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是否繼續固守感覺?
剩女之所以一直固守單身,寧缺勿爛的信條一直在規勸自己。年齡隻是一個數字,就算是年過30甚至35或者更往上,那又如何,嫁人也許不是難事,嫁對人卻需要我們付出時日。也許這就是時間老人對剩女們的另一種恩賜。
優秀的條件的她為何找不到男人?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每過一年、每長一歲,都是折磨。我今年虛歲35了,還沒結婚……這真令人尷尬,但更令人尷尬的是:身邊人對我美好姻緣的期待,漸漸轉成了對我的惋惜和同情。雖然他們也會掩飾這種情緒,但是我能感覺得到。我條件不錯,在事業上算得上成功女性。不過,條件好曾經是我的驕傲,現在卻成為我的尷尬。我時常想,我如果沒有這麼優秀的條件,也許早就嫁掉了。
31歲之前,我有過三段認真的情感經曆。也曾談婚論嫁,但那時年輕不知道把握,錯過了;31歲以後,我談了多少次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戀愛我已經記不清了。或許那隻是遊戲,本就不該稱為戀愛。現在我的感覺是兩個字:麻木。我覺得我對男人已經麻木了:每見一個人,我就像一個精密的儀器一樣,迅速給對方打出一個分數,低的直接PASS;中等的觀望,不過通常在第三次以後就可以將其號碼在我的手機中刪掉了。
偶爾也有分數高的。有一位最長相處了半年,最後我還是因為他的性格放棄了。另有一位比較年長,我在精神上最為傾心的。但我發現他同時還和比我年輕很多的一個女孩交往(那女孩和他相比幾乎就是幼女),我覺得他相當齷齪,就不再和他來往了。其他的那些人,有趣的卻沒有錢,人好的沒能力,優秀的又太乏味……當然,我也不是苛求完美,但起碼不能比我差吧?也不能比我身邊那些女友的老公差吧?更不能比我甩過的還差吧!
剩女是因為我太挑剔嗎?
見了這麼多男人,對到底要找個什麼樣的人,我有時覺得自己相當清醒,有時也感到困惑。在我決定與其交往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不能太挑剔,差不太多就可以嫁了。但最後還是終止了。
那我要找個什麼樣的人呢?簡單說就是有感覺的,可有時我又很難描述到底什麼才是感覺,這種感覺可靠嗎,它就是愛情嗎?現在,對我到底能不能嫁出去,我基本已經喪失了信心,因為我這樣的人,已經人稱“剩女”了。
我想請問你,我該以什麼樣的標準去找男人呢?男人們又如何衡量我呢?(說到這,你也明顯能感覺到:我確實不自信了,原來都是我去衡量他人的)對我這樣的大齡女青年,世人又是怎樣的眼光?唉,我現在真的很亂了,或者我想問的隻是:我是否應該繼續固守我的感覺?
請回到婚姻與生活本身:
第一,無論如何,一個35歲的未嫁恨嫁者,絕對是值得自我反思的。我想請你把對自我的反思分為兩個階段,即:30歲之前、30歲之後。30歲之前,你言“那時年輕,不知道把握,就錯過了”,但是,這種年輕所帶來的過錯也好錯過也罷,你想過到底是什麼嗎?哪怕隻有一次?是對他人的性情有潔癖?是自我中心?是不夠包容?是過剩的虛榮心?
之後我們進入第二個層面:為什麼越到後來越難嫁?(正常的邏輯該是,好女人該如珠寶,越放越值錢才對)為什麼越走越辛苦?除了把未經醒悟與悔改的固有問題同時帶入第二階段,還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嗎?
你說“起碼不能比我差吧?也不能比我身邊那些女友的老公差吧?更不能比我甩過的還差吧。”這三句話直指你心底的秘密:不甘心!對!你的深層原因就是:你不甘心!不甘心,正是來自比較。第一種比較是和自己比,我稱之為“內比”: “起碼不能比我差吧?”“更不能比我甩過的還差吧?”前者是和自己的條件比,後者是和自己的經曆比。
第二種是和他人比,我稱之為“外比”:“也不能比我身邊那些女友的老公差吧?”而“外比”後面還藏著一個更幽深的比較,可稱之為“暗比”,那就是:你自認為那些已然嫁出去的女友,並不如你,所以才牽引出你“不能比女友老公差”的較量。
“比比”皆是,教人如何甘心?
要知道,管它“內比外比明比暗比”,總歸是人之常情,因為人心一種相對低級的滿足基本取決於“強過他人”(高級滿足來自超越自己),既是人之常情,總可以理解,但同時也就因為是人之常情,為此而錯過了好姻緣,就不值得了。比如,夫妻矛盾也是常情,可以理解,但若是僅僅因為有矛盾就草率離婚,就不值得同情了。然而,另有一雪上加霜的事實是:隨著歲月的蹉跎,不甘心總歸導致“越發不甘心”,因為人之普遍心理為“這麼多年都等了忍了,不差再等等!”
對此,我稱之為“等公車心理”。即:單純的“不甘心”,由於額外增加了時間成本(對女人來說時間成本就是青春成本),變本加厲地使得“不甘心”變得疑似更昂貴,整個人根本就好比資深古董,越發非高價而不得沽。
大齡女的價值在哪?
事實上,好女人越是在歲月中磨礪就越像古董,應該是越老越值錢的,如前文所言這是正常的邏輯,可是,為什麼事實恰好與之相反?我想,其真實含義應為:是社會自身的問題帶來了深度的大齡疾患。
對於一個大齡女性的價值,這世界自有它的認定,在這個時代裏,沒有什麼比一個大齡女青年的婚姻更能體現時代的市儈與現實,更能展示整個時代由男權社會繼承下來的那點殘喘與遺傳病史。所以,卿本佳人,然而妙齡不再,那些可與之匹配的年長男性,卻心係那更“年輕的”;所以若是想找年齡相當的,就要降低自我標準。不,其實降低自我標準的背後,恰恰隱藏著對某種社會標準的被動與無奈的迎合。
明白了原因種種,我們怎麼辦?如何甘心?甘被社會的畸形標準所評估?好,現在進入我們的最後一個層面,亦即最核心的根本:以你大齡之身,找一個什麼樣的伴侶?是否還繼續“固守感覺”?
因為感覺而錯過
記住,越大齡感覺越遲鈍,所以,表面看上去,你疑似沒有碰到幾個令你真正動心的,實際真相是你基本已喪失或者逐漸在喪失“動心的能力”,不信嗎?不信就回憶一下年輕的時候,誰不是輕易地就被各色異性吸引?誰不是越年輕越容易邂逅愛情?而年長之後呢?為什麼?因為感覺,也就是你所謂的愛情,其物質本源不過是一種年齡越大分泌越少的激素!
所以,認清了這個真相或者說科學知識,如果你真想步入婚姻,就不要執著於所謂“感覺”,請回到婚姻與生活本身——什麼是婚姻與生活本身?就是在婚姻與生活的吊詭沙場中,總是那些心性有趣味(通常來自先天的秉賦)、人格無缺陷(通常來自於後天自身的完善意願)之人(而不是所謂的成功人士)才是真正的強者,他們會更懂得愛,更善於溝通,更適合於從事亦如婚姻這樣非建設性而不能為之的心靈及兩性工程。倘若你真的找到了,你會發現,其實你和那些結婚早而白頭偕老之人,走的不過是殊途同歸之路。而這要的是慧眼、自明,而不是感覺。你還會發現,當你真正回到了這個原點,那些衡量來衡量去的所謂世俗標準,自會不功而破。
本文出自大紀元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