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摸黑的路徑,只有星星的夜空,我們還需要什麼?
暑假期間的我,只能夠在系所貼心設置的「研究生專屬電腦教室」到下午五點,五點前的時光有冷氣、有個人電腦、有快速的傳輸系統、還有無限列印的雷射印表機。正因為這樣有違「減碳」政策的空間中,貪欲的展現很清楚,人走了電燈沒有人關,冷氣幸好是是22度,倒是有個永遠關不了的門,暖氣不斷與這對流,坐在守門位置的我很清楚冷熱互換的舒張關係;我會泡一杯700西西的熱咖啡、一壺冷泡茶、全家微波便當預備桌前,計畫好這幾個小時中我所能夠做的事情,像是今天,我檢索了幾間南台灣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地址,黏貼信封,勞牢記住朋友Kuo一再提醒履歷前還需要附上簡短的「函」,造做的「道鑒」開頭,然後必恭必敬地「敬頌」幾聲「學安,研安,道安」,巴不得自己能跪著列印這些個人「大事紀」,好用眼淚封住信口,當郵差送至各校單位後,整份的履歷表與自傳是賺人血淚的篳路藍縷,老實說:「七○年代出生的人,已經無法想像日據時期的苦難,惟個人享受的追求……」對於八○年代的我而言,更不必泣談幼稚園時經國先生逝世的片段記憶,那也只是種「儀式記憶」;昨晚看到某台播放薛岳的紀錄,「如果還有明天」的歌曲響者,我依稀可以想到某個晚上穿梭在老家一二樓之間,父母與業務喝茶聊天的「影像」,至於對話些什麼,不就「唱的歌真的很好聽,怎麼這樣死了」當然也可能是我瞎掰的,不管稱之為「文人」或「知識份子」的瞎掰功,「邊見」的態度是人人皆有的,在公園裡會聽到「馬上垮台」,在「馬上」已成為專有名詞的時候,「馬下」就成了一群人期待的心情,當然誰上誰下,能讓老百姓「呷飽睏穩」是最大最重要的「基本需求」,又如A片對於某個年紀後的人來說不算是「違禁品」,但是聽到污名化的「A片」後,避之為恐不及的羞澀卻是暗自存在的一種骨子內的「恥」,我不想拿日本的「恥骨」為論,反而是想說:詞彙的出現的褒貶真該從語境為論,如果語境遺失了根據,那麼就讓自稱為「研究者」「學者」的人「瞎掰」「推理」。林懷民先生曾從文化人的心態提醒台灣在追求吃飽的同時,腦袋也要精神食糧。林先生良苦用心,曾經從旁聽聞:「文化事業不是種束之高閣的產業,而是怎麼讓文化被延續被推廣被人所知道與擁有,那才是文化事業所該做的。如果事業做到『高格』卻無繼續維生的能力,那麼文化之死,恐怕還是『事業』之責。」若作為連結,「吃飽」還是要吃,腦袋也別忘了吃點電影或書籍或演講或放空,連續三天的自己很焦躁,很多瑣碎的計畫得安插在一個月之間達到,然後搬遷回老鄉,過著另一款時空環境的生活,於是晚上九點後的四個小時,看了六部電影,傍晚碰巧在市立文化中心有場樹德科技大學的「勇視影展」,也加入了觀影行列。人都有在思考,都有在對自己生活的不安提出發聲,怎麼對於聲音進一步尋找「答案」?那要問徐復觀、余英時或者梁實秋等大賢,看看廿一世紀的開始,知識與經典遭受解構後的建構是種「畸伶」還是「實證」?在「勇視」團隊的意見表上有提到:「拋出了維特的問題,可是對於這些問題的處理,有沒有讓讀者有機會『發想』的機會」我很在意「發想」,就像「裸女」不見得美,但是薄紗隔霧的裸女確實是種若有若無的「欲求」,那便是種王國維「隔」的意境之美。美感的存在,需要有灰暗地代的「揣想空間」,這量度被拉開後,原來是保護自己與寬恕他人的一種「台階」。某次,看人影評寫道「這部電影根本沒有觸及到…對它預期太大卻不倫不類…還不如看哪幾部電影,更勝於此電影。」這席話的語病便在於「先入為主」的預期心態怎麼去架空一部「非你」所預設的結局而定讞功敗?當然,這素人影評也引其一方維護者的抨擊,我則坐觀其樂,暗自存了一點心思,想到人怎能不虛偽?而「虛偽」絕非全壞,如同朋友常說我「心機頗重」,某師便也說「那他有用心機傷害任何人嗎?」當然沒有,自衛,無他害,這就存在了「工具使用」的動機,昨晚的電影【邪降3】從第1集開始便不斷提醒「反噬」的危機,工具操之於誰,那個「誰」的動機與態度才是動點,不是嗎?眼見再過十分鐘,電腦教室又將宣告關門,列表機前有個「博四」的學長正在列印著「厚實」,他是碩班某學妹的父親,父女同校系所,真可話為美談,我卻不慣他將「列表機」當「影印機」的心態,啪拉啪拉的跑了30分鐘的列表機,眾多學弟妹要列印個幾張還得過問請求,這不就是職場的「科層」!敬畏?是本於心?還是虛偽?我只能說:當我打這幾行字的同時,我沒有用正眼瞧過他方的影印行為,當我起身要印2張報名表的時候,我會說:「不好意思,可以讓我印2張,就2張,可以嗎?」用「借」的比較實在。話說「減碳」政策底下的校園環境,人們發揮了慾望,為了要克制慾望,又製造了儀器提醒自己「減低慾望」,那麼生產「儀器」所帶來的「商機」,慾望又蓬鬆地產生了。(宛如這一連串不經意自築又自毀的文字中,宣告慾望的存在,卻又將自己的慾望記下,宣告。)
圖二/小金門,面對台灣有個「中華民國萬歲碑」,面對大陸有塊「三民主義萬歲牆」。彼時是精神口號,今時是娛樂號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