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靜緩,教堂場景的換場,佈局中出現的那個熟悉的身影,大概年輕50歲的素珠阿姨,但大家都沒有認出那個男配角嘛!?我一眼就認出他---金塗(1932年-2001年5月30日),真的不虧我小時候是電視兒童,他常常在電視劇中扮演著小腳色。但這些人現在都在哪了呢!?或許那些已經被遺忘的都已經天堂幸福著了。
蘇老師說著,老導演們說:『如果沒有電影修復,自己在兒孫面前就只是個平凡的老人而已......』然後帶出了那個「毋甘願」的意念,深入淺出的說明著1968-1970左右突然消失的台語片,當然原因怎麼可能這麼突然,畢竟也曾經風華盛年,而交織的因素也娓娓道來,似乎爬梳了許多也順便讓我們了解那個時代背景中的省籍情結,不過其實說來說去都有種被壓抑的怨懟嘛!?我也不清楚,畢竟我其實從老師的口音中聽見的也覺得老師的台語似乎應該是後天學習的!?這個我沒有問,不然就是地方口音的不同,或許,畢竟我後來去查了老師曾經是小童星,難怪我覺得很面善,畢竟戲說台灣可也是某個階段電視兒童必看,畢竟我都說他是台版的玫瑰瞳鈴眼(好像是後來才變成那樣的)。
在條理清晰的架構中也看見了台語片的發展脈絡,眼見當時電影產業人們的努力,更在圖片,畫報,影片片段,多樣化且精彩的交織中看見了屬於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似乎沒有離我太遠(畢竟我是跟著大人跟電視一起長大的) 而我身上大概就有台語片後來轉入電視圈的後續的基因養在身上,而且才知道原來無法有長片的因素,原來以前的三台也有那麼多奇妙的限制,漸漸的因為這些語言才「被消失」。其實語言就是文化,而要洗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洗語言,或許殖民的人們都知道這件事,所以台灣交織的血淚史中,有日文,有中文,慢慢地還有一點英文(這個我們自己洗自己,沒人來洗我們)....我大概又看錯重點,畢竟我常常就是「政治不正確」只是幸虧我沒有「反社會人格」罷了。
而聽見的台語片的乖張也實在很有趣,偽女女戀在女扮男裝的台語片中出現,以口就藥的禁忌片段,那個還有苦情悲劇的疊加,說著那時候拍片不能拍黑色片推崇流氓文化,不能拍黃色片色情限制,不能拍紅色片共產宣揚,所以就只能拍那種哭哭啼啼的透明片,這段述說也夾帶了彩色更迭的意念,或許也讓那個所謂的粗枝濫造的理由有了一點背後的不得不的藉口。不過因為沒聽到前面,我一直聽見"健康寫實片"都是說國語影片的部分就一直存著疑惑點。
時代的眼淚嘛!?我不確定,但一直狐疑著以為拍電影的都是藝術家,這些藝術家也要管政治嘛!?或許因為這樣詭異的局面,所以台灣的影片出不了世界,島上的所有事情及發揮你都要「政治正確」,所以你不能發展就是因為你政治不正確,但或許我們把藝術想得太簡單,會不會那個背後本來就有所謂的「政治正確」,而那個政治其實不只是真的「政治」,而是眾人的口味。而這個大眾文化的精髓似乎只能跟麼大眾的口味走,而如果你嫌棄那個文化,你或許得反思一下自己,因為你就身在那個文化裡面。你沒有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你不會是那顆壞了一鍋粥的老鼠屎,也不會是那個畫龍點睛的桂花蜜。
羨慕著有人可以待一個地方後在那個地方理出精髓與重點長出屬於自己的骨肉,而那就是一種最棒的工作環境,無誤。聽著提問的分享也讓我了解到"史"的觀看角度也會影響敘事, 一種事實各自解讀。但真的事實是甚麼!?我又狐疑了起來,聽著某些能讓你的腦子動起來的大概就都是知識能給你最好的養分與衝擊。人要好好的活出自己的況味,最怕的就是毋甘願,我說如果你毋甘願,就走向那條你會甘願的路上去,讓我們在離開的那一刻都可以笑著說:季夕郎,挖甘願阿!! (這輩子我甘願了)
感謝這天的滿滿知識量,還有波波後續補充給我的那個沒看到的影片片段,大家有興趣可以點擊,因為實在很好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