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9-22 09:00:59| 人氣1,36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醫師拔管…安寧病患尊嚴的走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生命最後五年,大部份的人都會在養老院或醫院度過,生老病死的歷程,從古至今始終都一樣,縱然彼此會有些差異,基本的動向從來沒有變過,沒有人能夠豁免不走這條路,沒有任何自由可以選擇不要這樣,大限到來都要走出這個世界。作惡多端想要裝迷糊,認為事不關己的人,只能欺騙自己於一時,卻騙不了面臨死時的良知

 

紀錄片:死亡的處方箋Choosing to Die (連結影片)

英國小說家(也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Terry Pratchett罹患了阿茲海默症,開始思考如何死去。「我要在生命還有價值的時候享受它,然後,我想要死。」他去拜訪一些人,這些人的共同點,是疾病的過程很痛苦,而且,無藥可救。

 

第一個是漸凍人Peter Smedley,家庭富裕,有個愛他的太太。Peter想要安樂死,因為他擔心到了某一天,他會病到無法做決定。第二個是Veerla,比利時作家Hugo的遺孀。跟Pratchett一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Hugo Claus 選擇了安樂死。太太當時帶了香檳跟菸,陪他一起去醫院,躺在他身邊,一起哼歌。很痛苦,也為即將脫離痛苦的丈夫感到快樂Mick Gordelier,退休的倫敦司機,也是漸凍人,住在安養院。相信在個人與家人的認同下,應該安樂死。只是,「何時是盡頭呢?」何時才知道,決定死亡的時刻已經到來?如果不決定,會不會有一天就沒有能力決定了?Mick的妹妹也在場,顯然對安樂死非常抗拒。他是無法接受的家人。

 

Andrew Colgan,多重硬化症患者,多數的早晨是摔下床的,「像是走往越來越窄的窄巷,盡頭沒有出路。」自殺未遂,兩次。「我想要一個舒服、相對無痛的死亡。」受訪後的禮拜天,他要搭機前往瑞士的「尊嚴」(Diginitas),一個協助自殺的機構。這時,Pratchett得知,Peter夫婦也即將搭機前往尊嚴。

 

Ludwig Minelli 1998年創立「尊嚴」,協助自殺的機構,採會員制。尊嚴會雇用醫師評估。醫師確認病人意識清楚,確實瞭解死亡程序。服兩劑藥之後,10-15分鐘內會死亡。醫師用開水為Peter 示範正確的飲藥法,因為喝得太慢,可能只會睡著。最後,留下一天的時間讓病人思考,過程中,病人隨時有喊停的權力。在尊嚴的協助下死亡的人當中,有兩成一並非重病,而是對生命感到疲憊,換句話說,活得不耐煩了。「自決權包括決定自己生命的終結。」Minelli如是說。Pratchett的助理Rob也隨行,好幾次對著鏡頭說,他無法理解,這些人應該為還活著的人想一想。(就像我們常勸人不要自殺一樣。)Andrew此時也來到了尊嚴。他仍然對世界有愛。他喜歡瑞士的美景,說起話來就像一般遊客。父母也陪著他來了。母親非常難過,但又覺得應該在場支持他,矛盾不已。「如果這個病讓他這麼痛苦,也許接受他的決定才是愛他。但是我們會很難過,會非常想念他。」

 

最後,他回到Peter家,「我很難決定正確的決定時機。」醫師說。「你跟妻子談過嗎?你仔細想過嗎?……死去的人,其實比活著的人輕鬆。」結褵四十年的妻子仍想勸退。但Peter不為所動。影片的最後,Pratchett目睹同患阿茲海默的Peter死去。妻子Christine陪伴著他,含著淚,和尊嚴的員工持續地反覆地確認,「你真的想死嗎?」服藥之後,Peter神態輕鬆地跟在場所有的人道謝,道別。藥效發作了,他有一瞬間的痛苦,尊嚴的員工抱住他,接著他陷入沈睡,他將在沈睡中死亡,沒有太大的痛苦。尊嚴的員工轉而安慰Christine

 

罹患阿茲海默的困境在於,到了後期,有時清醒,有時不。所以必須在「必須決定」之前就決定。但「必須決定的時刻」跟「死亡何時到來」一樣地不可知。「如果你拖太久,你可能會錯過你無法清醒決定的那個時間點。」稍早,醫師和Pratchett有一番問答。「我拿毒藥給病人,他必須決定是否喝下。如果病人不清醒,那他可能無法這麼做,就需要注射。」「而你不願意。」「我不願意。病人神智清醒地喝下毒藥,跟我為昏迷的病人注射,對我來說是不一樣的。」這讓Pratchett更加迷惘。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跟Peter做出一樣的決定。

 

非常嚴肅的議題。古代有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因為死亡率那麼高,光是能夠活著就是上天的恩惠,長壽更是人人羨慕、亟欲追求的目標。現代,醫療進步讓人類生命延長,許多過去的不治之症,現在都變得可控制。但病痛畢竟是個人感受,並非每個病人都能接受「可控制狀況內」的自己。我自己最近頻頻進出醫院,有時跟醫生溝通病況,總覺得十分挫敗。醫生覺得,治療到了一個程度就結束了,至於無法完全復原、疼痛不適等等,因為沒有影響我的生活「功能」,所以沒有治療的必要,還有醫生直言治療了也沒用。被認為「沒有治療必要」的我都輾轉難眠了,真的受到不治之症困擾的病人,他們的痛苦我無法想像。能狠下心來自殺的人,一定是有旁觀者無法理解的痛苦吧。就像影片中的小說家助理Rob,對於AndrewPeter的決定不能認同、非常不安,甚至氣憤。「為什麼不想想那些還活著的人呢?」我想,到了生活品質差到人會把死亡當成最佳選項時,願意為另一個人活下來,真的比去死更需要勇氣。他們想做的,是縮短等死的時間跟痛苦,以及那段時間裡,可能為他人帶來的不便與痛苦。想到久病厭世自殺、長期照顧的家屬殺了病患再自殺的悲劇報導,不禁覺得這樣的決定似乎也不能說錯。

 

目前世界上安樂死合法的國家,有荷、比、盧、瑞士,以及美國的奧勒岡州、華盛頓州、蒙大拿州。在台灣,協助自殺是加工自殺罪,違法。安樂死合法的國家如此之少,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的道德爭議以及犯罪疑慮。生命絕對應該尊重,但有人覺得活著才是尊重,有人覺得有尊嚴地死去也是尊重。這大概是安樂死爭議不休的根源吧!

 

有愛才能微笑說再見!兩部電影看安樂死

撰文者 朱全斌

在華人的文化中,一向避談「死亡」,尤其對長者更是忌諱。但近年來媒體上卻有不少跟安寧照顧相關的討論,足見國人開始重視如何走得不痛苦、走的有尊嚴這個議題,而公開表示希望得「善終」的人也越來越多。西方先進國家在這方面就比較開放,有十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將安樂死合法化,而荷蘭和比利時更允許並以法律保護醫生協助無法治癒的病人安樂死(euthanasia)。瑞士的「尊嚴」機構則替因疾病無法醫治而求死的病人提供自殺的協助。在簽署過協議書並經過有關單位的審核後,醫生可以提供毒藥給想結束生命的人,但是病人必須自行吞服,並稱之為「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

最近看了兩部關於安樂死的電影,都是以瑞士的做法為核心,一部是由BBC拍攝並贏得國際艾美奬的紀錄片《死亡處方箋》(Terry Pratchett : Choosing to Die)(2011, 另一部是由法國導演史帝芬布賽拍攝的劇情片《春日光景》(Quelques Heures de Printemps)(2012。不過在分別看過這兩部片後,我對「協助自殺」的看法卻呈現兩極。

 

《死亡處方箋》的主人翁泰瑞.普拉契特(Terry Pratchett)是英國著名的奇幻作家,他在2007年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便考慮以安樂死的方式提早結束生命。紀錄片等於是他的田野調查,其中訪問了三位漸凍人,包括71歲的百萬富翁、42歲的帥氣中年人和退休的計程車司機,以及一位因阿茲海默症而接受協助自殺的遺孀。受訪者想要提早結束生命的理由,都是要走得有尊嚴,不想陷入需要完全依賴以及拖累他人的處境。攝影機甚至陪著富翁走了最後一程,讓觀眾親眼見證了他的自我了結。

雖然這段畫面引起極大的爭議,但是可以在親人陪伴下心無罣礙、很平靜的走向生命終途,看起來的確是優於讓病情持續惡化,讓自己跟周遭人都更受苦的一種選擇,問題是人是否擁有這種選擇的權利呢?

 

《春日光景》中的個案則是一位居住在法國布根第鄉下的母親,她在癌末階段選擇留下跟她不和的兒子,提早結束生命。導演關心的重點並非在安樂死是否道德,而在探討真正支持人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影片以非常寫實而壓抑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居住在封閉的狀態是多令人窒息,這位生活嚴謹一絲不苟的母親,每天過著極規律而一成不變的生活,除了一位老鄰居,幾乎不跟任何人來往,生活中唯一的消遣就是玩拼圖。她跟死去的丈夫不合,跟由獄中出來的兒子也無法相處,就這樣沒什麼感覺地走到人生盡頭。她雖然關心兒子,卻除了嘮叨不知如何表達,相依為命的母子關係卻有如寇讎。令她走不下去的應該不是疾病,而是封閉的心靈。

 

近年來安寧照顧的觀念與做法已經可以減輕許多癌末病人肉體的痛苦,但是心靈的空虛與寂寞卻需要愛來填補。不會表達愛是更大的疾病,但是它應該不是絕症,只要心念一轉不再矜持,立即可以改善。因此可想見當觀眾一直等到片尾,在母親吞下毒藥後,才看到母子互相示愛,有多麼扼腕,如果這一刻能夠早點發生,相信母親的選擇會不一樣。


醫師拔管…安寧病患尊嚴的走了

作者: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201491

國內第一支真實安寧緩和醫療拔管影片,最近由成大醫院安寧療護團隊推出。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成大教授趙可式表示,相關法令雖已在去年修法,但至今敢拔管的醫師仍不多,期待這支影片能提供協助,讓更多末期患者能尊嚴離世。

一手促成國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的趙可式指出,條例從民國八十九年立法以來歷經三次修法,直到去年第三次修法前,因條件過於嚴苛,能依法進行拔管、讓末期患者尊嚴離世的個案極少。

多數醫療人員不敢拔管

即使去年修法後條件放寬,只需一名家屬同意即可,但第一線醫療人員面臨生死時,仍然相當猶豫,不敢拔管,成大醫院才會製作此教育影片。影片中主角一家人是在成大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的許弘子,七十四歲丈夫去年出門時突發心肌梗塞送醫,許弘子接到消息時,昏迷的先生已急救插管。許弘子之前常與先生討論,兩人都希望在生命終點時,能放棄不必要的急救,平靜離世,並都簽下意願書。

啟用「限時醫療嘗試」

她了解插管不是先生的意願,但要拔管,心情上面臨很大考驗,先生未判定腦死,器官也還堪用,不完全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可拔管的「末期病人」定義。經與兒子商議,醫院啟用國際上安寧醫療中的「限時醫療嘗試」,即等待五天,若狀況好轉繼續治療,轉壞則拔管。五天後許的丈夫器官衰竭,在兩名醫師判定下,准予拔管,全部過程都以影片記錄下來,剪輯七分鐘長度。目前已在成大醫院推廣教育中播放給全台醫護人員觀看,未來也將放在網路上給一般民眾參考。

病患妻:完成先生願望

許弘子表示,全部的過程是一家人心中最大的痛,但為了完成先生的生前願望,並讓更多人能選擇在生命末期安詳離世,願意公開,但每次看到影片仍忍不住掉淚。趙可式表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規定「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即可拔管。但目前臨床上醫師多數仍僅針對癌末、漸凍人,或腦死及心、肝、腎、肺主要器官嚴重衰竭的病人,願意協助拔管;主要擔心倫理與法律的考量。

國外推動安寧醫療多時,已有符合醫療倫理的完整程序,其中「限時醫療嘗試」即為重要一部分,但目前國內只有安寧病房的醫師能依照這個程序,為末期患者拔管;她期待未來各醫療分科醫師都能進行,讓台灣的安寧醫療更上一層樓。

 

台長: 大頭
人氣(1,36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評論及想法 |
此分類下一篇:老人在退休生活當中如何處事待人
此分類上一篇:人在50歲後應該丟棄的一些思維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8:13: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