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受到政治人物諸多醜聞的影響,「品格」、「道德」和「品德」等名詞突然間被廣泛地談論,知名作家龍應台發表「今天這一課:品格」一文談論總統罷免案對台灣民主的重大意涵;天下雜誌選定「品格決勝負」為專題,引爆了品格教育的話題,教育界和企業界都認為有立即加強學校教育中「品格教育」的必要性;更有許多研究顯示,國人的品德觀念正在向下沈淪中。原本在儒家文化中品德是最強調的部份,為何如今卻淪落到如此的地步呢?網路上最近許多關於品德的故事成為熱門的轉寄內容,有三個故事隱含著非常重要的啟示,值得大家細心閱讀,尤其是身為孩子的家長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更是要思索其中的意涵。
一、歐洲逃票的故事:歐洲某些國家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處是自助的,也就是自行買票且沒有驗票員,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一位中國留學生發現了這個管理上的漏洞,於是他很得意地不再買票坐車,反正等到被抓到再說,在留學的期間,他一共因逃票被抓了三次。他畢業後,試圖在當地尋找工作。他向許多跨國大公司投了自己的履歷表,由於他畢業於歐洲的名校,他認為一定大部份都會錄取,不料一次次地都被拒絕了。接連的失敗使他感到憤怒,他認為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排斥中國人。最後一次,他衝進了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要求經理對於不予錄用他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他們的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經理:先生,我們並不是歧視你,相反,我們很重視你。因為我們公司一直在開發中國市場,我們需要一些優秀的本土人才來協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所以你一來求職的時候,我們對你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準很感興趣,老實說,從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們所要找的人。那為什麼最後卻拒絕你呢?因為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發現你有三次乘公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留學生:我不否認這個。但是為了這點小事,你們就放棄了一個優秀的人才?
經理: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小事。我們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來我們國家後的第一個星期,檢查人員相信了你的解釋,因為你說自己還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統,只是給你補了票。但在這之後,你又兩次逃票。
留學生:那時剛好我口袋中沒有零錢。
經理: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這種解釋,你在懷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獲前,你可能有數百次逃票的經歷。
留學生:那也罪不至死吧?幹嗎那麼認真?以後再改不行嗎?
經理:不!不!先生。此事證明了兩點:
(一)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你擅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的進行是必須依靠信任進行的,因為如果你負責了某個地區的市場開發,公司將賦予你許多職權。為了節約成本,我們沒有辦法設置複雜的監督機構,正如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一樣。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僱用你,可以確切地說,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盟,你可能找不到僱用你的公司。
在上述的故事中,如果這名留學生不要自作聰明和貪小便宜,他早就是各大公司爭相錄用的人才,但卻因自己思慮未周,致徒然喪失大好的機會,實在令人惋惜。國外如此,國內也是如此,許多企業不願意僱用有犯罪前科的人,因此,在學生尚未踏出學校大門之前,就應該教導學生正確的守法觀念,才能確保光明的前途。
二、日本東京購車的故事:有個台灣人到日本東京出差,當地的台灣朋友熱情地招待他,出入都開車接送。他好奇地問:「東京地狹人稠,不是很難停車嗎?」朋友回答:「沒那麼嚴重啦!政府規定要有停車位才准買車,所以車子並不像你想的那麼多。」他說:「哇!那你有停車位嘍?一定貴得嚇死人對不對?」朋友回答:「你怎麼跟日本人一樣笨!先租個停車位,等車子掛牌後,再把停車位退掉,不就解決了?」幾天後,換成日本朋友招待他,待遇卻淪為兩條腿加上地鐵。日本朋友客氣地說:「東京養車容易,養停車位難。所以只好委屈你擠地鐵了。」他馬上向日本朋友傳授「破解之道」。沒想到日本朋友沒有「悟道」的狂喜,只淡然說:「真要鑽漏洞,其實到處都是,比如我媽住在鄉下,我把戶籍遷過去再買車就可以了。但是,我實際上就住東京,沒停車位卻買車,左鄰右舍會怎麼看我?開車上班,我怎麼面對同事、上司?正派的人不會這樣做。」
在強調守法與品德的社會裡,投機取巧的行為是會受到鄙視的,而這種來自於社會大眾的約東力正是國家進步的原勳力,這也是日本產品的品質受到世界肯定的原因;相反的,在普遍接納甚至肯定投機行為的社會中,短視近利且缺乏道德感的行為則會抵消國家的競爭力,人民終將自食惡果。
三、在美國釣魚的故事:有一位美國人利用週末帶著九歲的孩子去釣魚,河邊有塊告示牌寫著:「釣魚時間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止。」一到河邊,父親就提醒孩子要先讀清楚告示牌上的警示文字,所以那位孩子很清楚只能垂釣至下午四點。父子倆從上午十點半開始垂釣,直到下午三點四十七分左右,突然間孩子發現釣竿的末端已彎曲到快要碰觸水面,而且水面下魚餌那端的拉力很強,他大聲喊叫父親過去幫忙,這種情形顯示應該是釣到了一條大魚。父親一邊協助孩子收線,一邊利用機會教導孩子如何跟大魚搏鬥,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拉、放之後,終於將一條長約六十五公分、寬約二十二公分、重約七、八斤的大魚釣了起來。父親雙手緊緊捧著大魚,跟孩子一起欣賞著,孩子顯得非常高興又很得意。不料突然之間,父親看了一眼手錶,收起笑容對孩子正色地說:「親愛的,你看看手錶,現在已經是四點十二分了,按照規定只能釣到四點正,因此我們必須將這條魚放回河裡去。」孩子一聽,趕緊看著自己腕上的手錶,證實確是四點十二分,但卻很不以為然地對父親說:「可是我們釣到的時候,還沒到四點啊!這條魚我們應該可以帶回家。」孩子一面說,同時露出一臉渴望的表情,加上懇求的語氣看著父親,可是父親隨即回答說:「規定只能釣到四點,我們不能違背規定。不論這條魚上鉤的時候是否在四點以前,我們釣上來的時間已經超過四點,就應該要放回去。」孩子聽了之後,再次對父親要求:「爸爸,就這麼一次啦!我也是第一次釣到這麼大的魚,媽媽一定很高興。這裡又沒有人看到,就讓我帶回家去吧!」父親斬釘截鐵回答說:「不可以因為沒有人看到就說要帶回去。不要忘記,上帝在看啊!祂知道我們做了什麼。」說著,隨即與孩子捧起那條魚,將它放回河裡去。孩子眼裡含著淚水望著大魚離去,沒有再說一句話,默默跟著父親收拾起釣具回家了。
十多年後,這個孩子成為一位口碑很好的律師。在他的事務所會客廳裡掛著一幅匾額,寫著:「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惡者。」(聖經馬太福音五:37)每個來找他辦案的人,他都要求當事人必須先讀一次這句話,然後對他們說:「若是被我發現你有隱藏案情,或是不誠實,我會立即拒絕為你辯護。因為我無法替不誠實的人伸冤,那會違背我的信仰良知。」這位律師名叫喬治.漢彌爾頓,在紐約市執業,他最出名的一句話是:「我從不強辯,只照實說出事實真象,因為上帝知道我所說的每句話。」
儘管政治人物經常把「最高道道標準」放在嘴上,但是在整個社會上卻早已失去遵守「最低道道標準」的觀念,亦即守法的觀念。守法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也是西方國家富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人會不會守法,跟他的教育程度無關,而是取決於一個人自己的決定。守法性格的養成,除了個人的自我要求外,在家庭成長過程中,老師和父母親的身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曾經有一位家長分享他們家裡的品德教育個案,有一次他們全家去看電影,電影院規定不能帶外食,只能在現場用比較貴的價格向販賣部購買,他為了省錢於是先在外面買好了零食帶進來藏在背袋裡,他的小孩在進電影院前就先吃了起來,於是他交待小孩等會兒在驗票的時候不可以把嘴巴讓人看到他在吃東西,小孩問:「為什麼不可以讓人家看到?」爸爸說:「因為電影院規定不能帶外食。」小孩問:「那你為什麼要帶?」這句話讓這個父親的感觸很深,以後他們全家再也沒有偷帶外食去看電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親的一舉一動都看在孩子們的眼裡,孩子從父母親的身教學到的要比言教多出很多,父母親言行不一的行為反而會給予小孩不服管教的充份理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