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家電腦公司44歲經理布萊絲,從沒想過在這個年紀會有心臟毛病。去年5月她腹部絞痛,醫師說是消化不良,但是後來絞痛還是未除,醫師改診斷為膽結石。過沒多久,她又腹痛難當,緊急送醫後,才診斷是心臟病發。
很多婦女都和她一樣,觀念錯誤,認為這個年紀不可能得心臟病。但據世界心臟聯盟統計,心臟病是全球婦女的第一大殺手,逾三分之一婦女的死都是因此而起,每年約有800萬人,這比死於乳癌人數高出18倍,也比死於愛滋病人數高出6倍。
此外,婦女一旦心臟病發,一般治療較不積極,狀況較差,死亡率也較高。不過即使如此,很多婦女擔心丈夫死於心臟病的危險,甚於自己。為了扭轉這些現象,要設法改變觀念才行。
隨著人口老化、心血管危險因子(如糖尿病)持續增加,婦女得心臟病危險愈來愈大。為了因應這一問題,美國公衛官員已發起宣導運動,大聲疾呼提醒人們留意心臟病這個「無聲的殺手」。
就解剖觀點來看,女性的心臟與男性並無不同,但兩者心臟病發的症狀相去甚遠。男性通常會有呼吸困難、胸痛的症狀,這些仍被視為是心臟病發的典型症狀。女性心臟病發時,痛可能上至下巴,下至手臂。很多婦女沒有胸痛的感覺,症狀往往較難以捉摸,人一直覺得疲倦、呼吸急促、惡心或消化不良、背部或腹部疼痛,甚至只有怪怪、不舒服的感覺。
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的芮格琳醫師說,婦女必須照顧家人,因而往往較易忽略自己身體的症狀。
62歲的歐唐納太太精力充沛,擅長跑步、打高爾夫。2002年愚人節她覺得有點不對勁,疲累、頭痛,心臟附近還有一種怪怪的感覺,是輕微的痛,像是胸口壓了一隻老鼠,而不是人人都擔心的那種胸口壓了隻大象的感覺。她自己研判,很可能只是流行性感冒。
所幸,她的丈夫是醫師,堅持要她是掛急診。一檢查才發現有一個粥狀硬塊堵住了重要的動脈,心臟只能發揮一半的功能。她自己研判的「流感」其實是心臟病發,及時治療後,已回復健康。她現在每天服阿斯匹靈和放鬆心臟血管的ACE抑制劑。現在她終於了解心臟病發的危險了,她說,症狀真是很難捉摸。
在女性身上,即使是出現心臟病症狀,也同樣容易讓人輕忽。男性和女性血管內都會形成粥狀硬塊,阻礙血流,造成心臟病發和中風。不過醫師發現,女性粥狀硬塊的分布較「分散」,男性的較易形成一團,女性的較易均勻分布在血管內。
醫師治療男性和女性心臟病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別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洛杉磯西達—西奈醫學中心的貝瑞醫師說,檢驗可測量血管阻塞情形,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未有明顯的阻塞。由於不明顯,再加上女性常輕忽症狀,因而可能導致「大災難」,而這原本是可避免。
知道自己屬高危險群的婦女,特別要及早防範。遺傳、家族病史會增加危險,老化亦然。年輕婦女並非不可能罹患,但心臟病通常出現在停經後,心臟病發的時間約比男性晚10年。女性何以心臟病發後狀況較差、死亡率較高,原因就在此,因為年紀較大時身體較弱、而且同時也罹患了其他疾病,因而情況較差。紐約康奈爾醫學院的瓊斯醫師說,如果母親很早就得心臟病,特別在50歲前,自己就要留意。
很多危險因子沒有男女之別。吸菸和不運動是健康差的主因,阻塞動脈、剝奪了心血管所需的營養。憂鬱和壓力也會引發心臟病,使原有的疾病更形惡化。高脂飲食造成血膽固醇過高、肥胖,都是心臟病危險因子,也可能導致糖尿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