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不能欣然接受別人的讚美呢?或許是假裝不好意思(但是暗爽在心裡)、或許是沒想過自己可以被稱讚(受寵若驚)、也可能是對自己不夠仁慈。
這是跟華人傳統禮教文化有關係嗎?我覺得不全然如此,但多少有影響。從小灌輸要「謙虛」,卻沒教「有自信」是好事,反而往往被認定是「自滿」。久而久之,有自信似乎是種負面的表現。
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挑剔和否定自己,可以幫助自我在學習上修正,但卻不見得是健康的解決方法;在人際交往上,慣性地回避別人的稱讚,也會讓人有種失落感和困惑:為什麼對方不能接受名副其實的讚美?彷彿眼前的這個人是個刻薄難相處的人。
對自己可以自我要求高,但也要懂得看見優點;否則總是看到缺點,而感到不滿或是沮喪,是對自己不夠仁慈。同時,正向思考的吸引力法則也是很重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做得到,那麼外在環境的正面力量就會被自己的這股信念吸引過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自言自語這些,外頭的雨還是下著沒停,那就放過自己的心隨遇而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