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24 03:07:40| 人氣1,0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The Reader 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The Reader》
  (港譯《讀愛》,算是蠻不錯的譯名。)

看罷《讀愛》,縈迴心頭的最大的四個感想:
一是關乎操控別人生死的人性大道德問題;一是關於愛情對生命的影響力;一是人如何面對自身認定為羞愧的事;最後的一個,就是關係於「贖罪」。

****由於會談及電影中的劇情細節,若未觀看此片,
而又打算觀之,請暫別閱讀這網誌。****

******************************************

關於人性善惡:
女主角漢娜當過納稅黨的看守員,她其實跟一般人沒有兩樣,同時具備了善和惡。
只是,就是那一次,大火中,她「選擇」了負工作責任而不是挽救別人的生命。
也許,當時的她無法作出所謂正確的判斷?
她在法庭上,反問法官: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法官只是「O晒咀」!(啞口無言!)

到底,在緊張關頭,可以捨身為救別人,甚至是比自己低下的人,有多難?是很難吧。
一個目不識丁的小女子,可以做的,只是緊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
一個文盲的盲目,殺傷力永遠是相當大的。(君不見內地隨處可見的情景嗎?)

於是,善惡到底如何去劃分?
真的一句:誰為正邪定分界?

關於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羞愧」:
法庭上,漢娜終究因為羞愧於自身是「文盲」的身份,不願公開讓任何人知道。
竟然愚蠢得承認自己沒有犯過的罪行!

到底為了什麼讓她羞愧到這種地步?
寧可被判終身監禁亦不願意透露一丁點自己根本不識字。
(可惜片中並未交待漢娜的出身,為什麼她是個文盲?)

目不識丁,真的會讓人感自卑、羞愧的。
記得我外婆是個目不識丁的人。為此,她是羞愧的。
其實她曾有機會上學,太公不是鄉下人,是做生意的,家裡算是有點錢。
而且,他人算是開明,在那個年代,(講起來,應該是上世紀的三十年代)
不論子或女,太公都願意送他們上學堂。
只是,當時非常年輕的外婆,很抗拒上學,自己選擇了不去讀書識字。

外婆最疼愛我,且已去世多年,至使少年時代的我,未敢問及她,關於「不去讀書」的因由?
只知道,她因此非常懊悔、羞愧。
(其實每當讀到好書,或從知識交流活動中,獲得生活趣味,或者明瞭更多人生道理,我都非常感恩有讀書的機會。我不聰明,學術成績亦不算好,只是,像我這樣,都可以從文字,從知識中獲益,可想而知文字對人有多重要?另外,每每想到父母為自己供書教學,真的感激不盡,更想報答他們「賜字之恩」。)

然而,不同的人,內心或有不同的讓他們感羞愧的人、事、物。
自問,人生中讓我不能承受的羞愧,是什麼呢?
答案,在心坎。卡在喉頭,說不出。
那樣,才算是最令人承受不了的羞愧!

關於「贖罪」:
男主角米高,一直沒有在法庭提出有力證據幫助漢娜,到底是為愛?還是為伸張正義要懲罰她?
最終,還不是在懲罰自己?

他沒有讓漢娜逃離終身監禁,他沒有好好保護她,沒有探望她...沒有捉緊他們的愛情。
這一切,都讓他覺得有贖罪的必要?
(戲中描述他走到了押戒漢娜的監獄,卻半途走出來,最終沒有探望。)

至於漢娜,可能有人會認為她沒有愛自己、對自已不好、逃離愛情、最終強認自己的罪行,
都是想為自己於納稅時代的所作所為「贖罪」!
我卻認為,她的心態不一定是批判自己當時的罪。
因為她曾向中年到監獄探望她的米高說:在法庭審判之前,我沒有再回想過"那時"的事。

這樣,也許是她的「自我保護機制」從大戰和集中營消失之後,啟動著了。
讓她不再去「想」那些光景那些事。
還是米高,這個知識份子內心追求的「贖罪意識」較重吧?

關於愛情:
十五歲少年米高,愛上比他大二十多年的女人漢娜。
由第一次造愛,及後整個暑假的瘋狂造愛和戀愛。
早已令米高不能自拔。
雖然自漢娜突然消失之後,他以為自己可以重迎回到「正常軌道」。
但原來,回頭已是百年身。
曾經滄海的,再難為水。

他愛她,他為她著迷為她瘋狂。
可以讓內歛收藏的米高陷入熱烈愛戀的,可能只得漢娜一人。
在人生中,可以令你愛得瘋狂的,有又幾人?
相反,可以遇上對自己瘋狂著迷,深層透徹地理解的,又有誰?

法庭上,米高就因為對漢娜非常理解,明白她羞愧於自己是個文盲,
縱使她從來未曾對他提及半句,還是被他深陷的愛所破解出來了。
愛情可以令人對其他人的理解能力大增?(可是,愛情依舊是盲目的。)

漢娜曾對米高說:你還未重要得令我傷心。
這種戀人間的話語,傷害性極強,但有許多時候,卻又像咒語般,反而令對方更加貼貼服服、死纏難打。
可見,戀人之間,真的談情如跳舞。
你進我退,你退我進。沒完沒了。
直到曲終人散。

*************************************************

看到片子的中後段,我明白,原來我比較投入於米高的角色。
事實上,他(不論是後生抑或演中年的男演員)的戲份亦很重,作了「第一身」帶引觀眾入戲。

他在法庭上一直注視漢娜,但當法律班上的同學(他是個法律系學生)質問他,他跟她有何關係時,
米高根本無法承認什麼。什麼都不願意透露。

其實,他一直無法向任何人展示自己的情意、想法。
打從少年時代開始,他已經無法對父母兄弟姐妹坦白,到了中年依然如此。
關於這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該是米高帶著年幼女兒回鄉跟老媽講述將要離婚的一幕。

尾聲,被監禁了二十年的漢娜在獄中自殺之後,米高帶著她的遺物——茶葉罐中的金錢,去找當年集中營的猶太女孩。(那時已成為中年女子的馬太太)

那一場,米高最終變得胡言亂語。他失神了,他為了漢娜而極度傷心。
冷靜的馬太問他:她知道自己影響了你的一生嗎?
回過神來的米高:我知道她對其他人生命作出了更大的影響....

這兩句觸動了我。
我想起了「他」。
有時候,愛情的影響力可以是極大,可是在大仁大義之前,愛情又總是變成很卑微。
「對生活」的影響,當然跟「對生命」的影響有所不同。
「對個人生命」的影響,又跟「對集體生命」的影響有異。
輕和重之間,人們總得選擇。

我都做了自己的選擇。
所以明白,有些事情,總得沉著面對,根本不容再去計較得失,那些愛情上的得與失。

結尾那一幕,他帶著自己那位早已成年的女兒,走到漢娜的墓前。
他向她吐露自己的往事和想法。
這是開啟自己的第一步,是釋放的開始。

*****************************************************

題外話二之一:T男和T女都覺得,不明白為什麼Kate Winslet可以憑該片攞獎?因為角色的發揮其實不多,反而覺得她演《浮生路》更出色。云云。

題外話二之二:這部戲的導演Stephen Daldry就是曾執導《The Hours》(港譯《此時‧此刻》)的導演。難怪我亦愛這部《讀愛》。

回想起,《此時‧此刻》已經是2002年的作品。當時跟好友B小姐到電影中心看罷此片,內心被壓得透不過氣來。B小姐亦有同感。
及後,我才找來電影小說來讀,還是很喜歡。那種喜歡的程度,就是會將書歸納到「每年重讀」一類。對,真的會每年讀一遍。讀到某幾個位,還是會感動得澘然淚下,還是會無奈得嘆息一聲。好幾次,以為自己進入了另一個空間呢。

電影版的《The Hours》由Nicole Kidman, Meryl Streep and Julianne Moore主演。
喜歡Meryl Streep,更愛Julianne Moore的臉容姿態。
她帶有古典美,還有那滿不在乎的神情。
後來,又看了Julianne主演的一套電影《Far From Heaven》(港譯:《天上人間》),同樣是以五十年代的美國做背景。(因為在《The Hours》裡,Julianne飾演的,正好是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婦。)

想當年,跟我一起去看此片的朋友,是誰呢?竟然想不起來。
只記得,他看罷頻呼悶片一場。(我承認,此片的節奏的確很慢。)
但我還是很愛看。
看來,那種對淡淡衰愁和離經叛道的刻劃和描寫,還是我的「最愛」吧。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影視娛樂交友間」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GingerLily夠薑莉莉
人氣(1,0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和我 |
此分類下一篇:出賣肉體的男女—新浪潮電影風
此分類上一篇:我看Mamma Mia的母女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