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C 文學院收生明年新例 將首次評核領導能力
《明報》2009年9月11日
【明報記者方潔瑩報道】只靠「死讀書」將愈來愈難獲名校青睞。卑詩大學(UBC)擬將「多方考量錄取標準」(Broad-based admission criteria)自2010年冬季學期開始,首次列為文科學士(Bachelor of Arts)本地招生程序正式政策。顯示申請人的領導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等技能,亦將成為卑大今後招生的考量重點。
卑詩大學校董會成員哈里森(Paul Harrison)教授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多方考量錄取標準」的定義,即並不是再只看學生的課業成績表現,而是將各種課外活動表現均納入考慮範圍。因此,只要達到最低錄取分數線,在體育、藝術、創業、社區服務等有優異表現,尤其是在活動中展現出領導能力的學生,即使分數低於平均水平,亦將較只有學業優秀的學生更易得到大學招生委員會青睞。
哈里森說,卑詩大學的科學院、文學院、商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等,一直有全部或部分科系採取「多方考量錄取標準」,但以往多用於國際學生招生程序,因其他國家的中學評分標準各異,難以有效比較及衡量學生真實潛力,因此招生委員會需更多其他因素來判斷學生的綜合實力,而本地招生則基本以中學課業成績為主要考量因素,但近年來招生委員會一直在考慮將這一標準適用範圍,擴大至本地招生程序。
哈里森強調,招生委員會認為作為中學生,若能在顧及學業的同時,積極參與能反映多種能力的活動,可體現出該生具備較好的時間管理能力這一成功必備素質,懂得如何平衡學習、課餘生活及社會活動的時間安排,因此大學非常看重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亦希望學生通過參加各類活動,培養多方面興趣和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並從中找到人生的目標。
哈里森補充稱,卑大尚德商學院(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最近調查該院學生表現發現,通過「多方考量」被學校認為具備領導能力而錄取的學生,在大學期間表現更優秀,而且畢業後更易獲得成功。
目前招生委員會已向校董會提交從2010年冬季學期開始,正式將此標準作為文學院本地學生招生政策的建議,討論結果將於12月公布,但哈里森表示,通過「基本沒有問題」。
UBC Koerner Library
家長:擔憂過分主觀 學生:大勢所趨難免
卑詩大學有意在本地文科學士招生程序中,正式引入「多方考量錄取標準」,學生及家長反應不一。有學生表示歡迎,有「過來人」更稱此趨勢難以避免;但亦有家長擔憂評判在考慮收生過程中會過於主觀。
目前就讀於卑詩大學的「過來人」Sandy表示,學校注重多方面能力是必然趨勢,而且不僅申請大學時重要,入讀後亦同樣重要。她稱自己升大二時申請熱門的藥劑師科目,自覺專業知識答得相當不錯,但評審數次問到關於領導能力的問題時就「口啞啞」,最後落選。因此,她現在正積極閱讀相關書籍及參加更多活動,希望提升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現時仍就讀10年級的Eric對該政策表示歡迎,他認為不應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應該學以致用,課外活動可實踐所學,還可鍛煉人際交往等各項能力,對學生自己也是好事,應該在課餘時勇敢嘗試更多的活動。
他表示,自己最重要的一項課外活動是到格蘭護島(Granville Island)上進行小提琴街頭表演,用琴聲打動來往的路人,甚至付錢支持,比單純在音樂廳隨樂隊演出要難得多,要克服自我,鍛煉「臉皮」和「膽量」。他說,日後申請入讀大學時,會將這段經歷重點列出,以展示自己有能力面對壓力和迎接挑戰。
還在語言學校補習英文、來自中國的學生Kevin正打算明年申請大學,他表示出國後才發現北美的大學多數都很注重課外能力,但是覺得自己現在去鍛煉才藝已經為時太晚。他計劃在課餘時間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希望能趕在申請前,多少為履歷增加點經驗。
家長陳先生育有兩子,他擔憂此標準會偏向主觀。他表示本地華裔家長其實都會安排孩子從小參加各種活動或學習不同才藝,而且各中學也會安排許多類似活動,但是以後會盡量鼓勵孩子參加能在履歷表上突顯此類紀錄的活動,或者達到一些硬性指標,如鋼琴10級之類,此舉雖然有注重形式之嫌,但也沒有辦法。
育有3名子女的朱太太亦有同感,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方面的才能,不能因為不喜歡參加活動或與人交際就否定其他天賦,比如自己讀10年級的長子數學成績非常優秀,但對課外活動實在不感興趣。她說,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全面發展,但這畢竟太理想化,也不能強制要求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其實本地中學老師在評核分數時,本來已將學生的課外表現納入考量,若大學招生的時候再加上其他考量,那學業成績所佔比例就更小,對努力讀書的孩子不公平,不如美國的SAT考試般具有公信力。
朱太太還表示,某些特定科系如MBA等採取此考量有其合理性,但並非所有科系同樣適用。不過她認為卑詩大學只是報考選擇之一,不會因此去勉強孩子。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