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結束後, 有關服貿的進度, <立法院朝野雙方訂立監督條例, 不許"黑箱作業", 需一條一條審理, 不能打包通過>。
執政當局, 與部份專家學者, 一直在強調服貿(與後續的貨貿)未過, 台灣在世界的競爭力會節節衰退。好像沒有服貿, 台灣就沒有明天。
服貿(或貨貿), 有點像市場的通路, 比方我有貨, 要賣到康是美, 屈臣氏, 但我的產品不特別, 別人有沐浴精, 我也有, 別人有手工皂, 我也有; 別人有睫毛膏, 我也有; 在沒有更高明的成份, 更響亮的包裝下, 只好拼價格; 業績又有排他性, 顧客花的錢, 不是進敵人的口袋, 就是進我的口袋, 完全是肉博戰, 無益於經營的整體利益, 市場的餅也不好做大。
先有核心商品, 才有鋪貨上架; 先有創新產業, 才好談服貿, 有創新附加價值, 才能避開價格戰, 區域貿易協定才有談判籌碼。
這麼簡單的常識, 執政當局與學家專家居然完全跳過, 成天嚇唬我們善良老百姓, 放著積極培育鼓勵產業升級之事沒做, 成天只想著傾中簽服貿。
貿易本是兩地貨物的『互通有無』; 現代的貿易, 不知為何, 演變成兩地『互通已有』。 既是互通已有, 進口同質商品, 很容易排擠到當地本業; 增加就業的同時, 也產生失業, 一消一長, 看不出有任何plus。 喔, 有啦, 就關稅減免。
比方: 農產品, 台灣放著自有耕作面積只剩三成, 卻開放進口, 衝擊到農業人口與發展, 進口品又是坐船, 坐飛機來, 無形中又製造世界性的能量消耗(很長的碳足跡)。 神照顧祂的子女, 一塊地方, 本來設計讓人自給自足. 卻因人為干預, 變成要吃外來果子, 明明本地也有。在強調吃當季當地食品的現在, 也不符養生原則。
真不知道, 這樣的區域貿易協定, 到底有什麼好? 仔細想想, 充其量只是像加入黨派, 讓人好像有點安全感而已。
這幾年, 政府, 部份智庫, 政客, 不知為何很愛端出這樣的菜, 民間反對聲浪一出, 就威脅說: 這樣…台灣會很沒有國際競爭力喔~ 好像台灣經濟發展, 與百姓的存活, 全部只繫於X-TA(各種區域貿易協定)一樣東西而已, 是這樣嗎?
如果真要講國際競爭力, 不是更該認真思考與探討, 【什麼是我們有, 別人沒有的能力, 那才叫競爭力】。而不是別人有, 我們也有, 大家擠破頭拼價格的叫競爭力吧?!~
政府模糊焦點, 忘了自己真正該做的是『產業升級』。 我們還可培植出多少個台積電? 而不是薄利多銷, 又常威脅百姓要出走的鴻海? 甚至是自付現金1%, 99%銀行聯貸買帝寶的頂新, 如果政府能積極回應匡正這些事, 可否大膽地說一件事, 根本不怕沒簽那些本末倒置的區域貿易協定, 什麼一堆X-TA, 陳文茜罵到口渴的也是這件事吧~~ 當我們有核心強力的產業, 交易的利潤老早可蓋過聊勝於無的減免關稅, 不是嗎?
(註: 話又說回來, 區域貿易協定也不是全然排斥, 而是先後順序的問題; 先產業升級, 後貿易協定, 貿易協定簽定前, 也能與百姓先做好充份的溝通, 並輔導會受到波及影響的相關產業與人員。)
彭博資訊專欄/馬總統應學學朴槿惠
|
【經濟日報╱皮塞克(William Pesek)】 |
2014.12.02 03:35 am |
|
|
國民黨在台灣地方選舉大敗後,馬英九在記者會上說:「此刻我的責任是儘快提出改革方案,回應人民訴求。」那麼馬英九需要推出哪些改革呢?
國民黨參選人在此次選戰中聲稱,以擴大兩岸貿易和深化對中國經濟整合為主軸的經濟政策,足以說服選民支持國民黨繼續執政。但在馬英九領導下,台灣經濟自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平均每年僅成長3.3%,不如前五年平均5.5%的成長率。同時,經通膨調整的薪資在2013年跌低於1998年水準。馬政府
2008年上台以來,房價更飆漲82%,致使貧富差距同步擴大。
顯然,快速成長的中國經濟並未如馬英九所言提高台灣老百姓生活水準。台灣人民擔心,經濟進一步靠向中國將使台灣產業空洞化,並提高對北京的依賴程度。兩岸自由貿易協定與台紐及台星自貿協定無法相比:台灣不僅是跟中國企業競爭,還面臨聽命於北京當局的大型國有企業威脅。
馬英九需要多方面發展台灣成長引擎。馬英九在選前警告,隨著中國與南韓等國洽簽自貿協定,台灣正冒著被孤立的風險。事實上,馬英九若夠明智,應在任期最後兩年仿效南韓總統朴槿惠,將台灣打造成創意經濟。
由於台灣與中國薪資存在顯著差距,擔心兩岸關係拉近將壓低台灣薪資有其道理。台灣必須從事創新才能達到更高生活水準。這意味著引導資金、人力資本和法制以
催生出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台灣完全無法跟中國打價格戰,打造新產品、概念和顛覆性商業模式,才是創造工作機會和財富的唯一希望。
台灣經濟力量主要來自服務業,而該部門骨幹就是由中小企業組成的生態系。台灣政府應透過擴大投資、租稅獎勵和職業訓練幫助中小企業,由此
得到的報酬將大於扶植鴻海等企業在中國擴廠。馬英九應打造新的安全網,保護台灣公民免受中國生產規模和低成本所害。(作者William
Pesek是彭博專欄作家/編譯林佳賢)
【2014/12/02 經濟日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