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06 21:01:57| 人氣410| 回應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空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那日談到空相。

問到,將女(男亦是,但用女不用男多半是因為討論者多為男,可見之於男,此真乃大問題是也^^)色觀想成空相,怎觀?

將之透視成肉骨血之組成,久之便腐便爛,何來分別相,更何來美麗,欲當然就不再。

被質疑,那只是那些自以為是的高僧大德的自我催眠法吧!

或許吧!但,或許每一個人的宇宙觀不一樣,時間觀便不一樣,由不同的時間觀看出來的世界便不一樣。或許那些高僧大德透視宇宙的方式跟凡人不一,他們一眼便看穿五十年,一念便橫越五百年,如此一來,你眼前嬌豔欲滴的美女,五十年後不就是腐朽的骷顱嗎?

經過五百年的篩選,有什麼樣的價值是會被留下的嗎?你正在汲汲營營追求的東西,五百年後還會有重量嗎?

在他們一眼之間看透,一念之間思量的,不會只是五百年的光景。

你將會留下什麼,可是被清清楚楚著。

台長: hcc
人氣(410) | 回應(1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e
照此說法

那又何來之當下即是
2008-01-06 23:46:23
hcc
當下即是當下
不是嗎
五百光景是一個人的當下
五十光景是一個人的當下
我們的當下 在混亂中
2008-01-07 10:32:15
cyj
見實相,所以了了分明,當下才是當下.
一般人多半在念念遷流裡紛亂無覺
何來「當下即是」呢?

活在當下,常常是口頭禪,或者知識了解,不是「證」進去的^^
2008-01-07 21:58:33
子傑
感覺好像有人看到有正妹走過
那人跟別人說:「有一個正妹走過。」
可是在說的時候
那正妹早已走過
在說的當下只是他心裡想的「有一個正妹走過。」
哈!是這樣說媽@@?
2008-01-09 00:03:43
路人
「色」──物質現象、物質世界
都是「緣起性空」,稱為「色即空」
物質世界都是空性的
「空性」無自性
空性不是要推翻、或是在否定喔!
這是一種表達的方式
「證實相」、「證涅槃」要用否定式的
「雙邊否定法」稱為「遮詮法」
從《奧義書》傳下來的
一直到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大乘佛法才加以發揮
從《心經》看得出來
物質現象、物質世界…
都是沒有自性,沒有實體
稱為「空性」
「無自性」
比如說肉體沒有了
沒有就沒有了
那個人死去了,跑到哪裏去?
「空」嘛!四大分解!
後面四個「受想行識」
是精神界的,也是「空性」
你今天想這樣,明天說不定改變
今天認為這樣,對這個人印象好
說不定又不好
改天不好,說不定又好
變化來變化去,無自性…
《心經》開始就要教你「我空」
「我空」是「五蘊皆空」
因為小乘說得不完整
所以《心經》以大乘先把你「我空」
小乘有「我空」,沒有「法空」!
「法空」是什麼?
「法空」就是十二因緣了
五蘊皆空之後,就要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如何說是「法空」?
比如說,無明、行、識
名色、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十二輪在「輪迴」
經過十二因緣輪迴
十二因緣流轉、還滅,是「法空」
是空性的本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性的本質、特性,就是如此
空性是「進入中道」,不是都沒有啦
空性都以「不」、「無」、「非」
來表達
《般若經》都是這樣
「否定式的直觀」,「直觀實相」
要直觀時,教你「無戲論」
無四聖道、十二因緣
「我空、法空…」《心經》都加以否定
「否定」就是要「肯定」,肯定涅槃!
不」──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否定」
再來「無」
無十二處
無色聲香味觸…(六塵)
無眼耳鼻舌根…(六根)
無「十二處」
無眼耳鼻舌識…(六識)
「識」,分析出十二個處出來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十八界」
所以「三科」
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十二處」就是…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看的塵
這個法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根對照的
「六根」加「六塵」,產生「六識」
喔!我看這項東西,看了看後
我認為如何…產生六識
「六根、六塵、六識」
稱為「十八界」
《心經》說十八界都「無」
什麼意思?
以「空」加以否定.以「不」加以否定
「三科」以「無」加以否定
既然就「無」了
都「否定」了,你看!
再來否定「四聖諦」
「無苦集滅道」
連「苦集滅道」都超越過去
這個「無」就要解釋成「超越」
「緣起性空」的意思
連「苦集滅道」都不必了
照理說,否定八正道所有的小乘了!
因緣都否定了,要怎麼辦?
到最後「無智也無得」
這句是大乘的否定,「一切法空」!
十二因緣是緣覺
是「辟支佛」的空
第一個「我空」
是「阿羅漢」的空
它分為我空、法空、一切法空
整個都把你空掉
「無智也無得」
這個「智」是「般若波羅蜜多」
「六度」最末的「智」來代表
《首楞嚴三昧經》說「六度」
一般修菩薩道的人都修「六度」
「六波羅蜜,智慧為導」
智慧最重要!「五度為伴」
「若無智度,五度如盲」,就像是瞎子
跟著「智慧」走就對了
所以龍樹根據智慧
智慧就是「般若智」
「般若智」
是在「觀察實相的智慧」
祂起作用
看實相在變化什麼…
那時你已經一直在流露般若智了
所以「無智也無得」
就是連「六波羅蜜」
都要把它「放空」
就是都「無」的時候,
要從「否定」進入「肯定」了
以無所得故
2008-01-09 00:18:54
hcc
好個路人!^^
一直要跟你要地址 有東西要給你
可以給嗎?
2008-01-09 10:46:33
劭維
只有業會留下來
色即是空
但空中生妙有
所以不要執著空 也不要執著色
行於中道 也就是菩薩道

老師
不知道你對佛典有沒有興趣
我跟一些學長姐最近正再研讀無量義經
有組成一個網路讀書會
如果老師有興趣
不妨一起加入來研讀(其實我非常非常期待老師加入)
如果老師要加入
就到http://www.wretch.cc/blog/amigo200392
這個是我學姊的部落格
讀書會是她發起的
進去就點選文章分類裡面的佛點網路讀書會

老師我們一起來研讀無量義經吧^^
2008-01-11 20:05:33
路人
其實從空講到有
講到有以後,再進入到自性
內容就是要解脫.般若學進來(中國)的時候
般若空一直在講空
空到後來才開始涅槃妙有
這“妙有”就是實相
實相以後才進入自性
最後禪宗才做代表展現出來
所以現在學禪宗的人
學淨土宗的人很多
就是從過去的般若空到佛性妙有
把它集合起來成為禪宗
六祖受到維摩詰經
和般若智、緣起性空的影響
六祖的思想拉來自性
凡是有興趣學道的人
多多少少接觸過打坐啦、你認為
一講到要修道、要體會道
就是打坐
事實上六祖是給你廢除
解脫是在心,不是在坐
把你的心解脫出來
因為心被五官意識
執著、分別束縛住
要怎麼將祂解脫?
解脫有兩種
解脫就是離開你的思想、分別以後
進入涅槃以後,從涅槃解脫出來
這個涅槃就是解脫和法身和般若
三個方法構成的
每個人都有自性涅槃,可是你說
我的自性涅槃在哪裏?我怎麼不知道
所以一直摸索、體會
有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目標
這種禪定是一般解脫的方式
所以自從東漢傳入小乘的禪定進來以後
就在那數呼吸啦,在那裏數呼吸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
數…數的話
這五門觀法、五停心法,開始數呼吸
不然傻傻的坐在那裏看
黑漆漆的、暗暗一片是要等什麼
它這個根據
安世高的大安般守意經
透過數呼吸
然後你的思想跟著意走正念
等於行三十七道品
而三十七道品的第一個就是四念處
四念處…
數呼吸的時候在觀想…
哎呀!自己身心不淨啦
這是小乘喔
這坐禪的第一個辦法
從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四項就衍生整個佛法出來
衍出大乘出來
到最後觀法無自性
就是龍樹的中觀論的緣起性空
你在那裏觀…觀在最後
最後也是要「止觀」
止就是所有的雜念、意念停止
達到觀
已經達到第四禪了呢
四禪八定那個名詞
從瑜伽經這婆羅門教就有了
「瑜伽」的意思
一般都解釋「相應」,和什麼相應?
就是你的五官意識
隨著意、隨著呼吸
隨著這樣相應,調身、調息、調心
到最後要找菩提
所以守意嘛、守著你的意念
意念跟著呼吸行走
進入止觀的時候
這觀是第四禪,第四禪就有天眼
天眼才能觀
觀十二緣起、觀四正道,這三十七道品
到後來會產生這神通出來
所以才講禪定
在佛教來講
神通是從禪定出來的
但是佛教叫你不要講神通
不要叫你演神通
因為神通是小乘佛法
如果成功也只是到阿羅漢
斷煩惱而進入神通
神通可以決定自己快樂喜悅
到這個程度也不錯
但是要到神通就很困難了
所以古代原始佛教
在研究小乘禪法和神通的人很多
但是神通沒有作用
神通不是根本究竟
釋迦佛講的神通是用來解脫
到大乘的時候就是要解脫,不是在講神通
所以你現在若講神通
人家會對你反駁
佛教徒也會對你反駁
法師、大師都會對你反駁
哪有什麼神通?
你說變酒、變茶、變杯子出來
那都是神通——物質化啊
屬於如意通,那哪有不好
神通列入實相了
若沒有實相不可能有神通
所以這個「觀」
小乘的止觀,就是指四禪
整個五官意識止了嘛,都沒有了
才會產生靜跟觀出來
那是靠修啊,用修的很困難
修到第七意識就睡著了
哪有可能達到「止觀」
天眼觀到最後…最後一觀就是靜
那字“靜”就是“寂靜”
寂靜就是涅槃,進入涅槃以後
自然天地日月隨你操作
須彌山隨你思想跳舞
叫它搖、叫它做什麼都可以
日月可以換來換去,挪移天地什麼
那是指實相,因為祂空性
所謂空性就是
圓融無礙、自由自在
就是華嚴經的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達到無礙自在的境界是針對實相
實相就已經達到解脫的意思了
從涅槃解脫出來了
你的思想進入涅槃
然後將祂的涅槃體性、祂的寂滅性…
祂本來不生不滅
但是祂由不生而緣起種種…佛法出來
你就根據這個緣起
來觀察、來作什麼…產生你的道出來
這樣你再來學坐禪才有目標
小乘是達到神通而已
因為小乘
是以安世高大安般守意經作標準
講的
要以佛經作標準
而大安般守意經也是釋迦佛講的
釋迦佛那個時代
受過去婆羅門教的影響
而產生瑜伽的六種修法
到大乘它就漸漸…
隨著般若的經典啊
像金剛經,空性的經進入以後
產生大乘了
大乘佛法也有人唸大乘啦
大乘佛法就是受般若智影響
那個無形…那個般若智
你自然知道
忽然間一個思潮進入…
那個思潮經過的路子叫做般若道
大智度論卷七十三講
「從初發心」
初發心就是
從開始要發現找菩提的心
開始到八地以前或七地以前
這條路叫做般若道
般若從哪裏來的?
般若認真講是要從實相來的
是先有實相、還是先有般若?
一體兩面
剛開始你還沒有實相出來
般若智應該是沒有
有的是先顯般若智瞭解實相
大乘佛法開始就透過般若坐禪
因為般若性空
所以空一切你所想的人世間的觀念
種種概念
空的目的就是要空出自性出來
空的目的就是要找實相
因為大乘佛經若經是以實相為菩提
龍樹緣起性空目的
要有實相、要顯實相
中論全部的內容就是要
“中道實相”、“實相涅槃”
這八個字而已

或許說的這些.有許多宗教團體無法苟同
但這都不重要.看看就好
一切還是以菩提心為重!
2008-01-13 01:26:55
劭維
路人你真的懂好多東西喔 佩服
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加入佛典網路讀書會呢?
很期待唷
2008-01-13 10:44:39
張帆
對學生物的人來說
骨肉血所組成的軀體還是很美妙^^

老師您最近好嗎?
很久沒看到您了 非常想念您
冬天已來臨 要好好保重身體喔!!
2008-01-13 18:00:16
hcc
呵呵
果然是張帆....不錯不錯
很美妙 誰能抗拒的了骨肉血組成的軀體呢^^

張帆呢
喔 我不是問說你對軀體有沒有興趣啦^^
是問 你好嗎 呵呵......
2008-01-13 21:50:56
不捨不得
人們所追求不過是遵守著一種現世價值
畢竟人很難能從生活的繁雜中跳脫
想好好的活著 是簡單的 也很不簡單

---------------------

老師 好久不見 過的還好嗎?

我現在覺得時間真的過的很快
一轉眼 就已經是大四了
現在想想從高中畢業好像是不久前的事呢!
人生中想要做點事 真的要快行動
不然一轉眼 就會錯過了時間

---------------------

路人我看你對佛典很有研究的樣子
那我可以問一下你一個問題嗎?
所謂的業和報應是有何差別
為何我看的一些說法
感覺上是遭受到報應的人卻還是帶有業力的存在呢
這樣感覺很像是做一件錯事要受兩次懲罰
我一直對這很疑惑 可以幫我解答嗎?
2008-01-15 08:00:27
路人
劭維你好
我比較沒有時間.所以真的很抱歉!



不捨不得你好
報應是牽扯到因果輪迴.當初植入什麼因.等時間成熟.果子自然就起現行
報應不見得都是不好的
至於業力這樣講好了
人裏面的阿賴耶識.西洋哲學稱靈魂
人死後,身體、內臟全部開始冰冷以後阿賴耶識離開身體
阿賴耶識帶著今世的五官意識就是你一生的經驗
然後它開始遊蕩
遊蕩就是「生命的流動現象」
它開始流轉、流轉就所謂的「輪廻」和「業力」
「業力」就是帶著你今生的經驗//在「阿賴耶識」裡面開始輪廻
根據婆羅門教延伸過來的然後釋迦佛採取輪廻的思想小時候釋迦佛就學習《吠陀經》和「五明」
「五明」是什麼呢?
聲明、因明、內明「內明」是宗教方面的心靈世界
「聲明」呢?「聲明」是語言──吠陀語
「吠陀語」最後演變成//「梵文」、「梵語」
然後「醫方明」、「工巧明」
「因明」就是哲學、理論//哲理的、倫理學這一方面的
現在達賴喇嘛的格魯派//五明列為重要課程
「內明」專門探討內在世界的
死後靈魂──阿賴耶識往哪裏去?
經過小乘哲學研究討論…
那時候小乘的阿羅漢果沒有講到「菩提」
也沒有所謂「菩薩」
現在拜菩薩//一大堆念佛、念經
是西元一世紀以後//大乘思想發展出來的!
《阿含經》裏面找不到「菩薩」這個名字啊
沒有文殊菩薩、沒有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
大勢至菩薩都沒有
在「四阿含經」都沒有
《阿含經》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
《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中阿含經》是專門深入探討人生現象//緣起法、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
釋迦佛學說探討人生的哲理//以「十二緣起」為主要──人生的現象
有生命?它怎麼流動?
怎麼構成輪廻、業力…//產生生命現象?為什麼有你?
過去世?現在世、來世又去哪裏?
三世、輪廻的生命流動現象為業力

之前學道跟朋友討論後所整理出來的
希望對你疑惑有幇助
還有老實講

打字真的很累
(開玩笑的啦)
2008-01-16 19:49:19
不捨不得
歐~~~原來是這樣阿
辛苦你了 路人 你真是博學多聞耶
感謝你辛苦的回答
2008-01-17 00:37:03
hcc
路人 開課了!
不捨不得 你呢 好嗎?
2008-01-17 14:59:01
hcc
不捨不得
業是一種果 果有分別 即&quot所謂&quot善惡
惡果呈現俗報應 (呵呵 我們不會說他有一對孝順的子女 真是他報應啊)

你說感覺上是遭受到報應的人卻還是帶有業力的存在呢 是說一事兩報嗎
不捨不得 業力一定現前 只是早晚與方式不一定
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限 無能力去透析究竟幾報如何報報完了沒
故 終究無能去評定怎麼樣的報是公平的
因啊
世間力 太淺薄 更何況你我心眼......
2008-01-17 15:10:10
子傑
阿哈!
老師我跟您說喔
您這篇文章被我借花獻佛哩
紅樓夢的期末考
有一題是賈瑞因為愛戀王熙鳳
因此招致死亡
在死之前
有位道士拿了個風月鑑給賈瑞
說看3天就可以脫離此難
但賈瑞一看反面是一個白骨
就把它丟到地上
結果看到正面是活脫脫的王熙鳳
因為無法擺脫她的倩影
所以就此死去...
感覺跟您說的觀念挺像低
所以就隨意寫寫囉><
其實不是很懂啦@@
只是因為狗急跳牆
想到啥就寫啥
不過還真的剛好呢
您這篇打完的下禮拜
期末考剛好派上用場
沒有這篇我實在不知道那一題我要塗鴨什麼
嗯嗯 感覺EIB(education in blog)好像不錯喔
要不要試試呀XD?
2008-02-01 00:27: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