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同囡囡說過"餃子"後..對"餃子"產生更大的興趣,以下節錄一些有關"餃子"
的故事...希望大家鍾意...^^
餃子源起
「餃子」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南北朝,「餃子」已成「天下通食」。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百姓,在不同的節日裡都會品嚐它的美味。一九六八年大陸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發掘唐代墓葬時,曾出土有一只木碗,碗裡盛著「餃子」實物,而且保存得很完整,其形狀與今日「餃子」完全相同,這就說明至少在唐代「餃子」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傳統最佳食品了。
唐代宰相段文昌編纂的《食經》一書中就記載有餛飩、餃子……。其子唐代文學家段成式稱「餃子」為「湯中牢丸」。這也不難看出「餃子」在當時飲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餃子名號響叮噹
「餃子」名目繁多,唐代稱「湯中牢丸」,宋代稱「角子」,元代稱「蒔蘿角兒」。明代學者張自烈曾寫有:「水餃餌……或謂粉角,北人讀如矯,因呼餃餌。」「水餃」名稱在清代乾隆年間的《調鼎集 西人麵食》中才出現,如:香芄餃、燒鴿餃、膾鴿蛋餃等十餘種。
如今南北方的叫法也不相同。北方餃子較大,城市人叫水煮的是「水餃」、籠蒸的叫「蒸餃」,鄉下人叫水煮的是「扁食」,籠蒸的叫「蒸餃」。南方餃子較小,有的地方叫「餛飩」,廣東人叫「雲吞」,四川人叫「抄手」,山東人叫「餛飩」,江西人叫「清湯」…… 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餃子」在各年代都享有響叮噹的名號呢!
餃子傳說
關於餃子的傳說何其多,有一說因餃子的外型很像人的耳朵,所以有人說餃子源自於女媧捏泥人,當時叫“餛飩”和混沌初開同音。女媧用黃土造人,每到寒冬,有些泥人的耳朵就容易掉下來,於是她在每個泥人的耳朵上穿線,一端還讓泥人咬著,所以每到年末天寒地凍時,人們就趕緊咬著有線(餡)的餃子,以免耳朵給凍掉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