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天的京都自助旅行,幾乎是一家四口一同出動,但就在穿過家家戶戶,佇立於一扇門前,這規律成了飛灰。
8/24,農曆16歲生日,照理來說這比國曆生日小得多了,農曆是幾乎不算的。可是我卻得到了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家人申請到進入修學院離宮一個小時的許可。但這並不是說那裡可以遠比過其他天的行程。而是許可證只有三份,我是被餵閉門羹的。
感謝天,我得到一個小時的自由,但這段時間內我暴露在腦裡地圖集和語言辭典之外的空間,陌生的感覺,如大軍劈面殺。唯一能抵擋的只有象徵「堅強」的利劍。而當利劍開始揮舞時,我跨上了自己的旅程。
原來是我得到了兵書:修學院離宮右側標示箭頭,上面又幸運的出現了三個漢字「曼殊院」。難道家街戶巷之外還藏另一個景點?於是我最原始,最珍貴的本能──好奇心,啟動了我的腳步。
行路上,萬里無雲天蓋掛夏日AM10:15的太陽,映照連綿的標準日式獨棟住家,在路上鋪成一地灰毯,與青山小溪,與稻田,與乾淨的空氣構成一幅幅極雅致的畫作。但嗅覺因聞不到故鄉的味道,時時打入不安的神經至腦。不過絲毫不減行步速度。
之後,經過一些爬坡,左轉......曼殊院以矗立於前。
2
我興奮的走近,腳踏著碎石路出聲表示他的迫不及待,再踏過古色的石階,穿過大門......
古蹟散發出一種不凡的氛圍,使我旺盛的好奇心化做流水上的輕舟,慢慢向前,慢慢摸索,慢慢感觸。
踏著輕緩的步伐,不想打破原有凝靜的氣氛。不遠,即入木造長廊,行路間,好像他吸飽了歷史氣息,打了幾聲嗝。又眼觀四周,見山水環抱,蒼翠互映,好不快意,口中直嚷「每天都能過得那麼快樂就好了」。
穿過長廊,小方桌立於前,黑得發亮,似凝聚天地精華而成,正面前視,只見紙門微微張開中間,環生蒼松、翠楓,真一派美麗風景畫。遂想文人雅士膝坐於方桌,書寫緻麗之文。「在此行藝術,好不享受」!
再向左邊發視,有經文,遂向前。見百千漢字舒服躺在玻璃罩上,且全為正體,大悅。細看之下,形式上有宣紙墨字、藏青底上金字。內容有佛家經文,或是抄寫的文章。更想不到「愛蓮說」竟在異鄉邂逅。可見日本吸收博大精深之中華文化,不止於唐。母國的傳統文化現於此,至快意哉。
進入大書房,有許多佛龕入目,看見有人朝拜著,我只羞怯地拍手問好。佛還是微笑,笑卻人間多少愁。我也笑了,這應是徹底感受和諧的流波之後最真的微笑。
「如此至美名勝,庭園必定極美。」誰知就在我轉頭瞬間,枯山水庭園以映入眼簾,這簡直是集沉靜、凝鍊、風雅為一體。砂地為底平鋪,而再樹旁、石邊劃圈,構成比水還要更水的質感。蒼松自由環生,仙意萬千;翠楓綠中帶紅,一派和諧。枯山石面揚綠苔,砂畔欄邊坐悠人。此刻的我已進入心如止水之境,俗慮隨著蟬的禪聲裊裊至天,在太陽的召喚下淨化成一朵朵軟綿綿的白雲。並悠閒的散步。
3
「這麼美麗之樓房,是什麼時候興建?為何而建?」為了解開這疑惑,只好不情不願地盯著英文的介紹,數十回後才知十七世紀時良尚親王13歲出家,其父聞喜,遂建造此房,讓愛子下住。13歲就悟得真道,令人佩服。突然耳中傳來陣陣木魚聲,可能是時空交錯出來的回音,也可能是內心用來描述喜悅的語言。
但那聲音越來越急,越來越不安,詭異低沉的聲音響起「喔......」之後一聲響鈴,木魚、低音遽止。
心裡突然大吼:「十七世紀,不是幕府時代嗎?」
果然介紹上面還寫著:「親王的兄弟後水尾天皇被幕府將軍以懷柔手段放逐,並被迫在此出家。」和諧的氣氛瞬時在心裡被打破。難道天王含淚跪於神龕,祂還能笑卻此愁嗎?欣賞園中景致,蟬聲疊起,能蒸發他的悲憤嗎?歷史悲劇如滾滾風沙,蜂擁撲鼻,令我難以忍受。雖景色依舊如畫,我還是對自己說:「時間不早了,快點回去了吧!」腳步越來越快,心裡越來越急,黃沙攻心如萬箭齊發,當我火速穿好鞋子,踏出房門,石階見於前時,我聽到心中最後一個聲音:
「我......快......窒......息......了.......」
4
走出曼殊院,腳踏以歷史風塵凝結的碎石,再兩個左轉,便是下坡路。眺望盡是繁華的京都城。而不知多少年前,後水尾天皇也怔怔地看著她。
然後,他晶瑩的淚水,如飛鳥輕掠天邊般滑落至胸前,再慢慢滲透到心口。最後,在那裡
住下......
文章定位:
人氣(1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