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了這部片!從凱特溫斯蕾入圍開始,就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很多關於這部片的文章。雖然「納粹vs猶太」是一個爛到不能再爛的題材,但這部片非常吸引我也深得我心!
我想原著作者用「愛情」來包裝很聰明,如果沒有前半段的愛情故事以及激烈的性愛場面,想必只是一個很呆板無趣的電影。15歲少年和30多歲熟女的愛戀,既使是現代的台灣應該也難逃「莉莉vs小鄭」的下場。但麥可的家人很微妙,雖然他什麼都沒說,卻看似家人都知道…
這段情愫到後來男主角生子離婚、為了她再錄音朗讀很多書籍,又替他安排好離開監獄的工作和生活,是愛情嗎?還是贖罪?那個內心深處不可告人的祕密跟著時間一起蒼老…
而「漢娜」真的是個很爭議的角色,她的好壞和猶太生還者相比,卻顯的卑微又讓人同情,電影尾聲高傲的猶太人嘴臉看了非常令人討厭!漢娜和法官的對話、麥可和同學還有教授的辯證都很精彩。
她榮獲升遷卻逃走,因為無法承認自己是文盲,才加入納粹集中營看守的工作。受審時表示很多時候是忠於工作,卻不敢當庭承認不識字而背黑鍋。他以為文盲是她內心深處的祕密,卻又不敢面對她或替她辯證脫罪,間接造成她被判無期徒刑的事實。當參與開庭的群眾破口大罵納粹的時候更顯荒謬。當麥可最後的痛哭以及想跟女兒誠實說出故事的時候都已經太遲了。
對、錯都沒有絕對。
識字的其他同夥把罪刑推託給不識字的漢娜,不識字的漢娜卻對自己的行為誠實,高學歷的麥可卻沒有勇氣替漢娜證明清白。
一樣的德國背景,我想到另一部電影「竊聽風暴」。內容描述一個東德共黨監聽幹員,放了一名作家。但其實在那種時代根本沒有任一「良心發現」的實際案例。(電影「梅蘭芳」中愛聽他唱戲的日本軍官,違抗上議寧可自殺也不殺了梅,也是個灰色角色。)最後只是場幻想。就像納粹屠殺一樣,沒有人跳出來反對…而再回頭看今日的以色列對付巴勒斯坦時…該說什麼?(可以參考電影「泡泡公寓四人行」)
Ps.基於文本各自解讀,這只是個人意見。而且讓我很頭痛該怎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