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世界,突然讓我想起一本書--瓊瑤的《窗外》。
徐徐的想,原來這書已是我差不多十年前所閱讀的作品之一。一個年輕、美麗、受著沉重家庭壓力的女孩愛上了她三十多歲的國文老師。這段愛情受到無窮無盡的壓迫,最後他們不但不能開花結果,結局還很悲涼......或許這就是瓊瑤作品的特式之一。雖然我看過瓊瑤的作品不多,但所看過的作品也離不開那份激情、那份悲涼、那份固執、那份對女性特質的讚許......我喜歡瓊瑤,並非她所寫的故事情節,而是她的寫作手法與故事的編排。那年,在陳舊的圖書館中,在白色大風扇下,我選上這書的原因是:我喜愛窗外。當你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世界,跟你切身處地置身於窗外的世界的感覺真的很不同.....
記得那年學習處理情緒,首先就是要坦白面對自己的感受。這是我最弱的一環,亦是天父要我改變的重大難關,就算是今天的我,對自己的感受仍喜歡隱藏。但我決定了,決定了要對我的感覺坦白一點,亦決定了『不』『回』『家』。
每次坐在主恩堂的崇拜中,我也無法敬拜神。由一開始的詩歌讚美,到讀經講道,至奉獻回應,我也無法敬拜神。心中就不停喊著:不知所謂!我嘗試去調整我的心靈,不被『外在環境』影響我敬拜神的心,可是怎能夠呢?因為這正是群體的崇拜嘛。這個群體『敬拜神的心』就正正影響著坐在其中的我。星期日的崇拜中我突然想:我們正在同心敬拜讚美神嗎?在詩歌讚美時?在讀經講道時?在奉獻回應時?......我沒有群體的崇拜生活。只靠著每天我個別的敬拜,我仍覺得我的疲累、我心靈的乾渴,無法完全得到滋潤、亦無法完全得到力量。但我沒有群體崇拜的時間。
我已決定了最少三個月『不回家』崇拜,但到哪裡崇拜,我仍未想好。不是主恩堂,也斷不是周思、賴丹的教會,因為那裡的包袱不比這裡少。我只想讚美神、單單讚美神、專心讚美神。我只求若天父容許,請教我更懂得如何愛你、讚美你、敬拜你。
芳芳對我的想法大為緊張,或許她以為弟兄姊妹對我的關心太少、或許她以為我難以在這死氣沉沉的屬靈氣氛的環境下團契、或許她以為我的工作、我的事奉讓我感疲憊。或許這些『或許』都是錯不了的原因,但並非最主要的原因。又或許我在另一扇窗再看窗外的世界,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