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台灣人現在跑到大陸唸大學,甚至是碩士、博士。我離開台灣已經五年多,到中國工作有四年多,對台灣開始覺得有點陌生了,對很多台灣的現象並不太能了解。我目前在天津工作,因為沒有台灣電視可看,也沒訂台灣報紙,網路新聞也被大陸封鎖 (除了 ET TODAY 以外),所以不太了解為什麼有越來越多人想到大陸唸書。
一些念博士、碩士或是參加高階白領 MBA 課程的社會人士,其實是想透過這些管道,建立人際關係的。我的朋友中有人已經唸完大陸的中醫,有的正在唸天津南開大學的博士,有的是正在北京修碩士,還有朋友的小孩唸大陸的普通小學,也有唸台商小學的,也有唸國際學校的,所以就說說我所看到的大陸教育。
大陸最近有一則社會新聞,一名大學教授因為向剛入學新生強索紅包,而被告上法院。這家大學的校長公開說這是普遍的現象,並非是特例或少數情況,這早就是一種慣例了。大陸的大學早就變成學店了,只要交錢就能唸,老師也都在忙著如何「撈錢」。最近大陸有一個新的法令,不准學校再搞企業了。大陸以前有很多的「校辦企業」,例如北京清華大學有一家叫「清華同方」的校辦企業,是知名的電腦公司。
先插幾個話題,因為很多事不太容易說清楚,多數的台灣人並不了解大陸的一些歷史沿革和法律制度的變化。大陸以前有所謂戶籍制度,簡單說就是不允許人民有自由遷徙的權利,能合法的到外地取得戶籍,一是在那個地方上大學,二是娶當地的姑娘,才能入當地的戶籍。現在對戶籍制度放的比較寬了,比方說之前上海房地產難銷,就鼓勵外地人到上海買房,然後發給「藍印戶口」,或者開放給高科技人材入上海籍。一般來說,不是太多人想擠進去住的城市的話,在該城市買房就可以得到該城市的戶籍,這已經比前好多了,進步多了。
台灣人可能又不懂了,這有什麼關係?第一、如果你是窮鄉僻壤的窮苦農民,你要如何翻身?唯一機會就是到大城市上大學!然後在大城市落戶,改變自己的戶籍!我們在台灣不會覺得有什麼城鄉差距,開車繞台灣一週一天應該也足夠了,但是在大陸光坐火車要三四天是很正常的,下了車可能又要爬幾個山,過幾條河才能回到家...會不會有一種被困住的感覺?一輩子沒前途、沒出息?
第二、在台灣的聯考,是統一試卷考試,統一標準錄取。在大陸不是,全國最好的大學在上海和北京,所以為了保障上海和北京的本地學生,這二個地區是不同試卷獨立考試的。當然你要是外地戶籍,就只能參加全國聯考,不能參加上海及北京的獨立考試。通常上海和北京的考題比全國考題簡單,錄取分數又比全國的低100分左右,而且這些好大學對每個省的招生名額都有限制,而不是公平開放給每一個學生的。
舉個例子來講,北京的高中生要考上北大,可能只要500分 (還是考題簡單的北京市獨立招考的),江蘇的學生則必須是600分以上,而因為北大給江蘇省高中生的名額是50名,江蘇的第51名考生雖然成績是599分 (大陸高考中考同樣分數的人通常有幾千人以上) 比新疆的榜首580分還高分,但是新疆榜首的學生可以上北大,而江蘇的第51名上不了北大。但實際上給新疆的名額是比江蘇少,而且二地的教育資源並不相同。
所以大陸的父母,想方設法讓小孩唸重點小學、初中、高中、然後考上「一大」。大陸把大學分為「一大」、「二大」,簡單的說就是一流好的大學和二流大學,所以大陸學生的升學壓力不小。現代的父母為了減輕小孩的升學壓力,也會「孟母三遷」,想辦法把戶籍搬到錄取名額高的城市或是錄取分數低的北京或上海。
和大陸人相處後,發現他們很會「爭」,「爭取」的爭。一個準博士生告訴我,大陸人太多,資源不夠,你自己不爭取就沒有機會得到!這就是在大陸教育制度下產生的思想。我覺得他們因為「生存」不易,所以都用「叢林法則」求生存,只要自己能生存就好,沒辦法考慮到別人。這個準博士舉一個例子,他有一位老師是目前剛學術領域的第一把交椅,現在有一個國家院士的名額出缺了,論實力能力年資,此人都是實至名歸,結果這個老師沒有找人關說,把這個事情落實,結果就被比他差的人搶到院士的位置了。
以前大陸大學的錄取率不到2%,唸大學不用交錢,國家出的。現在很多人發現辦大學可以「賺錢」,所以大學越來越多,現在上大學和台灣沒什麼二樣,容易的很,所以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通常素質也不怎麼樣。而一流名牌大學畢業的人,通常眼高於頂,不可一世,一般的薪水請不動他們,多數都想辦法出國留學,一般企業的工資恐怕請不起他們。
大陸大學的學費最少要一萬多元人民幣以上,學校通常都有宿舍和餐廳,食宿不成問題,但學費真的太高。台灣朋友可能又不明白,一年一萬多元的學費是什麼概念,如果是那些窮鄉僻壤的窮農民 (佔中國八億人口,有代表性吧?) 一年的收入可能只有一千元人民幣,很多窮鄉僻壤的人沒見過人民幣100元的紙鈔,因為農村其實大多是自給自足,錢只是用來買一些鹽、布之類無法自已種植的生活必須品。
別說農民,說東北吧。黑龍江省一般工人的月薪約三百元,東北太遠了?講大家比較知道的地方,廣東的東莞深圳,或是江蘇昆山,上海的操作工,月薪也不過是一千多元。有這樣的概念就明白一年一萬多的學費,是很多人唸不起的!
所以每年都看到新聞報導,窮農民的小孩考上一流大學沒錢唸,很多大學的窮學生,一天只吃一餐,那一餐是饅頭配開水,真的不騙人!我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覺得很可憐。雖然中國有給貧困學生貸款的方案,我的大陸同事就是貸款唸大學的,但大陸有很多的地方無法執行中央的政策,不然就不會每年都有這種新聞在報導。
高學費並不保證學生具有高素質。對大陸學生而言,他們恐怕不在乎學校能給他們多好的教育,而是希望能保障就業!唸書的成本高,低工資的工作就不願去了,不然怎麼還唸書的貸款?那裡的企業工資高?沿海發發達地區的外資企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於是大學畢業生工作並不好,通常學校教他們的策略是「先就業後失業」,不要揀三挑四,先確保有工作,再慢慢換工作。
和台灣不一樣的是,大陸的大學只上了三年半就停課了,學生這時就開始找工作上班了,這種稱為「應屆畢業生」。然後半年後大約是六七月份,必須回學校交報告或是象徵性的考試。大陸的大學要求大學畢業生要取得國家認識的「英文四級」的資格,考過四級才有大學「學士」學位。英文四級沒通過的,只算大學畢業而沒有學士學位。不過只要畢業後再去補考英文四級,通過後還是能拿到學位的。
這麼說大陸的大學生英文都很好了喔?想想拿到英文四級就有學位,那種四級其實沒多大用處,說白了就是把指定英文教材背好,通過考試就是四級。我雖然也是「菜英文」,但比大陸一般英文四級的大學生還強多了。我的同事應聘時,他還有計算機的檢定證書,事實上他的電腦也不行!不過我看到英文六級和英文八級的大學生,那種等級的英文程度就很強,英文八級是可以當英文老師的等級了。
當人才為了高工資以平衡高學費而往大城市流動時,就會造成大城市人才過剩,平均薪水不增反減,而小地方沒有人才可用。可能又有人不明白這會有什麼問題,簡單的說,中國的大城市的醫生過剩,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沒有大城市的醫院可以分發,而小城市缺醫生沒人肯去。
在泰國規定,大城市的醫生必須抽調部份的人力到偏遠地區當醫生,採論調制,而且要想再往上升級就必須有到偏遠地區住診的經歷。由大醫院派醫生輪調的制度,可以確保偏僻地區的醫生,一直能不斷進步,有機會回大醫院學習更新的醫療技術。大陸醫生的調動不是醫生管的,是政府官員非醫療專業人管的。
有關大陸教育經常上報紙電視的就是「亂收費」。亂收費的原因很多,一是貪污腐敗,巧立名目收費來改善教職員的待遇,二是因為大陸撥給學校的經費不夠,所以學校入不敷出,必須想辦法自籌財源。這和剛才說辦大學賺錢有矛盾,因為這些亂收費的是高中以下的學校,大學收一多萬的元的學費,隨便收二萬個學生就有二三億經費,不會缺錢。但高中以下沒有這麼高的學費,政府撥款不足就會出問題,所以亂收費是由一個「好」理由開始產生的。
大陸新聞討論過一個北京小學教育的問題,一些沒有北京戶籍在北京打工人的小孩,唸北京的小學無法得到補助,必須交全額的學費。因為小學是義務教育,國家有補助,比方說真正的學費是500元,北京的家長可能只要交50元,其他的450元由北京市政府補助。而那些窮苦工人在北京打工人的小孩,則必需交500元的學費。為什麼?北京市政府的理由是北京市沒有這些外地人的預算,這些外地人應該向他們家鄉的政府要錢,而不是向北京政府要錢。
最後如何,我就沒再追蹤下去。總之,大陸很多不公平、不平等的政策制度,說不完道不盡。大陸人們也很無奈,然後告訴我一大堆的理由,主要是中國人多、窮之類的話,不然就是已經比印度好,比朝鮮 (北韓) 好。不要忘了,說這些的背後思考,就是反應出他們所受的教育,不檢討問題,討論如何改善問題,而是拼命為問題找理由,合理化問題,這是我認為大陸教育不好的一面。
天津房東的小孩今年差了七八分考不上天津好的重點高中,所以就託人找關係,花了三萬元,請客吃飯送錢,這樣就可以進重點高中唸書了。在台灣,恐怕只能重考了。在大陸真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想進一流大學也有後門,都是一樣的。就有大學生把入學名單和錄取名單做比較,然後把不在錄取名單上的新生公佈出來,這些新生不在錄取名單上而能入學,不就是走後門嗎?
大學的老師怎麼賺錢啊?大陸的教授可以申請「研究經費」,而這筆經費就可以挪到私人用途了。以前還可以用學校的研究能力,開發商業產品,然後成立校辦企業賺錢。現在要求學校不可再經營企業了。好的學校,有人想擠破頭入學,也可以收紅包,聽唸天津南開大學 (全國知名的一流大學) 的校長,去年底聽說光收理就超過40萬人民幣!一般教授弄個計畫申請研究經費,往往也有百萬之譜,小計畫至少也有幾十萬元。
如果有幸成為國家「院士級」的人物,有點像當兵當到將軍的意思,權、錢都有了。所以在中國唸書留在學校當教授是一個不錯的出路。不過,大陸也不是都這麼黑,還是有很多很有風骨的學者,有很好的研究成果,本身不算太貪財。只是在一個貪污為常態的環境裡,利用研究經費改善個人生活,應該還算是無可厚非的,起碼有點研究成果,不是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