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互了解的文化」看「文化公民權」
十年前的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推動「社區整體營造」,十年後的他重回文建會擔任主委,又提出了「文化公民權」。
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哲學系博士生陳真2004.11.3在蘋果日報南部版的網路論壇即對此提出:「文化公民權不是統一思想」的看法。文中並提及「劍橋國王學院已故院長Bernard Williams,是位哲學家,他指出,科學和人文之差異就在於凝聚與擴散。前者向內凝聚,尋求一個具有最高地位的中心點,而後者卻往外輻射擴散成無數個點,每個點都是平等。」
於此我深感認同。此外,文化是必需相互了解才能如此平等共存的。
由於暑假到澳洲研習了一個半月,其中某一個禮拜下午的課,班上分配到幾位volunteer來談論關於種族的問題。其中又以refugee(難民)與Aborigine(原住民)的問題為基本出發,我和兩個韓國學生被分配到一個正在研究文化問題碩土班學生。住在離Adelaide市中心不遠的她,正是澳國視作最「優良」的白人人種。
如果對澳洲歷史稍微了解的人,一定了解之前有個「白澳政策」。此種現像的遺毒,甚至連後來非白皮膚的留學生,就連上台報告的機會都沒有。對他們而言,非白皮膚的人種,說難聽一點,根本稱不上是個「人」。
而後,現在除了中央大陸,靠近沙漠的地方看得到Aborigines的蹤跡之外,真的就已經到了只能到類似"Tandanya"這種原住民博物館等,才能看到原住民的地步;沿岸的Aborigines不是被屠殺就是被趕至內陸沙漠的縫隙中,反主為客的默默生存著。
「相互了解,進而相互尊重的文化」就是我與她的共同一致的看法。文化與文化間太多的不了解與恐懼,正削弱了我們對於其他文化的認同與尊重。
政治方面,他們似乎也都有初步自我判斷審核的能力。我發現澳洲很多人十分不認同美國,更不支持布希。不會像台灣有時會隨著強國的眼光擺動,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那裡,「麥胖報告」和「華視九一一」等紀錄片在一般電影院放映的票房還算不錯(我在澳洲時正逢華片上映)。他們也開拍白人文化併吞原住民文化慘烈過程的影片,其中反映出白人如何自原住民母親奪走混血兒加以白化,不但不顧及母親與小孩的依附性,還將其視作恩賜;甚至連我在Home媽最熱愛的本土影集Jessica(潔西卡)中看到,其女主角也都透露著一種對於原住民的關懷情操。在我認為,如此有承認錯誤,正視並加以改過的精神是很值得稱許的。澳洲的這些改變都令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慢慢了解文化是該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謀殺與對立,因此布希掀起戰爭的舉動才令他們感到很不以為然。
而這位研究生,她的思想跟我居然放在同一個水平上,一個下午的討論下來,我和她時時有著共鳴,至於另外兩位韓國人,時而點頭,時而皺眉,似乎在思考著每一句話的關聯與邏輯。而這種結果更足以證明:了解與尊重足以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鴻溝。縱使我的英語並不十分流利,澳式英語的口音與我學過的英式英語同樣有著落差等等。
此次的澳洲行,真的讓我對澳洲徹底改觀了,因為我看到她們國家思潮的覺醒與進步,甚至在國際間的改觀。
就在另一個星期的下午,我與收容所的某位蘇丹女土和許多因戰爭等因素流亡在而外受澳洲當再保護的refugees長談,發現澳洲已然成為他們所稱許的自由國土。這同樣讓我對於台灣文化的未來,燃起希望的火炬。
白澳的澳洲都可以了,為什麼我們不行呢?
雖然我不知是否是因為我所接觸的澳洲人,正好都是比較「宏觀」的,但就連我HOME爸的論點也都另我感動。
就在他載我去拜訪他來自英國密友的途中,我與HOME爸同樣談論關於文化的問題,HOME爸下了一個結論:「如果世界的人們都能多相互了解一些,世界就不會有戰爭了,且還能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像妳一樣,那該多好。」
是呀,究竟有什麼事情非得戰爭才能解決呢?要我選擇,我寧願選擇朋友,而不願選擇爭戰。戰爭只是在上位者用來拱固地位與減少朋友的方法罷了…
國土的大小或勢力,對於一個終其一生皆生長於世界某個小角的人們從未奢求過的。我更相信,多一個朋友,至少比國土大了一些來得有意義。我想這或許正是「英雄」此部片為人詬病的願因吧…。天下一統勢必犧牲眾生的政治色彩,究竟對人民的意義在哪裡呢?
回歸文化公民權的探討,令我想起那位研究生的提問:如果一個西班牙人來到你們的國家,你覺得你們必需開設一個課程教他說西班牙話嗎?我的答案跟她是一樣的:需要。理由是因為如果不教他西班牙話,或許總有一天,西班牙話就會從他的生活中消失,這對他們的文化正代表著不尊重。由此可見陳真對文化公民權令一論點:「每個人有權保有其文化屬性,拒絕同化。」我想,如此的舉例雖然難以達成,但也正代表著文化公民權最原始與確切的規準。
試想,若我們了解西方國家不脫鞋入室的習慣,就不會為此感到驚訝;若西方國家了解我們的含蓄與謙虛,就不會感到難以親近。如果我們能夠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文化共存無需爭戰的理想其實並非完全無法達成。
11.7.2004
[Photoshop Graphic, 11.6.200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