做。
當自己清楚為何而做,為何而活時,生命頓時就會開朗。就沒有所謂困難、挫折、打擊,因為你清楚那努力過程的所必要經歷。更重要,更清楚非政府組織在創造「歷史時刻」的重要性。
在傅月庵的「天上大風」一書,內容寫到:歷史的一切總要透過「層積堆疊」,經過「集體記憶」的萃取純化,方才得以逐漸定型。然而,在此「歷史造山運動」過程中,歷史的光圈很容易只集中在「歷史時刻」,相對地,「時刻之前」的脈絡面貌,卻常常會被有意無意的遺忘或改變了。很多人都在期待與經驗「歷史時刻」,但是「歷史時刻」的過程是需要努力與耕耘。而且只要我們願意,我們自己就可以參與歷史、創造歷史,來改變與見證我們的未來。
本文刊登在2006青年國事會議-給台灣年輕人的夢想-民主升級行動論壇
2006/8/1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