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明年要到美國念MBA,所以他最近在補托福,他說感覺有點累,也有點擔心他沒能聲請到好學校。我有點訝異的問「你不是都念到研究所畢業了嗎?」他說「因為我想改念財經,所以用不到。而且我大學成績不太好。」
但他今年才剛退伍,進入職場才半年左右,28歲,之前還曾擔心自己踏入職場很老。但現在的他又決定繼續「出國深造」,或許也和他家庭背景有關吧?很有可能要接手企業。
最近在誠品書店看到超級厚大大一本的研究所專刊,我整個嚇到!是研究所廣告吧?身邊的朋友也一窩蜂的考研究所,有些人是念自己的興趣,有些是想蓋掉大學的學歷,也有人是為了就業,但不少人只是看著大家考!許多人說「現在研究所沒有都走學術路線阿」那既然想走實務為何不進入職場磨練呢?難道連研究所也和大學一樣成了職訓所?「因為現在你們能掌握到的,就是考研究所」一位研三的朋友解析。那對未來的茫然是延後?還是解決了?
在失控的高等教育中,只是不斷的招收學生、留越久越好、賺得越多,但投資平均個人的教育經費卻是越來越低。研究所聯招都出現了,決勝點只是越來越多越延越後,為的是什麼?品質有更好嗎?
追求這些學歷的目的是什麼?知識嗎?「因為未來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阿!」在這資本主義的社會一切都以錢來衡量,知識也不例外了。大學也不再是知識的殿堂,而應該要是「企業的最愛」,當然企業不用投資又可以享用廉價勞工!那「知識份子」呢?拜託,都只是優秀員工好嗎?哪來的知識份子阿?
如果真要以錢來衡量,那念到研究所的「投資報酬率」是多少?有人會說「投資自己」阿!以前念大學也是投資自己,但現在的都要到研究所才傑出的話,那大學在幹嘛?念到了什麼?有何收穫?為何還很多人說覺得真要有收穫是要到研究所?
當大家說大學生對於世界、對於社會都很冷漠的時候,或許該想想今天的學生成了什麼?關心的只剩下專業知識、技能,自己的成功、打工,那之所以成為如此國家與社會都沒有責任嗎?杜拜邦長說「國家領導人最大責任是指引年輕人」但在台灣談這個真的太遙遠了!
實際一點去追求專業知識,再實際一點挑企業最愛的學校,更實際一點是個熱門的行業,這樣就夠了。至於國家未來的主人也不用再去想什麼理想和願景啦!反正比不過錢的吸引力。
「知識」你只是為了錢再服務,你不哭泣嗎?
知識說:文化還不也一樣!(現在各國競逐的是文化創意產業)
知識的意義早就被淹沒了吧?
星期天上英文看到一篇文章寫說,兒童在畫畫的時候為何頭都畫很大?因為他們會「預留」空間給臉部的五官。所以人從小就會替未來著想,但老師結尾說「年紀越大越短視近利!」
那大家一窩蜂的考研究所是「短視近利」?還是投資自己?還是規劃未來?還是真的對知識的熱愛?
算了我還是繼續上我的行銷學吧!避免認知不和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