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手上就有一塊雪拉相贈的綠色膠版,但當初試刻了一個a字了解手感後,我就覺得我沒那個手勁可以刻膠版。雖然後來還認識了包括小樂、吉等好幾位膠版章達人,也看到一些刻章朋友陸續嘗試刻膠版,但因為幾年前兩手手指關節曾經急性發炎,最嚴重時我連一杯裝滿水的馬克杯都握不住,水龍頭也轉不開,所以對於聽說要很費力的膠版,始終一直沒動力來嘗試。
今年十月份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該再多試試其他媒材,所以再去了趟美術社買了另一款藍白膠版,還有一片版畫用的木板。不過生活真的太忙碌,再加上自己心理仍有障礙,所以還是一直擱著。
然後時間來到十二月中,小雞很勇敢地帶著mama自助行來到台灣。我們和Eva一起去了美術社,逛著逛著再度聊起膠版,結果他們兩個也買了那塊藍白膠版回家。
後來的日子裡,我有時會想起去年小雞送給我的一枚她刻的玫瑰花膠版章。我想著,小雞身體如此瘦弱,也都勇敢地刻下去了(而且美極了!),那我有什麼理由駐足不前呢?所以等到忙碌告一段落的聖誕夜那天,我拿出了那塊藍白膠版,決定好好地面對它。
到底要刻什麼呢?因為不是有東西想刻所以刻,而是為了刻而刻,所以一時之間我看著膠版發呆了很久。後來想到了自己一直沒刻個地址章,膠版又耐久,應該再適合不過,所以就決定人生中的第一次膠版章初體驗就獻給地址章了。
我所謂的地址章,就真的只有文字而已,因為想要蓋在一般信封上,空間不是很大,所以不需要設計得太花俏,對我來說是實用為上。
因為一直覺得膠版太光滑碳粉不好轉印,所以拿出了4B鉛筆來寫希望能加強轉印後的濃度。4B寫出來筆劃還蠻粗的,但也比較有不同粗細的效果,死命地推啊推之後,似乎有些細節又更糊了。拿起來左看右瞧,覺得還看得清楚要怎麼刻,所以就直接開工了。
唉,不是我愛嘆氣。光是要把膠版切下來跟本體分家,就讓我使盡吃奶力氣,後來用刀片很有耐心地輕輕劃、一直劃、真的劃了非常久,才把膠條切下來。我是那種夏天小跑步也不會流汗的人,但進行到這裡我就開始微微冒汗了。
「103台北郵政第10-26號信箱」這幾個字是有這麼難刻嗎?!我居然在寒冷的聖誕夜裡刻到流汗!
下刀幾筆後,我深深覺得膠版根本跟橡膠輪胎沒什麼兩樣。>_<
好幾次我都很擔心筆刀會直接招呼到手上,因為真的有幾次不小心筆刀就這樣滑了出去,而且還很用力。大概刻到「郵」字時,左手上臂開始有痠痛感;刻到「信」字時,我固定住膠版的左手食指開始發疼;整排字都刻完一圈輪廓後,右手握住筆刀的三根手指也痛了起來。但沒想到最辛苦的部分居然還未來到。
接下來要進行的工作是把每個字之間的局部挖空。因為有些距離比較寬,所以採用斜刀深切的方式來挖空。我只能說,這實在是非常之費力,就在這個工序完畢後,右手中指靠著筆刀的皮膚被我磨出了紅紅的薄繭,拿著筆刀的手再度開始微微顫抖,右上臂和肩胛則是整個快要殘廢。刻到這裡時,我真的很佩服所有的膠版章達人們,到底你們是擁有什麼樣的神力?
整枚章刻得最好看的字是「号」
只差最後一道工序了,再累也不能放棄。雖然時間已過了好幾個「小時」。看著時鐘,我心想,這時間夠我刻五組以上相同的橡皮章出來吧!Orz
休息了一陣子好讓手臂恢復點力氣,我才開始進行最後的外圍挖空。
之前聽小雞說,可以用鑷子把膠版的夾層直接剝除,所以我一直以為應該很快可以一氣呵成,沒想到是我傻。我拿了美工刀先在角落下了一刀,然後不管怎麼用力死命地剝、扯,膠版還是不動如山,最後被我硬剝下一小角,於是我知道,這塊膠版可能沒辦法這樣處理了。休息幾分鐘再度上陣,我拿了平刀來推,膠版又滑又硬,刀子一下子就滑走了,而且也不是很平整,大概推了不到1平方公分,我就放棄平刀了。
後來,我決定還是拿出我刻橡皮章的得意技,就用美工刀來平切吧!
(T_T)
至於為什麼要給這個哭臉符號,那是因為我知道這個決定將會很辛苦。
做好心理準備後,右手拿著那把陪我一路走來的愛刀──OLFA SAC-1,一起迎向這項艱難的挑戰。一樣從角落開始下刀,但膠版實在很薄,又要這樣蠻力橫切,才深入切一會兒我不僅開始流汗,大概切了1到2公分時,右手就又不聽使喚地抖了起來。忘了這個工序一共花了多少時間,但我停下來了非常多次,因為對我來說這實在太費力,手不僅抖得更厲害,左手食指也紅腫起來,像是快要起水泡那樣。最後,就在歷經很多次的短暫休息之下,終於把外圍都平切完成。但和切橡皮章的平整度相比還真是天差地別。
最後用雙面泡棉膠把膠板黏在木條上,就算完成了。
迫不及急拍上印泥試蓋後卻來了個晴天霹靂,
因為~字。變。好。粗。啊!Orz
這一切都是我用4B鉛筆的錯嗎?
花費了幾小時和全身力氣才刻出來的章,居然很令人不滿意,真的蠻想撞牆的。看了很久,雖然決定不會啟用,但還是會好好地保存它,畢竟這是我的第一枚膠版章。
刻完隔天睡醒兩手臂就痠痛到好像昨天游泳游了幾百公尺一樣,右手的關節到第二天才消腫,如今幾天了肩胛骨還在隱隱作痛。膠版,果然還是要身子骨強健手勁大的人才適合刻啊~>_<
以上就是我的膠版血淚初體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