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2 17:59:09| 人氣13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五個受用一生的心理寓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成長的寓言: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心理點評】你是不是一個已自斷經脈的打工族?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你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現實很快敲了你幾個悶棍,或許,你為單位做了大貢獻沒人重視;或許,只得到口頭重視但卻得不到實惠;或許……總之,你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與你的期望相差甚遠。
于是,你憤怒、你懊惱、你牢騷滿腹……最終,你決定不再那麼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幾年過去後,你一反省,發現現在的你,已經沒有剛工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
“老了,成熟了。”我們習慣這樣自嘲。但實質是,你已停止成長了。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這種錯誤,是因為我們忘記生命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整體,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成長過了,現在是到該結果子的時候了。我們太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而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這不是金庸小說裡的自斷經脈。我們隨時可以放棄這樣做,繼續走向成長之路。
切記:如果你是一個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蠻管理或錯誤管理的上司或企業文化,那麼,提醒自己一下,千萬不要因為激憤和滿腹牢騷而自斷經脈。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因為你的成長永遠比每個月拿多少錢重要。


(二)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心理點評】你在為誰而“玩”
這個寓言是蘋果樹寓言的更深一層的答案:蘋果樹為什麼會自斷經脈,因為它不是為自己而“玩”。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因為,外部因素我們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只好降低內部期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三)規劃的寓言:把一張紙折疊51次


  想像一下,你手裏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現在,你的任務是,把它折疊51次。那麼,它有多高?
  一個冰箱?一層樓?或者一棟摩天大廈那麼高?不是,差太多了,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心理點評】
  到現在,我拿這個寓言問過十幾個人了,只有兩個人說,這可能是一個想像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棟摩天大廈那麼高。
  折疊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僅僅是將51張白紙疊在一起呢?
  這個對比讓不少人感到震撼。因為沒有方向、缺乏規劃的人生,就像是將51張白紙簡單疊在一起。今天做做這個,明天做做那個,每次努力之間並沒有一個聯繫。這樣一來,哪怕每個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們對你的整個人生來說也不過是簡單的疊加而已。
  當然,人生比這個寓言更複雜一些。有些人,一生認定一個簡單的方向而堅定地做下去,他們的人生最後達到了別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個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語,他花了十數年努力,僅單詞的記憶量就達到了十幾萬之多,在這一點上達到了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他們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確,譬如開公司做老闆,這樣,他們就需要很多技能———專業技能、管理技能、溝通技能、決策技能等等。他們可能會在一開始嘗試做做這個,又嘗試做做那個,沒有一樣是特別精通的,但最後,開公司做老闆的這個方向將以前的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統合到一起,這也是一種複雜的人生折疊,而不是簡單的疊加。
  切記:看得見的力量比看不見的力量更有用。
  現在,流行從看不見的地方尋找答案,譬如潛能開發,譬如成功學,以為我們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跡才能得救。但是,在我看來,東莞恒緣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毛正強說得更正確,“通過規劃利用好現有的能力遠比挖掘所謂的潛能更重要。”


(四)逃避的寓言:小貓逃開影子的招數


  “影子真討厭!”小貓湯姆和托比都這樣想,“我們一定要擺脫它。”
  然而,無論走到哪里,湯姆和托比發現,只要一出現陽光,它們就會看到令它們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過,湯姆和托比最後終於都找到了各自的解決辦法。湯姆的方法是,永遠閉著眼睛。托比的辦法則是,永遠待在其他東西的陰影裏。

【心理點評】
  這個寓言說明,一個小的心理問題是如何變成更大的心理問題的。
  可以說,一切心理問題都源自對事實的扭曲。什麼事實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們痛苦的負性事件。
  因為痛苦的體驗,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個負性事件。但是,一旦發生過,這樣的負性事件就註定要伴隨我們一生,我們能做的,最多不過是將它們壓抑到潛意識中去,這就是所謂的忘記。
  但是,它們在潛意識中仍然會一如既往地發揮作用。並且,哪怕我們對事實遺忘得再厲害,這些事實所伴隨的痛苦仍然會襲擊我們,讓我們莫名其妙地傷心難過,而且無法抑制。這種疼痛讓我們進一步努力去逃避。
  發展到最後,通常的解決辦法就是這兩個:要麼,我們像小貓湯姆一樣,徹底扭曲自己的體驗,對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負性事實都視而不見;要麼,我們像小貓托比一樣,乾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麼糟糕,那個讓自己最傷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麼疼了。
  白雲心理醫院的諮詢師李淩說,99%的吸毒者有過痛苦的遭遇。他們之所以吸毒,是為了讓自己逃避這些痛苦。這就像是躲進陰影裏,痛苦的事實是一個魔鬼,為了躲避這個魔鬼,乾脆把自己賣給更大的魔鬼。
  還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們有過一個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過老爸的不少折磨。為了忘記這個痛苦,他們學會了同樣的方法。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錯誤方法外,我們人類還發明了無數種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佛洛德將這些方式稱為心理防禦機制。太痛苦的時候,這些防禦機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禦機制對事實扭曲得太厲害,它會帶出更多的心理問題,譬如強迫症、社交焦慮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達健康的方法只有一個———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會從痛苦中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它們最終會變成當事人的生命財富。
  切記: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人生的財富。
  一個最重要的心理規律是,無論多麼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對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後和它達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暫時缺乏力量,你可以尋找幫助,尋找親友的幫助,或尋找專業的幫助,讓你信任的人陪著你一起去面對這些痛苦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是最孤獨的人,但當他面對這個事實並化解後,他成了真正的人際關係大師;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有一個暴虐而酗酒的繼父和一個糟糕的母親,但當他挑戰這個事實並最終從心中原諒了父母後,他成了治療這方面問題的專家;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曾是嚴重的神經症患者,但他通過挑戰這個事實並最終發明出了森田療法……他們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實最後都變成了他們最重要的財富。你,一樣也可以做到。


(五)行動的寓言———螃蟹、貓頭鷹和蝙蝠


  螃蟹、貓頭鷹和蝙蝠去上惡習補習班。數年過後,它們都順利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不過,螃蟹仍橫行,貓頭鷹仍白天睡覺晚上活動,蝙蝠仍倒懸。

【心理點評】
  這是黃永玉大師的一個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簡單:行動比知識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這個寓言也發人深省。
  心理學的知識堪稱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學知識也不能自動幫助一個人變得更健康。其實,我知道的一些學過多年心理學的人士,他們學心理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學了這麼多年以後,他們的問題依舊。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身體力行,那樣知識就只是遙遠的知識,知識並沒有化成他們自己的生命體驗。
  我的一個喜歡心理學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學人士認為不敏感,不適合學心理學。但事實證明,這種揣測並不正確。他是不夠敏感,但他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知道一個好知識,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執行。這樣一來,那些遙遠的知識就變成了真切的生命體驗,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幫助自己,並幫助很多人。
  如果說,高敏感度是一種天才素質,那麼高行動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質。
  這個寓言還可以引申出另一種含義: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療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遠在你自己的身上,奧秘的知識、玄妙的潛能開發、炫目的成功學等等,都遠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們習慣去外面尋找答案,去別人那裏尋找力量,結果忘記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記:別人的知識不能自動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連珠的妙語打動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條啟發了你。那麼,這些別人的文字和經驗都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為好的知識真正運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的這句話,我一直認為是最重要的:
  你必須自己開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義,那麼對你來說,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台長: 毛仔
人氣(13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雜七雜八™ |
此分類下一篇:所謂「 朋友 」普通的 V.S 真正的
此分類上一篇:萬人串聯遊戲--源自狼咸

龍貓公車
名主持人-吳淡如看【人鼠之間】,推薦您一起分享夢想與感動

************

夢與夢想,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不管你是誰,是貧是富,都可以做夢,也可以有夢想的權利。
史坦貝克,是一個最會描寫夢想與現實邊緣掙扎的作者:一無所有的人,為了求一線生存希望,四處尋找工作,也一起編織著夢想,靠著追求某一種「美好的生活」而生存。
 然而,在嚴酷的現實之中,夢想易碎,而人的力量常常又是多麼的脆弱。這又是史坦貝克的悲觀。
 可是無論如何,只要一個人曾經對自己的夢想信以為真,他就能夠在短促的生命中擁有他的驕傲與堅強,這又是史坦貝克的樂觀。
史坦貝克是一個「一以貫之」的作者,他對於美國勞工階層的了解,出自於他敏銳的觀察與衷心的關懷;1939年,他著作的《憤怒的葡萄》曾經獲得普立茲獎。當我重新閱讀「人鼠之間」的劇本,對於史坦貝克更是充滿敬意,史坦貝克的寫實能力細膩而平易近人,冷靜的情節中總飽含著熱炙人心的人生衝突。他對於農場工人友誼的刻畫與心情轉折的描寫,不管過了多少歲月,讀者還是能感覺到它的震撼,彷彿那樣的故事,正在我們周遭發生。
時代或許不同,而人性依然相近。北安與柯導有勇氣挑戰史坦貝克的「人鼠之間」,讓人敬佩他們的勇氣。也很讓人訝異,在他們烘焙之下,這一部鉅作會如何牽動我們的歡笑與淚水。期待北安的演出成功,我滿懷期待的準備走進劇場,分享他們的關懷、他們的大夢!
************
世界劇場VII~【人鼠之間】
96年演出時間表
演出場地:城市舞台
演出時間:
96年9月21日(五) 晚上7:30
96年9月22日(六) 晚上7:30
96年9月23日(日) 下午2:30、晚上7:30
96年9月24日 (一) 晚上7:30
96年9月28日(五) 晚上7:30
96年9月29日(六) 晚上7:30
96年9月30日(日) 下午2:30
購票請上年代售票系統www.ticket.com.tw 或洽綠光劇團02-23956838
-
劇情簡介
George 和 Lennie 是一對表兄弟,前者帥氣聰明、後者塊頭很大卻是個喜憨兒。Lennie 的智商和心智就像小孩一樣,他非常喜歡撫摸帶有柔軟毛的小動物,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的力氣,常常會不經意勒死牠們。George 答應他的阿姨照顧 Lennie ,所以帶著 Lennie 四處奔波,儘管Lennie 常常闖禍,George 總是幫他解套,兩人相互扶持。時值 1930 美國經濟蕭條年代,他們四處打工,最後落腳到 Tyler Ranch 出賣勞力,混口飯吃。 George 和 Lennie 一直有個願望就是買一個自己的農莊自給自足,George 時常答應 Lennie 如果他聽話不要闖禍的話,將來就可以照顧一窩兔子,他們就在這個夢想之下生活著。

Tyler Ranch 的少東是一個跋扈的無賴,他的年輕美豔的妻子忍受不了他的冷落,時常有意無意挑逗農場的工人。George 很早就知道苗頭不對,再三警告 Lennie 不要對這個女人有任何回應。儘管如此,就在 George 積極準備買地實現他們的夢想以前,這個少婦有一天找到機會在馬房和 Lennie 搭訕,聊著聊著少婦要Lennie 撫摸她柔順的頭髮,沒想到 Lennie 卻不小心把她害死了。Lennie 匆匆逃離現場,農場的少東發現了以後,提槍上馬誓言要親手射殺 Lennis。George 趕在農場的人發現以前,在樹林裏找到了 Lennie ,眼看兩個人的夢想破滅,George 這一次再也沒辦法幫 Lennie 收拾殘局,又氣又恨之下,最後只得做出了痛苦的決定。

George 與 Lennie 的際遇固然令觀眾難以忘懷,故事裏的配角如 Candy (一個上了年紀但勇於夢想的老頭)、黑人 Crooks 甚至於無名的少婦都有深刻的象徵意味。Steinbeck 擅長用精簡的文字/對話來處理複雜的主題 (例如,階級的對立,黑人或婦女的地位,生存的殘酷與價值等等)。不僅如此,在簡約的篇幅裏 (電影長約 110 分鐘,小說原著只有一百頁出頭),人物的個性與故事的發展緊緊相扣,輕鬆的場景與緊張的高潮交織起落,故事的起頭與結尾相互呼應。這部忠於原著的電影很輕易就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因為 Steinbeck 像經典作曲家一樣,創造的是一氣呵成、近乎完美的作品。

讀後感
東方人老是喜歡喜劇,美好的結局
然而西方人愛死了悲劇,哲理的結局
東西方的差異可見一斑。隨著時間推移東西交流,我們才理解人生時常都以悲劇方式登場,總是不盡如人意的生活,造成了我們的不快樂,看到悲劇的人生,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幸福,或是體會那種不幸的認同感,悲劇反而帶給人們希望!
東方人愛好幻想時常無以復加,愛情故事總是要某位普通到不行的女子和富豪子弟相戀,強烈的反差總讓人驚喜,彷彿有那麼一天,我也可以飛上枝頭成龍成鳯。喜劇給人帶來幻想和快樂,織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懂得欣賞不同的表現方式,我們可以有更豐富的人生

作者約翰.史坦貝克是美國第六位獲諾貝爾文學奬的作家。嘗為生活所迫,做過不少勞力工作,深切了解勞工幸酸。《人鼠之間》描寫到處流浪的牧場工人,他們唯一的人生目標是賺取一小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不受為人傭工之苦,但到頭來卻連這卑微的希望也破滅了!故事穿插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糾纏,終以悲劇收場...
2007-08-29 21:06:25
版主回應
這是什麼東東= =

可見這不是機器人.....
2007-08-30 20:01: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