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水上活動, 必須注意自身的安全. 除了天氣的因素外, 水上載具可以說是最具危險性的, 如漁船, 水上摩托車.
大愚以前在馬崗曾經被藍色公路的船舶嚇壞, 差一點就被它撞到 . 那時沒有帶浮球, 船舶也不知道你在海上. 海那麼大, 是看不到有人在海面上玩水. 後來和邱大哥一起潛水, 開始時也還沒有使用浮球. 每次聽到船舶聲音, 就開始注意船隻會從那裡經過. 但是水裡的傳音速度實在太快了, 根本分不清楚方向. 那時邱大哥教大愚如何分辨漁船的聲音. 他說聽到船舶聲音, 如果越來越大聲, 就是往你的方向行駛, 就千萬要憋住氣, 等它過去 . 通常這種情況漁船都開得很快, 一下子就過去了. 如果聽到聲音大聲, 但沒有越來越大聲, 有時會變小聲一點, 那就不用擔心. 如果船開很慢, 被撞到就像被推開, 也沒什麼事 .
後來我潛水, 就有去注意聲音大小, 遇到聲音變小就不去理會. 而聲音越來越大的狀況, 大概有2,3次看到小漁船從頭上經過. 之後邱大哥說要買 OMER 的浮球試看看. 買來之後發現浮力線怎麼那麼細, 大愚才了解原來以前大愚拖不太動的原因之一是用的浮力線太粗了, 水阻太大 . 於是大愚和邱大哥兩個人都開始使用浮球. 因為潛場都在離岸邊稍微遠一點的流區, 常常會有漁船經過, 有浮球會比較安全. 而且魚串可掛在浮球上, 身上不用放一堆魚而影響潛水的上升及下潛.
雖然使用了浮球, 漁船聲音就明顯比較小聲, 也就是漁船比較不會靠得那麼近. 不過也有一些漁船不清楚浮球是什麼東西, 會開過來附近看. 所以大愚也因此養成一種習慣, 只要聽到漁船聲音, 就會在海底往浮球移動, 上升時儘量靠近浮球. 畢竟漁船不會直接去撞浮球, 那可能會讓它的螺旋槳卡住不動.
浮球的使用從一開始時是拖著浮球到處潛水, 機動性很夠. 但只要打個幾條魚就會越游越慢. 後來發現這樣不太理想, 改成固定浮球, 打到魚先放在身上的魚串, 然後再一起放到浮球上. 可是這樣移動比較慢. 後來用了推進器後, 就更省力了. 只是這樣在流區潛水一樣要頂流, 還是累. 就在打馬加的水湳洞那裡, 大愚利用浮球做休息, 等休息夠了再離開浮球去打魚. 果然這樣潛水比較輕鬆, 不用頂流, 在流區憋氣時間還能突破2分半. 大愚就告訴邱大哥這樣潛水比較輕鬆, 可以在流區浮潛打魚. 只是解錨的技術要好, 不然錨解不開, 只好棄錨割斷繩子了 . 邱大哥就割過一次繩子, 而大愚在馬崗, 水湳洞的流區裡, 還都沒有解不開錨的情形發生.
邱大哥自從知道利用浮球休息時, 就突發奇想的告訴大愚, 在浮球後面放一條長的浮力線, 這樣就不用一直游到浮球邊邊, 直接拉繩子就可以休息. 如果沒有魚, 就順流後退個5至10公尺, 繼續潛. 直到繩子尾巴為止. 然後再移動浮球的位置. 大愚想想, 不錯的點子. 以前大愚只放了一條約1公尺的繩子在浮球後面, 現在可以放長一些. 剛好大愚有18米的浮力線及收線器, 就直接拿來用了. 而邱大哥告訴大愚他使用50公尺, 搜索的範圍更大. 那時我的反應是50公尺, 太長了. 我和邱大哥說50米太長了, 漁船看到浮球是不會靠近, 但看不到這條繩子. 那麼長會被漁船撞到, 比較危險. 邱大哥一聽, 覺得有道理, 要改良. 可是邱大哥不是弄短浮力線, 而是在浮球上加了一長一短的紅色細浮力線, 然後把50米的浮力線夾在這兩條細繩子上. 邱大哥說萬一被漁船撞到, 這兩條會斷裂, 就沒問題了. 不過我還是覺得太長了, 不安全. 雖然我有18米, 但通常我都只放10米左右 .
邱大哥第一次使用這條50米繩子就是去打馬加, 今年的3月18日. 剛下水時是逆流, 漲潮. 大愚直接延岸邊用推進器推到很前面去打岸邊的魚. 而邱大哥就在彎角那裡找馬加. 我在前頭打了8尾魚時, 流水已轉向為退潮了. 這時的邱大哥順流移動剛好和大愚的浮球打結, 我一看他的繩子對折都比大愚的長好多, 嚇到了. 怕糾纏在一起就很麻煩, 趕快將自己的那條18米浮力線收起來. 然後幫大哥下錨之後, 大哥要我回去自己的浮球那裡.
後來邱大哥就出事了. 下錨的浮力線是扯斷的, 那條50米浮力線是割掉的. 隔了十多天, 找到邱大哥時, 據狂刀老弟轉述, 認大哥的親友說身體有瘀青, 是被船撞到的. 後來告別式時, 大哥的同學, 也有在浮潛. 他也是放50米長. 我不禁懷疑大哥是不是和同學研究過才會使用50米長, 不聽大愚的意見, 使用短一點的浮力線 .
現在想想, 還是保守一點, 放個10米應該是安全的. 本來和邱大哥約好要去潛30米深, 看來只有大愚有機會了. 但是沒有邱大哥, 去哪裡找潛伴潛30米? 大哥, 每年的3月18日, 我會去探望你!
~~~傷心!~~~.....2006/06/20 13:0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