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03 22:26:53| 人氣90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券的發放和降低失業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教育券的發放需要專案人員籌畫經費的分配並且詳細規定哪些人是真正需要的人。(中低收入和高中生其實比大學生更需要因為這些人沒有錢補習考執照又沒有專業技能)
2.教育券發放採取面額制度或者時效制度?(最好比照消費券限於一年內選擇戶籍所在地或者固定一個點去學習進修)
3.教育券如何回收要有一個機制,嚴禁販賣才能真正用在想進修的人身上。
4.教育券應該分種類發放,針對不同階層和年齡層的人士需求。(高中畢業生可以選擇科大進修班或普通大學,一般大學可以選擇技藝學習並且於結業發放證書,或者輔助其考取專業證照,如:食品營養,美容美髮,語文,電腦應用等依照其選擇的科別給予修業證明或結業證書)
5.教育券發放方式可以比照消費卷在戶籍所在地領取。
6.中低收入憑證明可以額外增加合理的教育券面額。(因為此為短期的政府所開辦的補習教育無法申請就學貸款)

 

這個政策只能讓無業的人口數字暫時降低,但若不能在一年內習得技能,訓練出業者需要的人才,計畫將功虧一簣。

在野黨擬於5月號召失業人口,這些人是為了有一口飯吃,比起紅衫軍更是來勢洶洶,想想歐洲的法國和希臘發生甚麼事情吧。
學生最不會控制滿腔熱血,加上氣氛的醞釀,絕不會有好事情發生。
請馬總統放下身段去跟蔡英文協商,因為只要台灣有學黨之亂,中國會有出兵的藉口。

失業率的問題主因有兩個:
1.我國的教育培育出的人才不符合業界的要求。
2.我國的產業出走的太快了,加上市場小競爭力不夠,無法帶動整個經濟。


解決方案:
除了靠技職教育,還要靠產學合作的經營理念。
可以從幾個科大開始做種子計畫,讓學生有機會到工廠或者企業實習。學會怎麼工作培養好的態度比花錢和時間混社團更重要。

至於如何落實有賴大家一起努力。

PS:職訓局事情夠多了,教育券發放可以讓鄉鎮公所的人去辦理。


 

台長: 菲歐娜
人氣(90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非常政治平常時事 |
此分類下一篇:517硬起來的代價
此分類上一篇:MOU真的可以簽下?

關心的人
  看新聞不是有很多在學的孩子因為家裡缺錢,辦理休學準備出來打工嗎?
  為何不把教育津貼平均分配給學齡的孩子們或是補助就學貸款呢?
  因為學齡的孩子,他們的基礎還未打好,又投入就業市場,就業市場不是更亂了嗎?
  而大專以上畢業的人大多是成年者,基礎大致穩固了,家庭的經濟壓力才是他們真正要負擔的部份,不會有心回去讀書了。更何況讀到博士碩士都找不到工作了,再讀有什麼用呢?
  誠如所言,教育界培育出的人才不符合業界所求。那麼,再回鍋一遍出來就會符合嗎?
  
2009-02-06 06:06:56
版主回應
您的建議很好,但問題就出在政府已經放了話!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我一開始的想法和您相同,只要補助需要的人就可以了。但政府似乎擔心會有所謂排富條款的想法,所以比照消費券的作法。

馬政府的團對經常在所有政策尚未底定就先對媒體放話,底下的行政官也很辛苦忙著想出可行的辦法。

您說的家庭經濟壓力,應該從職訓局開始!因為大專畢業未必擁有職場就業競爭力。
讀完碩士博士未必有工作是因為甚麼?因為產業外移,還有部分立委竟然要以轉調的方式佔掉文教業的職缺。

教育界的中立何在?

教育界培育出的人才不符合業界所需,而今急就章確實也不能彌補。

但,死馬當活馬醫總比不醫的好。

再回鍋一遍肯定還是不符合需求,所以我在文章中說的很明白,產。學。合。作。

您所謂學齡的孩子是指18歲以上?
以我的觀點20歲大學畢業前就應該去卡位了!
所以讓技職院校和產業合作,培養學習精神和工作態度。

鳴。謝賜教
2009-02-06 18:10:43
溫吞吞
我是本來覺得教育卷的本意到底是什麼?是要救打算就學但現在突然經濟有問題無法繼續升學的那一批,還是想要針對失業率做調整?如果想要針對失業來做補救,比較好的方式還是要讓消費持續產生,有需求,才會帶動供給吧。
就是說同樣要舉債來講,做擴大內需的實體操作來帶動經濟產業的連動應該會比教育還要正確。教育當然是軟實力,但也需要在對知識產生需求時,這些知識才有辦法轉變為經濟力,不是嗎?
其實我是比較傾向扶植太陽能產業,解決未來能源問題,或是環保產業,因為這些產業的初期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扶持,需要的人才也是各種技術人才都需要的產業。
2009-02-07 01:22:22
版主回應
當然是為了美化失業率還有救無法升學又沒有一技之長的那一批。
您所言甚是,教育是軟實力,(實業是硬實力)。

太陽能產業要成功要靠:矽
光電效應的關鍵在於此,然而國內目前沒有最先進的設備和知識團隊。
高科技的人才在德國和美國。
最先取得此關鍵技術的將會是美國。
也就是說,我們必需想辦法讓我們優秀的人員去參與合作計畫,降低研發投資成本,但是將關鍵技術移植到本土。
本土要研發也並非不可,但需要龐大資金延攬人才誠屬不易。
2009-02-08 19:09: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