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6 13:41:45| 人氣1,663|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報告: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歐洲在啟蒙運動之後
開始有航海家想要證明「地球是圓的」
而展開了大航海時代
在這段期間
航海家不但證明了科學家的假設
更發現了新航路、新大陸
荷蘭、西班牙人也因此來到台灣展開「荷西時代」的殖民

同時期遠在亞洲的中國
正值大明王朝統治
然而
即使擁有先進的造船工藝(樓船)、導航技術(羅盤)、航海經驗(鄭和下西洋)
卻因為後來實施海禁
而讓中國錯失了成為海上霸權的機會

如果,中國當時沒有實施海禁
中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
會不會跟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呢?
請各組查閱中國歷史、外國歷史(歐洲)、科技發明史
有根據的進行想像
完成這份報告

或許你當不成魯夫
找不到哥爾羅傑的寶藏
但是可以藉由這份報告
看看在歷史的岔路上
中國人如果選擇走另一條路
會變成什麼樣
達到跟「海賊王」一樣對世界天馬行空的想像

這份報告至少需要包含以下內容(能增加其他idea更好)~~

一、中國為什麼要實施海禁?
1.實施海禁的時代
2.實施海禁的背景、原因
3.實施海禁的方式

二、想像: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1.中國繼續往海上探索,會發生什麼事?
2.當時的其他國家又如何?
3.第1.項後續發展,又展生了什麼歷史關鍵分岔點?
4.第3.項後續發展,又展生了什麼歷史關鍵分岔點?(以此類推,憑各組想像)

三、回到現實世界,你的想像跟現狀的差異,讓你想到什麼?

小組名單~~
第一組:2、3、13
第二組:8、16、12、15
第三組:22、25、21、24
第四組:11、6、9、14
第五組:23、31、29、28
第六組:26、32、30、27
第七組:10、1、7、5

每組需繳交~~
1.文字檔(word):至少1600字報告4/27(週日)結束前前上傳班版
2.簡報檔(PowerPoint):5/12前儲存到班級電腦桌面

口頭報告日期~~
5/12:第六組、第五組
5/19:第二組、第七組
5/26:第四組、第一組、第三組
每次利用綜合課報告
如果報告不完
則當週彈性課繼續

請大家及早準備
好自為之…

台長: 小鄭老師
人氣(1,663) | 回應(15)|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高個兒x2 v.s 沒脖子x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來賺取好處。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佈了海禁政策。從此之後,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予,這就是所謂的「朝貢貿易」,兼具有懷柔拉攏周圍國家的用途。明朝嚴格的貿易管制政策的影響導致正常貿易地下化,轉為走私貿易。貿易港集中地由廣東、福建轉往已為西方國家殖民地的菲律賓、印尼。而海上的維持秩序角色由於中國官方的消失而導致海盜集團猖獗。由於海上貿易仍在暗處進行,美洲銀器又大量流入中國,銀開始成為流行的通貨。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永樂王朝的鼎盛和開放。
  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十二月初六,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全部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之後,倭寇逐漸平息,朝廷有鑒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的走私貿易正當化,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

  但是,如果那時,沒有發布海禁呢?現在,讓我們來想像吧!

  洪武三年(1370),中國擁有樓船,大型樓船設樓五層,可運載士兵多達3000名。由此可見,中國的航海技術非常強盛,因此佔領他國是非常容易。而因為航海技術的發達,使外交、貿易十分平凡。

  當時因鄭和下西洋七次,到過現今的蘇門達臘、印度、非洲的好望角與里斯本,所以得到許多外國的特產,也了解了外國的土壤肥沃度,所以七次都是滿載而歸。明仁宗也非常賞賜他,因此鼓勵他再次下西洋,這次,他決定帶兵去曾經去過的地方中,物資最豐富的蘇門達臘,順便佔領。一準備,又是好幾年。

  這時,因為還沒有國家看上蘇門達臘,因此中國非常輕易的,就佔領了。因為兵力還有很多,因此,他們就直接在蘇門達臘繼續籌備兵力,招募傭兵,收割和種植軍糧。於西元1473年,攻打印度。

  可是,印度並非弱國,第一次攻打印度因輕敵而無功而返,但中國並不退縮。隔年繼續攻打印度,因印度之前物資耗盡,所以中國以短短一年的時間,攻進印度首都(新德里),直接拿下印度國王的首級,因此印度的人民與士兵都向鄭和投降。

  後來,因為中國人的野心龐大,準備佔領西班牙。目前鄭和以四十五歲,花了五年的時間準備軍力、軍備和軍糧,這一戰花了十年中國終於戰勝。可惜第二年鄭和病故,當時因士兵群龍無首,楚於無領導者狀態,這時原本的西班牙人起來叛亂,英國見機侵略西班牙,終於西班牙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不過英國以高壓統治,使人民不滿,又起意反抗,英國以暴力鎮壓,很快的平定反抗軍。
  
  蘇門達臘和印度變成了中國的領土,西班牙而成了英國的領地。
2008-04-26 17:34:35
版主回應
1.這篇報告要求的前兩項重點都寫到了,結構完整。
2.其他國家的發展還是要根據史實才有說服力。例如,西班牙擁有號稱「無敵艦隊」的海軍,中國的水師如何戰勝?真實歷史上,英國是因為西班牙跨海來犯才結下冤仇,你們的想像中,沒有說明英國為何無故要侵略西班牙?
3.「三、回到現實世界,你的想像跟現狀的差異,讓你想到什麼?」這篇報告希望藉由想像而讓大家對歷史演變有所省思,所以這項是最後的重點結論,完全沒有寫到,功虧一簣。
2008-04-28 09:26:28
鄭張何李
如果沒有海禁

中國海禁時代、背景:
清朝和明朝一樣,都有實行過「海禁」的政策,清朝實施海禁主要是 為斷絕鄭氏中國商品來源。
1.實行時間:順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2.原因:(1)抵制臺灣的鄭成功政權。(2)對漢人的猜忌防患心理。
而明朝是在十四世紀時中國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中國後,東南海上勢力未靖,倭寇又在沿海出沒,為維護治安,乃實行海禁,海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戰。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申海禁,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
所以中國必需對付西北邊的蒙古人及其他民族;明朝遷都到靠近北邊邊境的北京;在1411 年,大運河重新開通,主要用於從長江流域的生產和人口中心向遙遠的北京和邊鎮供應大米,由此也減少了對沿海海上商路以及航海商人和海軍的依賴;沿海的日本和中國海盜和走私活動日益猖獗;內陸利益集團的勢力相對於海洋利益集團的勢力上升。
實行海禁從沿海往後退公里讓人民無法補給糧食、彈藥清軍。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使得明朝經濟遭到削弱,長期的海禁使政府損失一大筆稅收,私販橫行也使內地的競爭加劇,而這些問題使得經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倭寇的盛行更是使本已惡化的經濟雪上加霜。
明朝政府的態度並不正確,並不能引導這種貿易關係,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禁止,所以漁民與商販為了生存不得從事走私行業,鋌而走險。

實施方式:
海禁的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貿易上,除為“懷柔遠人”﹐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洪武年間(1368~1398)屢申通番禁令”,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頒布“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等嚴刑峻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築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巡檢制度永樂以後,明廷仍屢申“嚴私通番國之禁”。但遠不如洪武年間嚴厲,禁令的範圍也逐漸縮小。

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1. 明初社會經濟雖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成分非常微弱,因而沒有強烈的對外貿易要求。所以若沒有海禁,就可以對外貿易往來,經濟能更繁榮,稅收才能增加,建設國家,強大國家且私販無法橫行,人民生活才能安定。
2. 沒有海禁歷史是會改寫的,中國或許會找到許多新的殖名地,像是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秘魯和非洲的阿拉伯、埃及、馬達加斯加,說不定在美洲的前面還會遇到哥倫布,和他們的軍隊產生戰爭,但是我們也不知道會輸還是會贏,如果贏了,哥倫布可能就會把美洲讓給我們,可是如果我們輸了,美洲也許就要讓給他們,當我們贏了以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也不會獨立,於是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會打敗其他的國家,而其他
國家就會覺得中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並且以後也不敢欺負中國了。像日本可能會成為很強大的國家,也肯能變成中國的對手,這都是未知數?
3.沒有海禁也可能造成外來勢力進到中國,以不當手法統治中國,像清朝後來海禁解除,鴉片的進入造成相當多的問題,所以政府需要擬訂相關配套措施。
4.沒有海禁各種宗教會提早進入中國,影響人民的思想,而西洋文物、東洋文物進入中國,可以開拓人民的視野,而中國文化也會影響其他國家,歐洲人曾因受到海禁、遷界的影響, 使的中國瓷器無法得到正常供應,轉而向日本購買,除了影響文化也影響經濟繁榮。

結論:
回顧歷史,會令人覺得當時的朝代,比較屬於君主專制的時代,人民比較沒有民主思想,國家比較封閉,傾向鎖國、海禁,就像井底之蛙,覺得自己的國家最大最好,君王為了鞏固個人權勢,做出一些決定,但在當時的時代,不知道該說對還錯,因為一件事情都有一體兩面,只能藉由回顧歷史,去做一些評論、反省。
2008-04-26 18:40:21
版主回應
1.文中很多部分很明顯是「複製、貼上」的結果,這篇報告雖然不反對這麼做,但貼完後也要潤稿,把不是自己習慣使用的語法改寫一下。例如「東南海上勢力『未靖』」,「未靖」就應該用自己的話改寫。
2.通篇是以條列式說明,這種形式的好處是讓讀者一目了然,卻也抹煞了看故事的趣味。
3.第二部分的想像敘述,應該要根據史實去做推演,而不是憑空想像;你們所敘述的發展,也要再詳細、連貫一些,才具有歷史「有因有果」的特質。
2008-04-28 09:45:19
第四組:11.6.9.14
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明朝以前,中國並非一個封閉的國家,中國人並非很早就開始向廣闊的天地探尋,西漢開闢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甚至進行了打通「海上絲綢之路」的嘗試。漢代的中國船隻已經遊戈於中國到印尼的海域。

唐朝時,中國商人紛紛進行海外貿易,隨著中西方國際貿易的繁榮,唐朝還設立市舶司,對往來商船進行有效的管理,並抽取關稅。宋代,對抽取進出口稅有了更深的認識。到了元朝,中國已經成為許多外國商人理想的貿易市場,隨著元朝的滅亡,一個開放的時代走向了末路。朱元璋執掌天下後,對於發展海外貿易並不熱心,朱元璋以一個農民的經驗認為:明朝即使不發展海外貿易,也ㄧ樣可以在已經擁有的土地上生活的很滋潤,朱元璋也許相信與外界相隔離,便不會受到傷害,他想隔離的,是流亡海外的反明勢力。他順利登上王位時,有些不甘心的人經常在沿海一代興風作浪,而來自日本的海盜也混水摸魚,想從大明朝的百姓身上撈點好處。這些人團結起來構成了最初的海盜和倭寇,從事走私、打劫……等勾當。神出鬼沒的倭寇讓朱元璋感到危機四伏,另外朱元璋擔心國內反明勢力與海上倭寇裡應外和,在憂心忡忡中下令「寸板不許下海」,以免給敵人可乘之機,對倭寇是ㄧ種隔靴搔癢式的打擊,朱元璋治標不治本的海禁政策,和耗資巨大的海防措施。實際上,在實行海禁政策上還反映出了朱元璋農民式的精明,由於朱元璋推行「厚往薄來」 的對外方針,尤其是明政府禁止自由貿易只保留朝貢這種畸形的貿易方式,前來朝貢的使者便蜂擁而來,以至於明朝國庫的很大一部分將做為這些無謂的付出,在仔細計算之後決定對朝貢貿易進行必要的限制。朱元璋通過海禁對海疆起到了ㄧ定的鞏固作用,但更大的騷亂卻在他死後繼之而來,外國商人攜帶著大量商品如洪水猛獸般湧向這塊傳說中的東方富庶大地,在海禁面前,他們用金錢敲開了海關大門,在明清禁海大背景下招搖買賣,英國人更是以堅船利炮叩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用鴨片焚燒掉了中國人的意志與抵抗力,中國面臨了ㄧ次前所未有的危機,這與明清歷代皇帝實行海禁以保國家的初衷相去甚遠。

中國並非從來就是一個封閉的國家,不管秦始皇出於何種目的,但他畢竟開了海外探索的先河;漢武帝也曾經試圖開闢海上通道,西漢的商船已經到達了孟加拉灣;在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朝,中國的船隻則遠及地中海地區;宋朝保持了唐朝與海外密切接觸的旺盛勢頭,而與南宋通商的國家竟然多達五十餘個;元朝在前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把中國人的視野擴展到了歐洲,在明朝以前,中國人與海洋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使是明朝,也因為鄭和下西洋而與海洋如此的親近,但讓人遺憾的事鄭和的下西洋並沒有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起點,也許中國如果沒有海禁,歷史上的海權國家,全都是大陸國家從北非的腓尼基開始一直到西班牙、英國、美國,每個都是大陸國家,中國的歷史將是另一個局面。

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不是倭寇之患,而是閉關自守所造成的海軍勢力的一落千丈,鄭和下西洋是ㄧ條殘酷的分水嶺,中國從這裡由一個海陸並重的開放國家淪為一個封閉的內陸國家,當歐洲的船隻開始在海洋上繁忙的運回財富的時候,中國曾經無可比擬的航海勢力卻迅速衰退,西班牙、荷蘭、以及英國,也繼葡萄牙之後紛紛把觸角伸向了明朝肥沃的領土,這些西方殖民國家就像一群臭雞蛋的蒼蠅一樣不肯離去,葡萄牙人在澳門找到落腳點,從此盤踞澳門四百餘年,作為後來者的荷蘭人則看中台灣,數十年又被鄭成功趕出了台灣。

中國告別海洋已經很久了,中國的天朝大國夢終於在ㄧ陣陣號聲中驚醒,清王朝面對如狼似虎的西方列強時,第一次感覺到力不從心,清王朝七十萬長備軍在面對西方海上強國的二十艘戰船、五千名官兵時,竟然束手無策,一項驕傲的清王朝戰敗了,西方國家不費吹灰之力便叩開了ㄧ樣緊閉的中國海防大門在ㄧ次次慘痛的血的教訓面前中國人終於明白一支強大的海軍對於帝國的安全與榮譽而言是多麼的重要。

中國已閉關自守的形象遠離了海洋,由世界舞台的主角淪落為世界歷史的旁觀者他們躲在偏遠的、自以為風平浪靜的一腳,作為夜郎自大的天朝夢,深不知海禁帶來了破落與停滯,地理的大發現早就過了,如今太空似乎還是個可以探索的地方,海底暗藏無盡的秘密,地球的氣候照樣令人捉模不定,國際間總是找不到和平,中國人在上次的大發現缺席了幾百年,不知道接下來還願意缺時多久,希望我們不會又把自己的責任搞成有趣的歷史問題!!
2008-04-26 22:55:24
版主回應
1.從明朝以前曾開放門戶的朝代入題,並考據當時開放的情況,有新意且用心。
2.唐朝曾到達地中海?那可是比鄭和下西洋的東非還遠哪!確定資料無誤?
3.你們的報告開頭還不錯,但讀到中、後段之後,發現其實並不是篇好報告,發生跟「26 30 27 32」那組相同的大問題,自己往下查看吧。
2008-04-28 09:50:18
28 31 23 29
ㄧ、
1.實施海禁的時代:明朝、清朝(西元1368~1678年)。
2.實施海禁的背景、原因:
(1)明朝: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戰(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方國珍,台州黃岩人,航海販鹽為業,元末至正八年(1348)因仇人告發他曾與海盜勾結,其兄弟四人遂殺了仇人而逃入海洋,結聚數千人,直接進行海盜活動。他曾搶劫元朝運輸皇糧的漕船,阻梗了元朝的海上運輸線,元朝政府多次對他追捕失敗後,只好對他進行招安。方國珍時降時叛,元朝給他的官職則越來越大,從定海尉直到江浙行省左丞相,並受封為衢國公。在朱元璋勢力發展到浙江地區時,方國珍雖然也表示要獻出自己所佔領的溫州、台州、慶元(寧波)三郡土地,但暗中與元朝以及割據福建地區的陳友定聯繫,並大造舟船,做再次逃入大海的準備。1367年,朱元璋大軍兵分兩路進攻台、溫二州及慶元,方國珍只好歸降朱元璋。但方國珍的部分餘黨卻繼續憑藉海洋,在沿海一帶從事海盜活動,甚至與新興的明朝對抗。史書稱「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時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故也。」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申海禁,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自14世紀中業起,日本西部的一歧、對馬、肥前、松浦等地區的貧困武士和一些亡命之徒,開始來到朝鮮以及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海盜活動。明太祖透過外交程式,希望日本能主動禁止倭寇,然未能如願。洪武九年,明太祖在四月給日本國王的國書中,明確警告日本方面「今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只五日夜耳」。到洪武十三年(1381 年),其更明確指責日本「蠢爾東夷,君臣非道,四擾鄰邦」。因此,明太祖在洪武十三年以後,斷絕了對日本的外交。到洪武十四年七月,明朝禮部在給日本幕府將軍的國書中,更是就倭寇問題發出了戰爭的警告:「今日本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危害鄰邦,若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辨強弱,恐非將軍之利也。若以舳艫數千泊彼環海,使彼東西趨戰,四向弗繼,故可滅矣」。就在這封國書送出的三個月內,明政府重申了「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可見當時倭寇問題對海禁政策的影響。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年八月,有一個三佛齊的使團來到明朝,通告新王麻那者巫裏即位之事,並主動向明朝請求頒發印綬。但此舉激怒了對三佛齊擁有宗主權的爪哇國王,於是便誘騙明朝使團前往爪哇訪問,從而將明朝使節加以殺害。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不重商是一般性的原因)。
(2)清朝:清朝在收復台灣以前,曾經厲行海禁政策,嚴禁商民出海貿易,片板不許下海,犯禁者一律處死,貨物沒收入官。這種海禁政策地實施,主要是為了對付鄭成功及其子孫的海上勢力,並不是針對外國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復台灣後,逐步放寬海禁,准許對外貿易。但是到乾隆前期,針對英國等西方國家貪得無厭的要求,清政府又加強了對外貿易的限制,下令關閉除廣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並且頒行嚴格約束外國商人的條例和章程,這樣便形成了所謂閉關政策。閉關政策歷經乾隆、嘉慶年間,一直延續到道光時鴉片戰爭前夕。所謂閉關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主要內容有三:限定一口(廣州)通商、嚴格約束外商活動、限制中國商民出海。
3.實施海禁的方法:
(1)明朝: 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同意。
(2)清朝:三次頒佈「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
二、
如果中國繼續往海上發展,世界上可能會有許多的地方被中國發現,這些地方在與中國產生交易甚至成為中國的管轄地,中國的船隻更有可能環遊地球一圈,成為遠洋活動的先軀。坤輿全圖也將是中國所繪製的。藉此中國的海軍得以穫得豐富的航海經驗,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海上強權。
中國甚至得以在十七世紀時從歐洲取得製造蒸氣機的技術,而使另外一個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這可能使中國成為一個強權國家,而讓日本在甲午戰爭時將中國海軍所打敗,使我們美麗的台灣被日本人佔領;俄國也不會偷偷侵佔中國的領土;英國人與法國人也不會敢來攻打我們,偷我們的寶物、殺我們的人民、燒我們的建築。中國人可以一直把越南、印度、菲律賓、朝鮮半島、日本當作殖民地或藩屬國。我們甚至將會登陸美洲,使其成為中國的領土,美國這富有權勢的國家將不會在世界地圖上出現。這個世界將由中國來主導,歐盟等組織將不會是中國的對手。插上月球表面的旗子將會是中國的國旗,中華地球聯邦將指日可待!
三、
如果鄭和和他愉快的夥伴們當時仍然持續向西洋探索的話,現在的中國可能會更加的文明,道德水準應該也會更加的提高,如此一來中國的黑心產品就不會出現這麼多了。
參考資料:
1.http://tvbnow.com/redirect.php?tid=107684&goto=lastpost
2.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672991.html%3Ffr%3Dqrl&sa=X&oi=translate&resnum=1&ct=result&prev=/
3.徐子朋的腦袋
2008-04-27 22:32:39
版主回應
1.有註明參考資料的來源,好!
2.「二」的想像可以寫得更具體一些,例如發現什麼地區、佔領什麼國家,把歷史改變的過程寫得有步驟、有故事性一些。
3.「三」只有短短兩行多,而且講的還是沒有海禁可能演變的結果,仍是「想像」的範疇,跟「三」所要求的省思無關。
2008-05-03 20:13:22
26 30 27 32
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明初海禁真正原因

明朝實行海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
戰(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方國珍,台州黃岩人,航海販鹽為業,元末至正八年(1348)因仇人告發他曾與海盜勾結,其
兄弟四人遂殺了仇人而逃入海洋,結聚數千人,直接進行海盜活動。他曾搶劫元朝運輸皇糧的漕船,阻梗了元朝的海上運輸線,元朝
政府多次對他追捕失敗後,只好對他進行招安。方國珍時降時叛,元朝給他的官職則越來越大,從定海尉直到江浙行省左丞相,並受
封為衢國公。在朱元璋勢力發展到浙江地區時,方國珍雖然也表示要獻出自己所佔領的溫州、台州、慶元(寧波)三郡土地,但暗中
與元朝以及割據福建地區的陳友定聯繫,並大造舟船,做再次逃入大海的準備。1367 年,朱元璋大軍兵分兩路進攻台、溫二州及慶
元,方國珍只好歸降朱元璋。但方國珍的部分餘黨卻繼續憑藉海洋,在沿海一帶從事海盜活動,甚至與新興的明朝對抗。史書稱「禁
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時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故也。」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申海禁,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
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自14世紀中業起,日本西部的一歧、對馬、肥前、松浦等地區的貧困
武士和一些亡命之徒,開始來到朝鮮以及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海盜活動。明太祖透過外交程序,希望日本能主動禁止倭寇,然未能如願。
洪武九年,明太祖在四月給日本國王的國書中,明確警告日本方面「今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只五日夜耳」。到洪武十三年
(1381 年),其更明確指責日本「蠢爾東夷,君臣非道,四擾鄰邦」。因此,明太祖在洪武十三年以後,斷絕了對日本的外交。到
洪武十四年七月,明朝禮部在給日本幕府將軍的國書中,更是就倭寇問題發出了戰爭的警告:「今日本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
,危害鄰邦,若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辨強弱,恐非將軍之利也。….若以舳艫數千泊彼環海,使彼東西趨戰,四向弗繼,故可滅矣」
。就在這封國書送出的三個月內,明政府重申了「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可見當時倭寇問題對海禁政策的影響。據『明太祖實錄
』記載,洪武十年八月,有一個三佛齊的使團來到明朝,通告新王麻那者巫里即位之事,並主動向明朝請求頒發印綬。但此舉激怒了
對三佛齊擁有宗主權的爪哇國王,於是便誘騙明朝使團前往爪哇訪問,從而將明朝使節加以殺害。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
映(不重商是一般性的原因)。
Frank (1998)把海禁歸諸於底下幾個原因(注意:這些原因事實上有相互加強的效果):(1)中國必需對付西北邊的蒙古人及其
他民族;(2)明朝遷都到靠近北邊邊境的北京;(3)1411 年,大運河重新開通,主要用於從長江流域的生產和人口中心向遙遠的
北京和邊鎮供應大米,由此也減少了對沿海海上商路以及航海商人和海軍的依賴;(4)沿海的日本和中國海盜和走私活動日益猖獗
(這是共同的看法);(5)內陸利益集團的勢力相對於海洋利益集團的勢力上升。


為什麼明清二朝要實施海禁



明朝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來說,明代初期實施有限度的海禁,
由於明太祖的建國思想是全國皆是自給自足的農民,
配合廉潔有效率的官吏
因此對海外貿易並不是十分重視,
但仍然開放讓周邊的鄰近國家來華進行朝貢貿易,
且分別以跟明朝關係的親殊遠近而有時間限制,
日本當初是以十年一貢,
且明朝政府想藉由開放朝貢希望日本幕府重視倭寇問題,
果然因為朝貢貿易使得沿海的倭寇問題減低許多,
不過因為日本國內問題,
使得朝貢商人分為兩派,
一派以大內氏跟博多商人為首
一派以細川氏和界商人為首,
但在嘉靖年間,由於兩派日本商人在寧波鬥毆,
加上西方商人也來到東方要進行貿易,
使得沿海情勢越來越亂,這才使明朝開始實施全面海禁,
但實施全面海禁之後,卻使得倭寇問題越來越龐大,
而倭寇組成份子除了原本純日本人之外,
也開始加上華人、韓國人以及西方商人。
這也使得明朝沿海倭寇問題開始成為暨蒙古之外另一個重大禍患。
一直到隆慶年間,才開放海禁。
清朝實行海禁是因明鄭問題
提出這個建議的正是明鄭叛將黃澄,
嚴格來說,由於明鄭也是屬於海盜集團,
故也可將清朝實行海禁看成要防備海盜。
另外就是在雍正之後,由於實行禁教,
也開始實行有限度海禁,所有商人只能到廣州進行貿易。


結論:

那時依照海禁的規定是一定要單身男子才可以來臺灣的,所以那時如果解除海禁的話那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居民們就可以更方便
遷移來台灣,也不需要用偷渡的方式。還可以更促進兩岸之經濟交流,且那時台灣盛產的米和糖都是中國
所缺乏的物資呢!清初,在平定台灣後,在宣佈解除海禁這項政策對清廷而言是總算免強性的對外接解,四口海關對外開放,東南亞各國
及荷蘭.日本.琉球.等外國商品進口空前繁多,有許多東西都同時輸入商品,而數量也迅速上升。
2008-04-27 22:45:27
版主回應
這篇報告的重點在於
根據世界歷史跟科技發展
去想像如果中國沒有實施海禁
會在後來產生什麼演變
你們這組只寫到了中國實施海禁的原因
卻沒寫到本篇報告的重點
我說過
這篇報告歡迎各位上網找資料
然後複製貼上
那是因為我知道這個題目一定要閱讀許多資料之後
才有可能耙梳出能用的材料
很明顯的
你們這組便宜行事
海禁原因的資料很多
「複製、貼上」得一塌糊塗
可是對於沒有實施海禁的想像
卻隻字未提
2008-04-28 09:11:25
10 7 5 1
一中國為什麼要實施海禁 第七組 10.1.5.7.號
1.中國實施海禁的年代
I.明朝
鄭和出使西洋,將東方的航海事業,推至顛峰。明朝的對外交通,亦同時達
到最高點。鄭和一次又一次向外界展示永樂盛世的黃金歲月,光輝之後,換
來的卻是長達200年的海禁。中國的大門,從此牢牢關上。
鄭和頭五次出使西洋,均於永樂年間完成。直至第六次從西洋回航返國,始
知明成祖經已駕崩。繼位的明仁宗對下西洋的探索已再無興趣。一班愚臣上
奏皇上,指下西洋之舉勞民傷財,並有傷民族文化傳統,毫無利處。明仁宗
隨即頒下首道聖旨─海禁。
II 清朝
由於鄭氏據台期間揭舉「反清復明」旗幟對抗清朝,一方面使清政府對台
灣一直保持敵對的態度,實施海禁政策以防範台灣再度成為反抗者集結的
「逋逃之藪」;一方面台灣民間仍保留著反抗的意識,在清朝統治期間,至
少有四十次反抗清朝的行動,其中有二十次曾擊潰清兵的鎮壓及圍攻。       
 2.實施海禁的方法
I 明朝:“片板不許入海。”
II清朝
一六五七年(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六月十六日,下「申嚴海禁敕諭,命令浙江、福建、廣東、江南、山東、天津各督撫遵照。
a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賊貿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發;
b即將貿易之人,不論官民,俱行奏聞處斬,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c其該管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緝,皆革職,從重治罪。
d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皆處死。
e凡沿海地方,大小賊船可容灣泊登岸口子,各該督撫鎮務要嚴飭防守。
f各官相度形勢,設法攔阻,或築土霸,或樹木柵,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口,一賊登岸。
g如仍前防守怠玩,致有疏虞,其專汛各官,即以軍法從事,該督撫鎮一併議罪。
二想像: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相較於西方人海上探險,起念於開拓殖民地與用武力使人臣服,鄭和船隊雖裝配武力,卻僅做嚇阻性質,備而不用,達到宣示軍容壯盛,吸引各國前來朝貢之目的。
鄭和船隊的規模大小,甚於現代艦隊,在沒有雷達、無線電的情況下,能夠讓船隻航行海上,於波濤洶湧的暗夜大霧中,避免碰撞平安航遠,足見當時中國之管理能力。
兩萬餘人經年海上航行,需要大量的食物、醫療藥品、武器等耗材,可見當時中國人之後勤補給能力。
自中國東南出海,穿越狹長麻六甲海峽航行前進於大洋,從亞洲至非洲,從遠東到中東,證明了中國人導航技術及航海技術之發達。
龐大的船艦,無論是武器、戰馬、民生……等配備,在在需要銀兩,突顯了當時中國的富強、綜合國力非常之強。
歷史上證明,掌握海權的國家均為世界超強,現今有美國、19世紀之英國、更早的西班牙;而明初中國,無論是造船的技術、航海的經驗、富足的國力造就了鄭和的艦隊,其海上探險年代亦早於西方世界,堪稱當代的海上強權。
雖說中國海上探險早於西方規模亦大於西方,無論是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亦優於西方,為何沒有繼續發展下去,成為世界超強呢?
其間,乃因實施兩次海禁,一次於成祖晚年,大臣上書,奏明各方來朝看起來風光,卻使國家財力逐年困窘,影響後繼位的仁宗皇帝認為無再度下西洋之必要性,下令停止活動,另次於清朝康熙年間,為防止鄭成功取得大陸沿海的資源與接應,而下令海禁,自此,中國又走回陸上,國家發展只能躍馬中原,不能航行於大洋,影響之深遠分析如下:
(1) 清末中國的北洋艦隊和日本海戰,大敗於黃海,以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
(2) 因無長期且持續的航海活動,相關造艦能力、海軍軍力均受極大影響。
(3) 因無持續之海上通航,清朝中葉之後,中國失去了與西方民主制度接觸的先機,社會仍處在封建、封閉、唯我獨尊心態,影響後世更是深遠。
1.假如當時的明朝政府改弦易轍,開海拓疆,以中國當時的技術及豐富的資源,一定可以
建立一個比陸上中國大上幾倍的海上中國,中國將開闢出海上絲綢之路。如果持續海上活動航海技術一定更進步,科技的研發也不至於中斷,人才培養會更多,說不定就不會有以後的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中國一定會更富強海上霸權國家一定也少不了中國
2 500年前的中國,曾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貿易中心,假如當時的明朝政府,不是派朱紈去剿滅雙嶼島上的葡萄牙人,而是打開國門,給予其國民待遇,讓朱紈去好好管理他們,不准他們胡作非為,只准他們老實經商,放開海禁,利用中國的壓倒性貿易優勢,富民強國,中國的世界中心位置,是否會再保持50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所有民族災難,是不是可以避免?如果中國繼續進行海上探險,其他國家的霸權地位可能會有變化
三 回到現實世界
很多時候在事後才來說早知道都已經太晚,只有從歷史中學習到經驗,不要自我設限,不要過於自大,勇敢的往前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2008-04-28 16:25:15
版主回應
還是老問題
只複製貼上關於中國實施海禁的資料
卻沒有想像和省思的部分
純粹只是為了不想被處罰留校的急就章
2008-05-03 20:09:39
24 21 25 22
    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亦稱“洋禁”。始於明初,在明一代雖時張時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銷。 海禁的實施者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貿易上,除為“ 懷柔遠人 ”,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 朝貢* ”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
  洪武年間(1368~1398)屢申“ 通番禁令 ”,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 ,頒布“ 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 ”等嚴厲的刑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築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 巡檢 ”制度。永樂以後,明廷仍屢申“ 嚴私通番國之禁 ”。但遠不如洪武年間嚴厲,禁令的範圍也逐漸縮小。永樂年間(1403~1424)對朝貢貿易的違禁事件,成化年間(1465~1487)對官吏私通番國的貿易事件,都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正德、嘉靖(ㄐㄧㄥˋ)年間(1506~1566) ,西方殖民主義者漸次到東方尋找殖民地。嘉靖三十二年(1553) ,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曬水漬(ㄗˋ)貨物為由,強借澳門。他們盤踞澳門,不服“ 抽分* ” ,販賣奴隸,危害明朝主權,並轉向福建、浙江沿海從事違法的貿易活動。當時從事海上貿易者獲利很大,所以官吏地主多與商人相勾結,憑靠權勢和厚資,串通官府,逃避禁令,招誘破產貧民出海。或違禁“ 私造雙桅(ㄨㄟˊ)大舡(ㄒㄧㄤ)下海 ” ,有的則“ 私充牙行(ㄏㄤˊ)﹐居積番貨﹐以為窩主 ”。有的舶(ㄅㄛˊ)主更“ 名為商販,時出剽劫*(ㄆㄧㄠˋ ㄐㄧㄝˊ) ” ,既是走私商,又是海盜。有些豪門世家、奸商舶主,唯利是圖,不僅與葡萄牙殖民者進行非法貿易,而且勾結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搶劫殺害中國人民,構成了有明一代的“ 倭寇之患 ”。嘉靖元年,給事中夏言認為倭寇起於市舶(即貢舶) ,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議,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禁止下海捕魚撈蝦,斷絕海上交通。凡違禁者,必依法處以極刑。
危害明廷嚴厲的海禁政策,並不能阻隔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相反,參加對外貿易的人越來越多,朝廷無法禁絕。正如徐光啟所說:“ 官市不開,私市不止 ” ,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趨勢。同時,正德、嘉靖年間海禁政策與洪武年間有所不同,洪武年間尚進行有限制的貢舶貿易,而正德、嘉靖年間所有的對外貿易都被禁止。這實際是閉關主義的表現形式,它阻礙了中國與鄰近國家的商品交流和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故廣東和福建的地方官員主張開放海禁。隆慶初,舊日的海禁政策已經不可能維持下去,而東南沿海的倭患又已大體平息,朝廷在言論影響下,才批准福建巡撫*督御史涂澤民的建議,開放海禁,“准販東﹑西二洋” ,以徵收商稅,增加財政收入。

  (二)如果沒有了海禁,中國會因此變的很強大,並且占領了許多國家。首先,他們環遊世界一週,發現了南美洲;這時,哥倫布也率領了軍隊,看上了這塊地,所以,他們就和哥倫布打起來了;不過,哥倫布的軍隊因為太過勞累,中國軍隊就輕輕鬆鬆的打下這塊地。
  之後,中國又佔領了美國,不過因為中國人對待美國人非常不友善,也任意提高稅金,美國發起了獨立運動,革命戰爭時,雖然美國還是輸給了中國,但中國卻非常生氣,把美國人都推上了斷頭台。
  中國人看上了西班牙,想併吞掉這塊地,不過,西班牙派出無敵艦隊,使中國人遲遲攻不下來。於是,中國人決定再次僱用蒙古人來打西班牙,蒙古人因為擅長打陸路,不怕無敵艦隊。終於,蒙古人不負中國人的期望,打贏了這場戰爭。 
  中國又陸續佔領了其他的殖民地,像是埃及、加拿大、緬甸、伊拉克等地。雖然這些國家對中國都很不滿,但是都敢怒不敢言。因為,向中國那麼強大的國家,誰去挑戰,就等於去找死。
  另一方面,歐洲也一邊環遊世界,一邊找新大陸,卻晚了一步,所有可以佔領的地,中國都已經先搶走了。雖然很氣憤,但是,誰敢去挑釁中國呢?所以,歐洲就找好忍氣吞聲。
  有一次,中國因為無聊,去侵略歐洲。歐洲沒有防備,當然被打的一蹋糊塗。終於,中國和歐洲槓上,決定要一決死戰,但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強大了,歐洲大敗。因此,中國統一了全世界。
  但是,中國對待其他國家都非常不好,所以其他國家便聯合起來作亂,不過,當然一下就被平定了。經過這次事件,中國瞭解到,在不改善,可能引發出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所以,中國以後對其他國家,就沒那麼霸道了。
  (三)結論:中國當時如果沒有實施海禁,現在可能早就統一全世界了。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沒想到。」現在再如何的後悔,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想一想,如過中國當時沒有禁海,歷史會全部改寫,我們現在應該也是一位中國人呢。歷史,一但過去了,是無法再改寫的!
    

參考資料:
1.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1212083

*用繩索將人犯吊死或勒死的刑罰。
*諸侯或屬國定期朝拜天子,進獻地方特產。
*抽取商稅。
*強奪掠取。
*職官名。
2008-04-28 21:32:22
版主回應
1.想像的部分有邏輯上的矛盾
既然哥倫布被中國打敗
所以歐洲人就無法登陸新大陸殖民
這樣為何會有後來的美國出現呢?
2.描述的過程很詳細
不過缺少了史實的輔助
例如中國內部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以及一面倒的都是中國強
2008-05-03 20:14:19
第四組報告重改:11
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明朝以前,中國並非一個封閉的國家,中國人並非很早就開始向廣闊的天地探尋,西漢開闢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甚至進行了打通「海上絲綢之路」的嘗試。漢代的中國船隻已經遊戈於中國到印尼的海域。

唐朝時,中國商人紛紛進行海外貿易,隨著中西方國際貿易的繁榮,唐朝還設立市舶司,對往來商船進行有效的管理,並抽取關稅。宋代,對抽取進出口稅有了更深的認識。到了元朝,中國已經成為許多外國商人理想的貿易市場,隨著元朝的滅亡,一個開放的時代走向了末路。朱元璋執掌天下後,對於發展海外貿易並不熱心,朱元璋以一個農民的經驗認為:明朝即使不發展海外貿易,也ㄧ樣可以在已經擁有的土地上生活的很滋潤,朱元璋也許相信與外界相隔離,便不會受到傷害,他想隔離的,是流亡海外的反明勢力。他順利登上王位時,有些不甘心的人經常在沿海一代興風作浪,而來自日本的海盜也混水摸魚,想從大明朝的百姓身上撈點好處。這些人團結起來構成了最初的海盜和倭寇,從事走私、打劫……等勾當。神出鬼沒的倭寇讓朱元璋感到危機四伏,另外朱元璋擔心國內反明勢力與海上倭寇裡應外和,在憂心忡忡中下令「寸板不許下海」,以免給敵人可乘之機,對倭寇是ㄧ種隔靴搔癢式的打擊,朱元璋治標不治本的海禁政策,和耗資巨大的海防措施。實際上,在實行海禁政策上還反映出了朱元璋農民式的精明,由於朱元璋推行「厚往薄來」 的對外方針,尤其是明政府禁止自由貿易只保留朝貢這種畸形的貿易方式,前來朝貢的使者便蜂擁而來,以至於明朝國庫的很大一部分將做為這些無謂的付出,在仔細計算之後決定對朝貢貿易進行必要的限制。朱元璋通過海禁對海疆起到了ㄧ定的鞏固作用,但更大的騷亂卻在他死後繼之而來,外國商人攜帶著大量商品如洪水猛獸般湧向這塊傳說中的東方富庶大地,在海禁面前,他們用金錢敲開了海關大門,在明清禁海大背景下招搖買賣,英國人更是以堅船利炮叩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用鴨片焚燒掉了中國人的意志與抵抗力,中國面臨了ㄧ次前所未有的危機,這與明清歷代皇帝實行海禁以保國家的初衷相去甚遠。

如果當時中國沒有海禁?
因明朝的皇帝派鄭和下西洋,駛著「寶船」到世界很多國家尋找願意納貢的友邦,讓世界很多國家都認識中國,中國發展出自己的海洋艦隊,兩百艘寶船之外,艦隊還包括了三千五百艘以上各式船隻,其中包括一千三百五十艘哨船,以及等量的戰船駐守在各海港或是離島,四百艘大型戰船,以及四百艘包括糧船、水船、馬船之類的各種貨船。皇帝的艦隊將遨遊四海,並且畫出海圖,讓各地的番王心生敬畏,使得天下萬國皆來朝貢中國,番王對中國進貢,也可以自由貿易,中國也保護他們的國家安全,我們的艦隊在永樂十五年到十七年之間也造訪了馬來半島、非洲、阿拉伯、印度與亞洲的所有主要貿易港,滿刺加是馬來半島與整個東南亞的貿易樞紐,商業控制在中國人手上。中國的香料消耗量是遙遠歐洲的百倍以上。中國商人不但控制了大中貨物與貨幣市場。中國將日益富強,沿海的倭寇和土匪也不敢為非作亂,走私的貨物也不再如此猖狂,大家守法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西班牙是歐洲的老牌殖民國家,十六世紀中葉,他擁有約一千萬人口,殖民勢力範圍擴及歐、美、非、亞四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憑藉一支龐大的艦隊,西班牙壟斷了很多地區的貿易,而我們中國那
容得下西班牙的放肆行為,於是派出了許多艦隊,中國巧妙施火攻的妙計,混亂中,西班牙許多艦船葬身火海,西班牙的龐大「無敵艦隊」僅殘存四十三艘,近乎全軍覆沒而告終。中國ㄧ耀成為海上強國,加速了海外殖民地。而我們台灣也不會經歷了荷西時代,以及日本的統治。
回到現實世界,我覺得中國告別海洋已經很久了,因閉關自守的形象遠離了海洋,由世界舞台的主角淪落為世界歷史的旁觀者,他們躲在偏遠的、自以為風平浪靜的一腳,作為夜郎自大的天朝夢,深不知海禁帶來了破落與停滯,我們該記取這些教訓。時代在進步,不往前邁進將被時代淘汰,所以,我們為了要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必須好的讀書,多充實自己。
因鄭和----------中國走向世界
因鎖國----------中國的科技停頓政治腐敗
因海禁----------中國由世界舞台主角淪為歷史的旁觀者
因這篇報告-----我們探索了ㄧ趟中國歷史

資料來源:
中國發現世界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明奔放的王朝停滯的帝國
2008-05-03 15:10:32
版主回應
1.「日不落帝國」是指英國,不是西班牙。
2.想像的部分,真正屬於你們的想法的,應該只有中國和西班牙打仗的那一段吧,前面一大段鄭和下西洋的說明都是原本的歷史,跟想像無關。
3.第三部分的省思很有見地,如果是出自你們的想法,那就真的達到做這篇報告的目的了。
4.補上了參考書目,很好。
2008-05-03 20:20:15
第四組
第四組 11、6 、9、14
2008-05-03 15:13:11
28.29.23.31
ㄧ、
1.實施海禁的時代:明朝、清朝(西元1368~1678年)。
2.實施海禁的背景、原因:

(1)明朝:
◎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戰(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方國珍,台州黃岩人,航海販鹽為業,元末至正八年(1348)因仇人告發他曾與海盜勾結,其兄弟四人遂殺了仇人而逃入海洋,結聚數千人,直接進行海盜活動。他曾搶劫元朝運輸皇糧的漕船,阻梗了元朝的海上運輸線,元朝政府多次對他追捕失敗後,只好對他進行招安。方國珍時降時叛,元朝給他的官職則越來越大,從定海尉直到江浙行省左丞相,並受封為衢國公。在朱元璋勢力發展到浙江地區時,方國珍雖然也表示要獻出自己所佔領的溫州、台州、慶元(寧波)三郡土地,但暗中與元朝以及割據福建地區的陳友定聯繫,並大造舟船,做再次逃入大海的準備。1367年,朱元璋大軍兵分兩路進攻台、溫二州及慶元,方國珍只好歸降朱元璋。但方國珍的部分餘黨卻繼續憑藉海洋,在沿海一帶從事海盜活動,甚至與新興的明朝對抗。史書稱「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時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故也。」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申海禁,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自14世紀中業起,日本西部的一歧、對馬、肥前、松浦等地區的貧困武士和一些亡命之徒,開始來到朝鮮以及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海盜活動。明太祖透過外交程式,希望日本能主動禁止倭寇,然未能如願。洪武九年,明太祖在四月給日本國王的國書中,明確警告日本方面「今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只五日夜耳」。到洪武十三年(1381 年),其更明確指責日本「蠢爾東夷,君臣非道,四擾鄰邦」。因此,明太祖在洪武十三年以後,斷絕了對日本的外交。到洪武十四年七月,明朝禮部在給日本幕府將軍的國書中,更是就倭寇問題發出了戰爭的警告:「今日本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危害鄰邦,若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辨強弱,恐非將軍之利也。若以舳艫數千泊彼環海,使彼東西趨戰,四向弗繼,故可滅矣」。就在這封國書送出的三個月內,明政府重申了「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可見當時倭寇問題對海禁政策的影響。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年八月,有一個三佛齊的使團來到明朝,通告新王麻那者巫裏即位之事,並主動向明朝請求頒發印綬。但此舉激怒了對三佛齊擁有宗主權的爪哇國王,於是便誘騙明朝使團前往爪哇訪問,從而將明朝使節加以殺害。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不重商是一般性的原因)。
(2)清朝:

3.實施海禁的方法:
(1)明朝:
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同意。
(2)清朝:
三次頒佈「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
二、
如果中國繼續往海上發展,世界上可能會有許多的地方被中國發現,這些地方在與中國產生交易甚至成為中國的管轄地,中國的船隻更有可能環遊地球一圈,成為遠洋活動的先軀。坤輿全圖也將是中國所繪製的。藉此中國的海軍得以穫得豐富的航海經驗,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海上強權。
中國甚至得以在十七世紀時從歐洲取得製造蒸氣機的技術,而使另外一個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這可能使中國成為一個強權國家,而讓日本在甲午戰爭時將中國海軍所打敗,使我們美麗的台灣被日本人佔領;俄國也不會偷偷侵佔中國的領土;英國人與法國人也不會敢來攻打我們,偷我們的寶物、殺我們的人民、燒我們的建築。中國人可以一直把越南、印度、菲律賓、朝鮮半島、日本當作殖民地或藩屬國。我們甚至將會登陸美洲,使其成為中國的領土,美國這富有權勢的國家將不會在世界地圖上出現。這個世界將由中國來主導,歐盟等組織將不會是中國的對手。這樣中國也許可以比現在更大!!
三、
如果鄭和和他愉快的夥伴們當時仍然持續向西洋探索的話,現在的中國可能會更加的文明,道德水準應該也會更加的提高,如此一來中國的黑心產品就不會出現這麼多了。
參考資料:

1.http://tvbnow.com/redirect.php?tid=107684&goto=lastpost

2.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672991.html%3Ffr%3Dqrl&sa=X&oi=translate&resnum=1&ct=result&prev=/

3.徐子心的腦袋
2008-05-12 11:18:10
24 21 22 25
 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亦稱“洋禁”。始於明初,在明一代雖時張時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銷。 海禁的實施者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貿易上,除為“ 懷柔遠人 ”,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 朝貢* ”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
  洪武年間(1368~1398)屢申“ 通番禁令 ”,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 ,頒布“ 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 ”等嚴厲的刑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築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 巡檢 ”制度。永樂以後,明廷仍屢申“ 嚴私通番國之禁 ”。但遠不如洪武年間嚴厲,禁令的範圍也逐漸縮小。永樂年間(1403~1424)對朝貢貿易的違禁事件,成化年間(1465~1487)對官吏私通番國的貿易事件,都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正德、嘉靖(ㄐㄧㄥˋ)年間(1506~1566) ,西方殖民主義者漸次到東方尋找殖民地。嘉靖三十二年(1553) ,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曬水漬(ㄗˋ)貨物為由,強借澳門。他們盤踞澳門,不服“ 抽分* ” ,販賣奴隸,危害明朝主權,並轉向福建、浙江沿海從事違法的貿易活動。當時從事海上貿易者獲利很大,所以官吏地主多與商人相勾結,憑靠權勢和厚資,串通官府,逃避禁令,招誘破產貧民出海。或違禁“ 私造雙桅(ㄨㄟˊ)大舡(ㄒㄧㄤ)下海 ” ,有的則“ 私充牙行(ㄏㄤˊ)﹐居積番貨﹐以為窩主 ”。有的舶(ㄅㄛˊ)主更“ 名為商販,時出剽劫*(ㄆㄧㄠˋ ㄐㄧㄝˊ) ” ,既是走私商,又是海盜。有些豪門世家、奸商舶主,唯利是圖,不僅與葡萄牙殖民者進行非法貿易,而且勾結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搶劫殺害中國人民,構成了有明一代的“ 倭寇之患 ”。嘉靖元年,給事中夏言認為倭寇起於市舶(即貢舶) ,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議,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禁止下海捕魚撈蝦,斷絕海上交通。凡違禁者,必依法處以極刑。
危害明廷嚴厲的海禁政策,並不能阻隔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相反,參加對外貿易的人越來越多,朝廷無法禁絕。正如徐光啟所說:“ 官市不開,私市不止 ” ,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趨勢。同時,正德、嘉靖年間海禁政策與洪武年間有所不同,洪武年間尚進行有限制的貢舶貿易,而正德、嘉靖年間所有的對外貿易都被禁止。這實際是閉關主義的表現形式,它阻礙了中國與鄰近國家的商品交流和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故廣東和福建的地方官員主張開放海禁。隆慶初,舊日的海禁政策已經不可能維持下去,而東南沿海的倭患又已大體平息,朝廷在言論影響下,才批准福建巡撫*督御史涂澤民的建議,開放海禁,“准販東﹑西二洋” ,以徵收商稅,增加財政收入。

  (二)如果沒有了海禁,中國會因此變的很強大,並且占領了許多國家。首先,他們環遊世界一週,發現了南美洲;這時,哥倫布也率領了軍隊,看上了這塊地,所以,他們就和哥倫布打起來了;不過,哥倫布的軍隊因為太過勞累,中國軍隊就輕輕鬆鬆的打下這塊地。
  之後,中國人又看上了西班牙,想併吞掉這塊地,不過,西班牙派出無敵艦隊,使中國人遲遲攻不下來。於是,中國人決定再次僱用蒙古人來打西班牙,蒙古人因為擅長打陸路,不怕無敵艦隊。終於,蒙古人不負中國人的期望,打贏了這場戰爭。 
  中國又陸續佔領了其他的殖民地,像是埃及、加拿大、緬甸、伊拉克等地。雖然這些國家對中國都很不滿,但是都敢怒不敢言。因為,向中國那麼強大的國家,誰去挑戰,就等於去找死。
  另一方面,歐洲也一邊環遊世界,一邊找新大陸,卻晚了一步,所有可以佔領的地,中國都已經先搶走了。雖然很氣憤,但是,誰敢去挑釁中國呢?所以,歐洲就找好忍氣吞聲。
  有一次,中國因為無聊,去侵略歐洲。歐洲沒有防備,當然被打的一蹋糊塗。終於,中國和歐洲槓上,決定要一決死戰,但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強大了,歐洲大敗。因此,中國統一了全世界。
  但是,中國對待其他國家都非常不好,所以其他國家便聯合起來作亂,不過,當然一下就被平定了。經過這次事件,中國瞭解到,在不改善,可能引發出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所以,中國以後對其他國家,就沒那麼霸道了。
  (三)結論:中國當時如果沒有實施海禁,現在可能早就統一全世界了。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沒想到。」現在再如何的後悔,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想一想,如過中國當時沒有禁海,歷史會全部改寫,我們現在應該也是一位中國人呢。歷史,一但過去了,是無法再改寫的!

參考資料:
1.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1212083

*用繩索將人犯吊死或勒死的刑罰。
*諸侯或屬國定期朝拜天子,進獻地方特產。
*抽取商稅。
*強奪掠取。
*職官名。
2008-05-12 11:21:56
高個x2V.S沒勃子x1(修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來賺取好處。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佈了海禁政策。從此之後,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予,這就是所謂的「朝貢貿易」,兼具有懷柔拉攏周圍國家的用途。明朝嚴格的貿易管制政策的影響導致正常貿易地下化,轉為走私貿易。貿易港集中地由廣東、福建轉往已為西方國家殖民地的菲律賓、印尼。而海上的維持秩序角色由於中國官方的消失而導致海盜集團猖獗。由於海上貿易仍在暗處進行,美洲銀器又大量流入中國,銀開始成為流行的通貨。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永樂王朝的鼎盛和開放。
  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十二月初六,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全部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之後,倭寇逐漸平息,朝廷有鑒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的走私貿易正當化,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

  但是,如果那時,沒有發布海禁呢?現在,讓我們來想像吧!

  洪武三年(1370),中國擁有樓船,大型樓船設樓五層,可運載士兵多達3000名。由此可見,中國的航海技術非常強盛,因此佔領他國是非常容易。而因為航海技術的發達,使外交、貿易十分平凡。

  當時因鄭和下西洋七次,到過現今的蘇門達臘、印度、非洲的好望角與里斯本,所以得到許多外國的特產,也了解了外國的土壤肥沃度,所以七次都是滿載而歸。明仁宗也非常賞賜他,因此鼓勵他再次下西洋,這次,他決定帶兵去曾經去過的地方中,物資最豐富的蘇門達臘,順便佔領。一準備,又是好幾年。

  這時,因為還沒有國家看上蘇門達臘,因此中國非常輕易的,就佔領了。因為兵力還有很多,因此,他們就直接在蘇門達臘繼續籌備兵力,招募傭兵,收割和種植軍糧。於西元1473年,攻打印度。

  可是,印度並非弱國,第一次攻打印度因輕敵而無功而返,但中國並不退縮。隔年繼續攻打印度,因印度之前物資耗盡,所以中國以短短一年的時間,攻進印度首都(新德里),直接拿下印度國王的首級,因此印度的人民與士兵都向鄭和投降。

  後來,因為西班牙常常騷擾臺灣北部沿海居民,所以中國向西班牙宣戰。目前鄭和以四十五歲,花了五年的時間準備軍力、軍備和軍糧,並且在蒙古招募傭兵,先讓蒙古的騎兵征服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這些國家,在從土耳其招募傭兵用樓船在西班牙東部海域引發戰爭,然後趁機用官兵從印度走水路進攻西班牙東岸,因為西班牙正忙著與土耳其傭兵打仗,沒有兵力可以趕走官兵,於是中國立即戰勝。可惜第二年鄭和病故,當時因士兵群龍無首,楚於無領導者狀態,這時原本的西班牙人起來叛亂,英國和法國見亂結盟侵略西班牙,終於西班牙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不過英國以高壓統治,使人民不滿,又起義反抗,的英國以暴力鎮壓,很快平定反抗軍。
  
  蘇門達臘和印度變成了中國的領土,西班牙而成了英國的領地,但是新大陸還是英國的
2008-05-12 18:46:04
鄭張何李修改
如果沒有海禁
中國海禁時代、背景:
清朝和明朝一樣,都有實行過「海禁」的政策,清朝實施海禁主要是 為斷絕鄭氏中國商品來源。
1.實行時間:順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2.原因:(1)抵制臺灣的鄭成功政權。(2)對漢人的猜忌防患心理。
而明朝是在十四世紀時中國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中國後,東南海上勢力還沒平定,倭寇又在沿海出沒,為維護治安,乃實行海禁,海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戰。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新再定一次海禁的規則,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
所以中國必需對付西北邊的蒙古人及其他民族;明朝遷都到靠近北邊邊境的北京;在1411 年,大運河重新開通,主要用於從長江流域的生產和人口中心向遙遠的北京和邊鎮供應大米,由此也減少了對沿海海上商路以及航海商人和海軍的依賴;沿海的日本和中國海盜和走私活動日益猖獗;內陸利益集團的勢力相對於海洋利益集團的勢力上升。
實行海禁從沿海往後退公里讓人民無法補給糧食、彈藥清軍。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使得明朝經濟遭到減弱,長期的海禁使政府損失一大筆稅收,私販橫行也使內地的競爭加劇,而這些問題使得經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倭寇的盛行更是使本已惡化的經濟雪上加霜。
明朝政府的態度並不正確,並不能引導這種貿易關係,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禁止,所以漁民與商販為了生存不得從事走私行業,鋌而走險。

實施方式:
海禁的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貿易上,除為“懷柔遠人”﹐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洪武年間(1368~1398)屢申通番禁令”,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頒布“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等嚴刑峻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築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巡檢制度永樂以後,明廷仍屢申“嚴私通番國之禁”。但遠不如洪武年間嚴厲,禁令的範圍也逐漸縮小。

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1. 明初社會經濟雖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成分非常微弱,因而沒有強烈的對外貿易要求。所以若沒有海禁,就可以對外貿易往來,經濟能更繁榮,稅收才能增加,建設國家,強大國家且私販無法橫行,人民生活才能安定。
沒有海禁歷史是會改寫的,中國或許會找到許多新的殖名地,像是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秘魯和非洲的阿拉伯、埃及、馬達加斯加,說不定在美洲的前面還會遇到哥倫布,和他們的軍隊產生戰爭,但是我們也不知道會輸還是會贏,如果贏了,哥倫布可能就會把美洲讓給我們,可是如果我們輸了,美洲也許就要讓給他們,當我們贏了以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也不會獨立,於是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會打敗其他的國家,而其他國家就會覺得中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並且以後也不敢欺負中國了。像日本可能會成為很強大的國家,也可能變成中國的對手,這都是未知道的?沒有海禁也可能造成外來勢力進到中國,以不當手法統治中國,像清朝後來海禁解除,鴉片的進入造成相當多的問題,所以政府需要擬訂相關配套措施。
沒有海禁各種宗教會提早進入中國,影響人民的思想,而西洋文物、東洋文物進入中國,可以開拓人民的視野,而中國文化也會影響其他國家,歐洲人曾因受到海禁、遷界的影響, 使的中國瓷器無法得到正常供應,轉向日本購買,除了影響文化也影響經濟繁榮。

結論:
回顧歷史,會令人覺得當時的朝代,比較屬於君主專制的時代,人民比較沒有民主思想,國家比較封閉,傾向鎖國、海禁,就像井底之蛙,覺得自己的國家最大最好,君王為了鞏固個人權勢,做出一些決定,但在當時的時代,不知道該說對還錯,因為一件事情都有一體兩面,只能藉由回顧歷史,去做一些評論、反省。
2008-05-12 22:18:25
26 30 27 32 P.S.
明初海禁真正原因

明朝實行海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
戰(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方國珍,台州黃岩人,航海販鹽為業,元末至正八年(1348)因仇人告發他曾與海盜勾結,其
兄弟四人遂殺了仇人而逃入海洋,結聚數千人,直接進行海盜活動。他曾搶劫元朝運輸皇糧的漕船,阻梗了元朝的海上運輸線,元朝
政府多次對他追捕失敗後,只好對他進行招安。方國珍時降時叛,元朝給他的官職則越來越大,從定海尉直到江浙行省左丞相,並受
封為衢國公。在朱元璋勢力發展到浙江地區時,方國珍雖然也表示要獻出自己所佔領的溫州、台州、慶元(寧波)三郡土地,但暗中
與元朝以及割據福建地區的陳友定聯繫,並大造舟船,做再次逃入大海的準備。1367 年,朱元璋大軍兵分兩路進攻台、溫二州及慶
元,方國珍只好歸降朱元璋。但方國珍的部分餘黨卻繼續憑藉海洋,在沿海一帶從事海盜活動,甚至與新興的明朝對抗。史書稱「禁
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時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故也。」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申海禁,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
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自14世紀中業起,日本西部的一歧、對馬、肥前、松浦等地區的貧困
武士和一些亡命之徒,開始來到朝鮮以及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海盜活動。明太祖透過外交程序,希望日本能主動禁止倭寇,然未能如願。
洪武九年,明太祖在四月給日本國王的國書中,明確警告日本方面「今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只五日夜耳」。到洪武十三年
(1381 年),其更明確指責日本「蠢爾東夷,君臣非道,四擾鄰邦」。因此,明太祖在洪武十三年以後,斷絕了對日本的外交。到
洪武十四年七月,明朝禮部在給日本幕府將軍的國書中,更是就倭寇問題發出了戰爭的警告:「今日本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
,危害鄰邦,若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辨強弱,恐非將軍之利也。….若以舳艫數千泊彼環海,使彼東西趨戰,四向弗繼,故可滅矣」
。就在這封國書送出的三個月內,明政府重申了「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可見當時倭寇問題對海禁政策的影響。據『明太祖實錄
』記載,洪武十年八月,有一個三佛齊的使團來到明朝,通告新王麻那者巫里即位之事,並主動向明朝請求頒發印綬。但此舉激怒了
對三佛齊擁有宗主權的爪哇國王,於是便誘騙明朝使團前往爪哇訪問,從而將明朝使節加以殺害。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
映(不重商是一般性的原因)。
Frank (1998)把海禁歸諸於底下幾個原因(注意:這些原因事實上有相互加強的效果):(1)中國必需對付西北邊的蒙古人及其
他民族;(2)明朝遷都到靠近北邊邊境的北京;(3)1411 年,大運河重新開通,主要用於從長江流域的生產和人口中心向遙遠的
北京和邊鎮供應大米,由此也減少了對沿海海上商路以及航海商人和海軍的依賴;(4)沿海的日本和中國海盜和走私活動日益猖獗
(這是共同的看法);(5)內陸利益集團的勢力相對於海洋利益集團的勢力上升。


為什麼明清二朝要實施海禁?



明朝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來說,明代初期實施有限度的海禁,
由於明太祖的建國思想是全國皆是自給自足的農民,
配合廉潔有效率的官吏
因此對海外貿易並不是十分重視,
但仍然開放讓周邊的鄰近國家來華進行朝貢貿易,
且分別以跟明朝關係的親殊遠近而有時間限制,
日本當初是以十年一貢,
且明朝政府想藉由開放朝貢希望日本幕府重視倭寇問題,
果然因為朝貢貿易使得沿海的倭寇問題減低許多,
不過因為日本國內問題,
使得朝貢商人分為兩派,
一派以大內氏跟博多商人為首
一派以細川氏和界商人為首,
但在嘉靖年間,由於兩派日本商人在寧波鬥毆,
加上西方商人也來到東方要進行貿易,
使得沿海情勢越來越亂,這才使明朝開始實施全面海禁,
但實施全面海禁之後,卻使得倭寇問題越來越龐大,
而倭寇組成份子除了原本純日本人之外,
也開始加上華人、韓國人以及西方商人。
這也使得明朝沿海倭寇問題開始成為暨蒙古之外另一個重大禍患。
一直到隆慶年間,才開放海禁。
清朝實行海禁是因明鄭問題
提出這個建議的正是明鄭叛將黃澄,
嚴格來說,由於明鄭也是屬於海盜集團,
故也可將清朝實行海禁看成要防備海盜。
另外就是在雍正之後,由於實行禁教,
也開始實行有限度海禁,所有商人只能到廣州進行貿易。

想像:
如果沒有了海禁,中國會因此變的很強大,說。先是,他們環遊世界一週,發現了南美洲,哥倫布也率領了軍隊,同時看上了這塊地,所以他們就和哥倫布打起來了,不過,哥倫布的軍隊因為太過勞累,中國軍隊就輕輕鬆鬆的贏得這塊地。


結論:

那時依照海禁的規定是一定要單身男子才可以來臺灣的,所以那時如果解除海禁的話那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居民們就可以更方便
遷移來台灣,也不需要用偷渡的方式。還可以更促進兩岸之經濟交流,且那時台灣盛產的米和糖都是中國
所缺乏的物資呢!清初,在平定台灣後,在宣佈解除海禁這項政策對清廷而言是總算免強性的對外接解,四口海關對外開放,東南亞各國
及荷蘭.日本.琉球.等外國商品進口空前繁多,有許多東西都同時輸入商品,而數量也迅速上升。
2008-05-13 22:49:35
修改1 10 5 7
一中國為什麼要實施海禁 第七組 10.1.5.7.號
1.中國實施海禁的年代
I.明朝
鄭和出使西洋,將東方的航海事業,推至顛峰。明朝的對外交通,亦同時達
到最高點。鄭和一次又一次向外界展示永樂盛世的黃金歲月,光輝之後,換
來的卻是長達200年的海禁。中國的大門,從此牢牢關上。
鄭和頭五次出使西洋,均於永樂年間完成。直至第六次從西洋回航返國,始
知明成祖經已駕崩。繼位的明仁宗對下西洋的探索已再無興趣。一班愚臣上
奏皇上,指下西洋之舉勞民傷財,並有傷民族文化傳統,毫無利處。明仁宗
隨即頒下首道聖旨─海禁。
II 清朝
由於鄭氏據台期間揭舉「反清復明」旗幟對抗清朝,一方面使清政府對台
灣一直保持敵對的態度,實施海禁政策以防範台灣再度成為反抗者集結的
「逋逃之藪」;一方面台灣民間仍保留著反抗的意識,在清朝統治期間,至
少有四十次反抗清朝的行動,其中有二十次曾擊潰清兵的鎮壓及圍攻。       
 2.實施海禁的方法
I 明朝:“片板不許入海。”
II清朝
一六五七年(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六月十六日,下「申嚴海禁敕諭,命令浙江、福建、廣東、江南、山東、天津各督撫遵照。
a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賊貿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發;
b即將貿易之人,不論官民,俱行奏聞處斬,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c其該管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緝,皆革職,從重治罪。
d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皆處死。
e凡沿海地方,大小賊船可容灣泊登岸口子,各該督撫鎮務要嚴飭防守。
f各官相度形勢,設法攔阻,或築土霸,或樹木柵,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口,一賊登岸。
g如仍前防守怠玩,致有疏虞,其專汛各官,即以軍法從事,該督撫鎮一併議罪。
二想像: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相較於西方人海上探險,起念於開拓殖民地與用武力使人臣服,鄭和船隊雖裝配武力,卻僅做嚇阻性質,備而不用,達到宣示軍容壯盛,吸引各國前來朝貢之目的。
鄭和船隊的規模大小,甚於現代艦隊,在沒有雷達、無線電的情況下,能夠讓船隻航行海上,於波濤洶湧的暗夜大霧中,避免碰撞平安航遠,足見當時中國之管理能力。
兩萬餘人經年海上航行,需要大量的食物、醫療藥品、武器等耗材,可見當時中國人之後勤補給能力。
自中國東南出海,穿越狹長麻六甲海峽航行前進於大洋,從亞洲至非洲,從遠東到中東,證明了中國人導航技術及航海技術之發達。
龐大的船艦,無論是武器、戰馬、民生……等配備,在在需要銀兩,突顯了當時中國的富強、綜合國力非常之強。
歷史上證明,掌握海權的國家均為世界超強,現今有美國、19世紀之英國、更早的西班牙;而明初中國,無論是造船的技術、航海的經驗、富足的國力造就了鄭和的艦隊,其海上探險年代亦早於西方世界,堪稱當代的海上強權。
雖說中國海上探險早於西方規模亦大於西方,無論是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亦優於西方,為何沒有繼續發展下去,成為世界超強呢?
其間,乃因實施兩次海禁,一次於成祖晚年,大臣上書,奏明各方來朝看起來風光,卻使國家財力逐年困窘,影響後繼位的仁宗皇帝認為無再度下西洋之必要性,下令停止活動,另次於清朝康熙年間,為防止鄭成功取得大陸沿海的資源與接應,而下令海禁,自此,中國又走回陸上,國家發展只能躍馬中原,不能航行於大洋,影響之深遠分析如下:
(1) 清末中國的北洋艦隊和日本海戰,大敗於黃海,以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
(2) 因無長期且持續的航海活動,相關造艦能力、海軍軍力均受極大影響。
(3) 因無持續之海上通航,清朝中葉之後,中國失去了與西方民主制度接觸的先機,社會仍處在封建、封閉、唯我獨尊心態,影響後世更是深遠。
1.假如當時的明朝政府改弦易轍,開海拓疆,以中國當時的技術及豐富的資源,一定可以
建立一個比陸上中國大上幾倍的海上中國,中國將開闢出海上絲綢之路。如果持續海上活動航海技術一定更進步,科技的研發也不至於中斷,人才培養會更多,說不定就不會有以後的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中國一定會更富強海上霸權國家一定也少不了中國
2 500年前的中國,曾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貿易中心,假如當時的明朝政府,不是派朱紈去剿滅雙嶼島上的葡萄牙人,而是打開國門,給予其國民待遇,讓朱紈去好好管理他們,不准他們胡作非為,只准他們老實經商,放開海禁,利用中國的壓倒性貿易優勢,富民強國,中國的世界中心位置,是否會再保持50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所有民族災難,是不是可以避免?如果中國繼續進行海上探險,其他國家的霸權地位可能會有變化
三 回到現實世界
很多時候在事後才來說早知道都已經太晚,只有從歷史中學習到經驗,不要自我設限,不要過於自大,勇敢的往前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2008-05-15 10:23: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