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20 19:53:30| 人氣5,388|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羅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羅漢二字原是佛家語,是梵語阿羅漢(Arhan)的省稱,
字義有三,即殺賊、不生、應供,
殺賊是指殺死內心的煩惱賊,
不生是指不受生死果報,
應供義即應受人天供養。
羅漢也是大小乘佛教的果位名,在小乘聲聞四果是指,
初果斯陀洹,二果須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阿羅漢既是聲聞四果的極果,是佛弟子中修為最高的階段。
那是具備四智、八解脫,又有三明六通的法力。
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等。
因羅漢具有人所不能的神通。抽象的宗教涵義,反映在具體的形象,
羅漢像便成了佛弟子、高僧、祖師等共同的造形,即光頭無髮無冠,
身著僧服無裝飾。但具有神通,能變化,能祈雨,壽命很長等的特性。

在明清時代的大叢林佛寺,其大雄寶殿往往供奉十八羅漢像,
而且每位均有梵文名字,那是源於唐玄奘大師所譯的《法住記》一書所載,
內容大意是,釋迦牟尼佛將要涅槃時,將佛法囑付給十六位大阿羅漢,
要他們永住在世,不要離開人間,既保護虔誠的信仰人,
也將大法永遠流傳下去。釋迦所囑付的弟子,原只十六人,
但後世訛傳成為十八人。

十八羅漢的信仰在中土流傳了千年,隨著佛教的渡海來台,
十八位印度人,便一個個取了漢人名字,化身為中國史上的高僧、祖師,
融和了道教和民俗信仰,三四百年來,
始終安靜的守護在台灣寺廟的觀音殿裡,接受信徒的梵香禱祝,
信徒們也早忘記他們原是印度人。


台灣十八羅漢像的名稱
台灣的十八羅漢像,除了台南開元寺所供為梵文名字之外,
其他均屬漢人稱呼,就南北各地寺廟歸納之,雖然版本不一,
命名多所差異,但有一半以上是相同的,
其名曰:「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等。」

其他的羅漢命名則南北差異甚大,以大觀音亭為例,其羅漢的命名分別是:「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進香、進果、風鈸、道悟、優婆、利多、力風、優婆、夜多、曇晟。」
這些名稱,在開基天后宮、火山碧雲寺、白河大仙寺等的供像中,
約有十六尊是命名相同的,可視為最早期的命名。
其次,再如建於乾隆五十一年的鹿港龍山寺,
其十八羅漢名稱分別是右列自外起:
「降龍、進花、長眉、開心、志光、善觀、目蓮、進香、布袋。」
左列自外起:伏虎、進果、飛缽、知覺、梁武、獅子、達摩、進燈、九老。
明顯的,一半以上是全然相異的,此可看成是乾嘉以下的流行,
是台灣後期的十八羅漢名稱~~
至於這些命名有何意義呢?歸納之,命名的取向有幾個特徵:

1.十八羅漢命名固然分歧,但前列的半數左右,如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等其字是固定不變的。

2.在寺廟創作年代較早,地理位置較偏南方者,其命名有其相似處,
顯示各寺廟之間,是相互因襲模仿的。
其名稱上,創作時代較晚,或寺廟位於較北部者,便不受其約束,
而另創一系統,即後期的命名方式。

3.若依羅漢命名的字面上,望文生義,此十八羅漢,可分成幾大類:
1.出自歷史上或佛經中記載的人物,如梁武帝、達摩祖師、
布袋和尚、志公禪師、目犍蓮尊者、彌勒菩薩等。
2.以表現神通或特殊外形為取向者:如降龍(濟公)、伏虎、長眉、開心等。
3.以手中持物為命名者:進花、進香、進燈、進果、進書等。
4.表現法會熱鬧氣氛者:戲獅、飛鈸、飛缽、戲鹿等。
5.其他典據不明或涵義混淆者:九老、知覺、善觀(鹿港龍山寺)、力風、慧善(淡水龍山寺)、難堪、夜多、利多、挖耳(三義山頂佛)、
優婆(白河大仙寺)少林、惠馱、多藏、道桂、摩羅、
明成(大岡山超峰寺)、等。

其中第一類出自歷史或佛經故事者,舉五例如下:

1.梁武帝名蕭衍,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梁天監元年(502)即帝位,大清三年(549)崩,他是南梁的開國君主,
先以儒家治國,文風鼎盛,號稱江表盛世,晚年崇佛。
廣設寺院,並曾三度捨身同泰寺。
2.達摩尊者,是南印度禪師,南北朝時由海道來中國傳法,
七世紀以前的著錄,達摩是一位以《楞伽經》教人的禪師,
沒有特別的神跡,但八紀以後,便出現了如一葦渡江、梁武問答、
慧可斷臂、隻履西歸等神異傳說,且愈演愈烈。
到了宋代,各式的神異傳說逐漸被總合成《燈錄》、《語錄》等影響深遠。
3.布袋和尚,唐末五代時代人,明州奉化縣人,自稱契此,體態肥胖,
揹著一布囊,到處行乞,能示人吉兇,出語皆是玄機。將示寂時,
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偈說完便安然而化。於是大家悟出他就是彌勒菩薩化身的,
於是競相圖其像。
4.志公尊者,應為保誌禪師,南朝金陵人,姓朱,少出家修習禪定,
劉宋太始初,忽然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常數寸,跣足執錫。
與人言語賦詩,猶如讖記,後皆應驗。在齊梁之際,神異顯化事跡不斷,卒年約九十七。
5.目蓮尊者,出自佛經記載的人物,是釋迦佛的弟子目犍蓮,
全稱摩訶目犍蓮。是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與舍利弗共為六師外道,
精通教學,後舍利弗得聞佛法,告知目蓮,二人遂共為佛弟子,
二弟子二百人,共入佛門。唐代以後盛行的《地藏本願功德經》中,
記載目蓮入地獄救母親的孝行,影響深遠。

以上五位尊者,除了目連確係釋迦世尊的弟子,隨侍佛修行,
成就羅漢果,符合羅漢的身分之外,其他的梁武帝、達摩祖師、布袋和尚、
志公禪師等四人,都不是佛陀時代的人,
遍尋佛經或著錄也都找不出他們成為羅漢,尤其是十八羅漢成員的線索。
若勉強尋出四人共同的關係,或者可說他們都曾住過江南,
他們的事蹟應曾流傳於金陵杭州一帶,他們也都被認定為得道高僧,
具有常人所不能的神通本領。

就第二類以特殊外形而命名者,如長眉及開心而言,
長眉尊者原是賓頭盧(即賓頭釐跋羅墮闍)尊者的特徵,
五代以後逐漸成為十六或十八羅漢的成員中,必備的特徵之一。


至於開心羅漢,其典故出處不明,表現在圖像上以羅漢胸腔裂開,
現出佛陀頭面為主要特徵,民間相傳那是表現「人面佛心」之意,
在圖像史上,最早出現於五代,
如五代吳越國的杭州煙霞洞內有石刻十六羅漢像,中有一位開心羅漢,
又如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上,其壁畫中有五百羅漢圖,其中有一位開心羅漢,又如建於明末,由隱元禪師自福建赴日本京都所建的萬福寺,
內中的十八羅漢像由明代福建匠師范道生所造,內中有一尊開心羅漢。
開心羅漢在元代以前除煙霞洞之外其他處少見,但明清的寺廟之中,
卻成為必要的成員之一。

再就以表現神通為取向的降龍伏虎羅漢而言,此二尊者在明清時代的佛寺中,是十八羅漢的必要角色,且位置是一左一右,形成對稱的布局。
在歷史上降龍羅漢的事蹟,遠超過伏虎的事蹟,早期二者並無任何關係,
宋元以後逐步相配成對,或是與道教思想有關。

就第三類以手中持物為命名者而言,手中捧花、捧果、持燈、
持香等應是表現法會上供時,必要的供物。早在元代畫十八羅漢時,
持花的羅漢,持香的羅漢已是羅列在內,如故宮藏元人應真圖左右二軸,
就是一例,清代嚴宏滋所畫的「白描十八羅漢」,
其中也包括進花羅漢和進燈羅漢。進果羅漢在史上遺例較少,
臺灣寺廟十八羅漢中的進果羅漢以手中捧著桃子者為多。

相傳西王母曾把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賜給漢武帝,後世小說、
戲曲遂多據此衍為王母設蟠桃盛會的故事,桃樹桃果遂多帶道教色彩。
就戲獅和飛鈸二尊者而言,戲獅羅漢在中國傳統佛寺內出道較早,
或唐即已出現,元明以下幾成十八羅漢的必要成員之一。
但是飛鈸尊者則少見,飛鈸尊者,有的作飛缽尊者,
羅漢手中作舞弄銅鈸的各式姿態,十分生動,鈸是一種樂器,
佛寺誦經作法會,多用木魚、磬、鐘、鼓、引聲等,而少用鈸。
但是道士做法事時,必用銅鈸,兩手各取一只,相互敲擊,音響甚大,
既可引起大眾的注意,也可營運出熱鬧的氣氛。而戲獅就是舞獅,
在年節喜慶時候,羅漢舞獅,既是神通法力的展現,也是祝賀的意義。
直到今日,在華人的社會中,每遇節慶,總有舞獅活動,舞獅時,
除了擊鼓以表節奏之外,其間又配合銅鈸之聲,更添增喜氣。

綜以上所述,十八羅漢像,就藝術造形而言,兩兩相對,
成組配套,饒有趣味。就所舉香花果燈的姿勢而言,
融和著濃濃的鄉土年節上供的習俗,親切而又誠懇。
十八尊不同姿態的應真像,展現了台灣民間匠師的人物造形功力,
反映了早期僧侶的五官面貌和衣著服式,外加不同的動物陪襯在坐騎之上,
使那無冠無髮無瓔珞飾物的佛弟子相,
也可以因具神通而更生動更具藝術創作力。

 


今天特別寫這篇文
是感恩我的一位友人
帶我有榮幸領略美好的尊榮感受
~~~生平第一次的”禮敬浴佛”.....
在此:親愛的C.C
我要懷抱感恩對你說:謝謝~~~

台長: ♥淘氣精靈 ♥
人氣(5,388)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RULE OF ROSE 薔薇守則
此分類上一篇:台中!!什麼好吃的點心

大校長
哇~
又得到了伊個知識~
步過那個東西還真漂亮
看起來很棒喔
2008-09-20 22:11:33
版主回應
嗯...
2008-09-21 14:21:32
~藍雲若雨~
請問
妳這些資訊
也都是在網路上找到的嗎?

^_^抱歉ㄟ
那份資料...好像沒收到!!
2008-09-20 22:20:15
版主回應
部分吧....
有需要絕對幫忙
2008-09-21 14:22:04
go2388
感謝妳收集整理的十八羅漢
讓我更加了解由來
感恩
2008-09-22 13:16:05
版主回應
太客氣囉..
2008-09-24 00:39:45
☆ 咖啡不加糖╭☆
很棒的一篇
也許都因為有著信仰
也或者各所有職不同
但信仰給予的都是包容
安定 以及善念
一起加油

也歡迎可愛的精靈
蒞臨我的 道凌閣
^^給予指教嚕
2008-09-22 16:00:35
版主回應
OK...
2008-09-24 00:51:31
微風涼
ㄏㄏ仔細看了這篇
不過地藏本願功德經裏
從沒寫過目蓮救母的橋段唷
2008-09-23 22:53:56
版主回應
看助印的版本囉~~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
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
根據五雜俎的記載:
「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最高神只「三官大帝」
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
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
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
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
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
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
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
舉行超渡法會,
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
也就是盂蘭會」。
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
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上的蝙蝠,
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施食物給孤魂野鬼。
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
因而中元節和盂蘭盆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
惦念過世的母親,
他就用神通看到其母親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
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餓得不成人形,
過著吃不飽的生活。
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食物,
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親不改貪念,
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
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炭火,
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
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
於是便請求佛陀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
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這種習俗一直傳承下來,
於是就成為中元普渡的儀式,
那在家家戶戶門前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供桌上擺著很豐盛的祭品,
還插著「慶讚中元」的旗子,
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2008-09-24 00:55:14
文紋蚊
小涼~~~你修ㄉ是經文
這故事是比較人性化ㄉ...
通俗一點...世人比較容易接受和了解

不信~~~你隨便問個人..看誰知道地藏本願經在說啥...
但你只要一提目蓮救母...一定比較多人知道....

這個精靈啊~~~淘氣歸淘氣.....做起功德...還真是不落人後!

好個法布施~~~~^^
2008-09-26 00:45: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