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24 09:28:29| 人氣1,5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雲林縣地質與化石介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認識雲林縣地質與化石

〈圖/文陳南榮〉

                                                                                                                                  

前言:

沒有歷史記載的時代叫做史前時代;時常有人懷疑臺灣是否有恐龍的遺跡存在?肯定的答案是沒有,因為根據《臺灣地質概論》敘述臺灣誕生的過程,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之界線上,屬於地質作用頻繁的不穩定的活動帶。從早期的地質年代至今,至今是一個不安定的地質環境,其間經歷了多次的地質變動,倒致規模不等的海浸或海退。到了大約在第三紀中期,臺灣的第三紀沉積盆地,又開始呈現不安定而發生造山運動,使已經沉積的始新世至中新世初期的地層被擠壓隆起成陸地與山嶺,造成盆地型的島嶼即為目前的中央山脈,將原來一個大的盆地分隔程東西兩個盆地,接著再發生海浸,加上島嶼因侵蝕所產生大量碎屑,被沖刷至兩側的盆地中沉積,以後的蓬萊造山運動造成部份的阿里山山脈的地層,以及東臺灣的新第三紀地層的出露。(陳隆陞1990

由以上的敘述中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約在一千萬年至五百萬年前,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推擠,造成最大規模的一次造山運動,由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推擠的結果,發生地層褶皺和斷層活動之後,蒼海變桑田,原來是海底變成陸地。

恐龍生存的時期是石炭紀至白堊紀,全盛期在侏羅紀,距今至少在一億年前,因此臺灣不可能有恐龍的遺跡存在。


                      


                         


                  


          
           


           

                           樟湖化石區
           
                                 草嶺化石區

雲林縣 的 地 勢 , 東 部 為 山 地 , 向西 逐 漸 的 平 坦 , 形 成 有 名 的 嘉 南 大 平 原 , 一 直 到 達 海 邊 。 全 縣 除 了 古 坑 鄉 、 斗 六 市 以 及 林 內鄉 三 個 鄉 鎮 靠 近 山 區 以 外 , 其 餘 十 七 個 鄉 鎮 都 是 平 原 地 區 。

  雲林縣 的 地 理 形 勢 , 以 東 端 古坑 鄉 轄 區 內 的 草 嶺 為 最 高 , 海 拔 有 一 千 七 百 七 十 公 尺 , 然 後 向 西 逐 漸 傾 斜 , 到 外 湖 、 樟 湖 一帶 , 只 有 海 拔 一 千 公 尺 左 右 ; 再 往 西 走 , 則 為 林 內 鄉 、 斗 六 市 的 東 端 , 有 極 小 部 份 的 丘 陵 地帶 , 這 就 是 地 理 學 家 所 說 的 「 斗 六 丘 陵 」 , 平 均 高 度 在 海 拔 二 、 三 百 公 尺 之 間 , 越 過 這 個 丘陵 , 則 形 成 平 原 狀 態 , 也 就 是 地 理 學 家 所 指 的 「 濁 水 溪 沖 積 扇 平 原 」 。

   境 內 的 山 脈 都 是 屬 於 中 央 山 脈 玉 山 西 山 系 。 較主 要 的 有 石 壁 山 , 標 高 1 6 4 9 公 尺 、 大 尖 山 標 高 1 3 0 4 公 尺 , 草 嶺 山 山 高 1 2 3 4 公 尺、 樟 湖 山 標 高 八 五 九 公 尺 , 這 些 山 都 在 古 坑 鄉 境 內 。 另 有 斗 六 的 內 林 山 , 高 1 4 7 公 尺 。 林內 的 坪 頂 山 , 高 3 2 2 公 尺 。

    雲林的山脈浮出海平面,推測可能大約在第三紀中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約在一千萬年至五百萬年前後。因此可推斷一千萬年前雲林還在海底,這些證據可由古坑鄉草嶺和樟湖、華山等地區的地質,以及所發現的貝殼化石和岩層中的岩土就可找到證據。

一、草嶺地區地質與化石

古坑鄉草嶺村位於阿里山山脈,海拔 一千七百七十公尺 左右,四周巒山環抱, 屬於盆地,是一處風光明媚的風景區。九二一大地震之前,有蓬萊瀑布、峭壁雄風、水濂洞、幽情谷等風景點。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窟  山大崩山,使清水溪堰塞成新草嶺潭,而成為新的風景點。

依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出版的台灣地質圖第三十八圖幅雲林,可以看出古坑鄉草嶺地質是第三紀中新世沉積岩,地層屬於桂竹林層,由上依序有十六份頁岩、關刀山砂岩、大窩細砂岩(魚藤坪砂岩)、卓蘭層。其堆積及下沉達 兩千公尺 以上,是臺灣中新世堆積最厚的地區之一,這些堆積物經上新世至更新世的逢萊造山運動,出露於阿里山山脈一帶,富有多層化石帶,因此古坑鄉草嶺到處有化石露頭或暴露地表,尤其窟  山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崩出大量化石;化石種類繁多,貝殼化石以扇貝為主,其餘有孔蟲、文蛤、橫簾蛤、鶉螺、網狀法螺、錐螺、筍螺、織紋蛤、日月圓鏡蛤、西施蛤、竹檉蛤;甲殼類動物螃蟹化石;螃蟹化石種類有文吉長臂蟹、靜蟹:魚類化石有鯊魚牙齒;哺乳動物有鯨魚化石,還有珍貴的船蛆、海膽、植物等化石。

由草嶺地區出土的海上軟體動物貝類化石旁,常可發現炭化植物化石並存的情形,推測數百萬年前的草嶺可能是一淺海的瀉湖沉積岩層,而且為海洋與淡水結合的地區。此外,從鯨魚下顎化石保存如此完整看來,應該是火山爆發後,即迅速掩埋,加上厚重火山灰的保護作用,使得化石得以完整重現世人眼前。     同時古坑地區的形成,應該是先有大尖山、草嶺之後,樟湖、華山等地才慢慢浮出海平面,所以草嶺地區的土質岩性十分鬆軟,而草嶺大崩山地區的地質應該為卓蘭層、桂竹林層、十六份頁岩、關刀山砂岩段,年代為中新世至上新世,約在五百萬年以上,至於清水溪底的地質,應為南莊層。

九二一大地震崩山處,歷史記載已有五次,分別在(西元18921941194219791999)均造成草嶺潭溢流或潰堤。探究其原因是1、地形(順向坡)2、岩性(砂頁岩互層)3、地質構造(節理發達,加速水份沁入)4、河床坡腳侵蝕5、降雨6、位於嘉南地震帶。

這些化石是古坑鄉最珍貴的瑰寶,除了證實草嶺地區在數百萬年前在海底,而且可能為一淺海的瀉湖之外,對草嶺地區的觀光和學術研究不無助益。享譽國內外《臺灣貝類化石誌》作者師大胡忠恆和台大 陶希珍 教授,親臨雲林縣草嶺、樟湖地區勘查地質和化石,已證實草嶺、樟湖地區蘊藏豐富的化石,因地震破壞嚴重需緊急搶救,將一些珍貴化石標本帶回台北研究室進行學術研究。

可惜窟 大崩山的地區,因幾次颱風挾帶大雨沖走大量化石,加上最近用怪手整地,破壞含有化石的岩塊和岩層,並種植草木,目前要找到完整的化石標本已不容易了。

二、樟湖地區的地質與化石:

雲林縣古坑鄉樟湖風景區,位於斗六市東南方,約 三十公里 處,該區風光明媚,景色怡人,南臨大尖山,東邊是清澈的清水溪,北眺草嶺風景區,四面群山環繞,山明水秀,清水潺潺而流,遠山近水相映成趣,空氣新鮮,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常見猴群、蛇類出沒。紅色拱橋橫跨溪谷,瀑布氣勢磅礡,變化萬千,宛如人間仙境。是國內一處嶄新的觀光勝地。附近旅遊據點有:清水幽美谷、神仙沐浴池、聚仙大石、十字關、蛇皇宮、吊橋攬勝、寶島石、長青瀑布、地久瀑布、龍鳳瀑布、三川幽流等奇特景觀。

雲林縣古坑鄉樟湖風景區內,最值得一提是河床上寶貴的化石,化石散佈於清水溪的支流石鰻坑溪﹝又名內湖溪﹞,將注入清水溪的河床,和紅色拱橋的左側岩壁上,全長約 兩百五十公尺 ,寬約 二十公尺 ,全部面積約 五千平方公尺 。到處可看到密密麻麻的貝殼化石,堪稱國內極為特殊的化石奇觀。貝殼化石均與岩壁緊黏著,化石種類,根據專家勘察結果,大約有:扇貝、海膽、有孔蟲、錐螺、綴殼螺、黃玉螺、螃蟹、簾蛤、牛角蛤、牡蠣、西施蛤、單體珊瑚、小狐蛤、魁蛤、骨蛤、鶉螺、芋螺、小野馬蛤、雙月圓鏡蛤、荷包蛤、鳥尾蛤、長紫蛤、鯊魚牙齒、砂棒等化石,其中以扇貝化石最多。

根據地質調查所調查結果:樟湖化石區附近出露的地層,屬於桂竹林層之大窩細砂岩段,主要岩石是由灰色泥質砂岩組成,間夾頁岩或砂頁岩互層。地質年代大約為中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約五百萬年前的海底古生物,由這些海生貝殼化石,可證明樟湖地區幾百萬年前,可能是砂質至泥質的海底,也可能是淺海的溫水區。其形成的過程有可能是,由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推擠的結果,發生地層褶皺和斷層活動之後,蒼海變桑田,原來是海底變成陸地,埋在海底的海生動物化石,因河川發育,才呈現大片露頭的化石奇觀。

樟湖風景區的化石,因受到幾次颱風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化石層被沖蝕更加明顯要找到完整的化石標本已不容易了,風景區內部的設施嚴重破壞。目前紅色拱橋已被洪水沖毀,新做的吊橋已完成,美麗景觀已恢復舊貌,星期假日遊客,依然到風景區尋幽訪勝,在化石區域滑水、烤肉、釣魚等活動,並未將化石視為寶物,任意破壞糟蹋,垃圾滿地都是,破碎貝片處處可見,可謂滿目瘡痍,實在令人髮指。

三、華山地區的地質與化石

華山村是一處風景宜人山明水秀的小山村博得雲林縣的「陽明山」之美稱,因東邊有海拔 一千三百零四公尺 的大尖山,左右各有小丘陵環抱形似畚箕,從大尖山俯瞰華山村宛如一處綠色的潟湖,因此才被稱為「大湖底」。

依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出版的台灣地質圖第三十八圖幅雲林,可以看出本區地質,可分為A、三峽群及相當地層中新世晚期B、頭嵙山層砂頁岩相C、頭嵙山層礫岩相D、台地堆積層等四個地層,其分布情形茲分別述敘如下:

A、三峽群及相當地層:本地層為台灣西部中新世中最年幼的一個沉積循環,為海陸相交的陸台型沈積相,南莊層位於下部,由白色砂岩黑灰色頁岩,以及砂岩、坋砂岩、頁岩的薄葉互層構成;桂竹林層位於上部,主要由厚層淡青色、灰色或灰白色細粒砂岩夾雜著深灰色頁岩構成,互層存在者較多。

B、頭嵙山層砂頁岩相:頭嵙山層可分為上、中、下三部;中、下部為砂岩之膠結疏鬆,部份具有交錯偽層,偶爾含有漂木碎塊,而且層理不明顯,分布在棋盤厝至古坑、梅山附近,成帶狀分布。

C、頭嵙山層礫岩相:礫岩相頭嵙山層的上部,以塊狀礫岩為主,夾有薄層砂岩,而且在砂岩中出現交錯偽層,礫岩厚度在百公尺以上,常形成峻峭懸崖和鋸齒狀山嶺。

D、台地堆積層等四個地層:本地層形成於更新世,多數是地表堆積物和河谷或盆地中的沈積物,在地形上都是以海岩台地、河階台地和沖積平原出現。本地層大多未經膠結的礫石及其中夾雜著平緩砂質凸鏡體及粘土等沈積物所組成,一般層理很差,分佈於龜仔頭、桃源、蜈蜞坪等平緩地區。

華山地區近年來因大雨發生土石流崩落的岩塊,岩塊內含少數動物化石、海膽化石和大量貝類化石的碎片以及牡蠣化石、船蛆化石等。

參、結論:

古坑鄉可說是一所天然的地球科學教室,這些珍貴的化石和特殊的地質現象是古坑鄉最珍貴的文化資產,除證實草嶺地區在五百萬年前在海底,而且是一淺海的瀉湖之外,對古坑地區的觀光和學術研究不無助益。

唯恐珍貴化石消失殆盡,這些化石標本大多數已送到師大古生物學者胡忠恆和台大動物學系 陶錫珍 教授研究室進行研究,希望該項研究成果,可以彌補雲林縣化石出土的空白,甚且編寫《雲林縣古坑鄉化石誌》提供雲林縣中小學鄉土教學之用。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稱文化資產保護的範疇為由,(文化資產保護的範疇包括一、古物二、古蹟 三、民族藝術 四、民俗及有關文物 五、自然文化景觀 六、歷史建築。)建議政府將珍貴化石應列第五項自然文化景觀保護的範圍,更希望政府有關單位能盡快協助搶救,將來能在古坑鄉成立一所雲林縣化石博物館或自然地質科學博物館,以輔助促進地方產業、觀光的繁榮和進步。

參考書目

1、胡忠恆、陶錫珍(1996)。臺灣甲殼動物化石誌。臺北:大進印刷有限公司。

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出版的台灣地質圖第三十八圖幅雲林

3、甲仙化石誌高雄縣甲仙鄉公所編印

4、胡忠恆(1995)。臺灣貝類化石誌。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5、「雲林縣志稿」卷一土地志勝蹟篇

6、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7、何春蓀(1982)。臺灣地體構造的演變。臺北:經濟部。

8、林朝棨、周瑞燉(1974)。臺灣地質。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張志純(1992)。彩虹寶石及礦物便覽。臺北:徐氏基金會。

10、戚啟勳(1989)。化石與古生物。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11、楊明耀、賴耀裕(1994)。化石之旅。桃園:桃園縣自然史教育館。

 

12、楊訓庭(1979)。化石的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3Cally Hall (1994)。貓頭鷹出版社編譯小組譯(1996)。寶石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14Chris Pellant (1992)。朱靜江譯(1996)。岩石與礦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15Cyril Walker & David Ward (1992)。陳星譯(1996)。化石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16、臺南縣地理、地質與化石 謝米亮撰稿 。臺南縣文化局

17、菜寮溪的化石 茅榮吉 、黃永忠 、茅秀娟篇著臺南縣自然教育館 2000年出版

台長: 陳南榮
人氣(1,5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化石 |
此分類下一篇:曾德明與甲仙化石館
此分類上一篇:觀賞『從龍到獸-大滅絕與大演化特展 』很精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