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06 00:40:38| 人氣1,0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碎片.札記.找自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年伊始就談什麼尋找自己,似乎無甚新意,有人云亦云之虞。確實,當今連最通俗的小說和遊戲機的劇情都要叫人做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由自己判斷一切事物等等,如果我在新年伊始提到尋找自己,又與這些遍地皆是的廉價思想有何不同?

  事實上,即使是那些普通的叫人做自己的見解,也是種類繁多,不可概以論之。做自己,可以理解成解放的個人主義,本意是將人從群體的壓迫中解放出來,打破桎梏,激發創造力並擺脫一切人云亦云的思想,做一個高尚的人。尼采的貴族主義就是其中一種,他的“重新評估一切價值”至今仍有巨大的影響力。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被理解成“為所慾為”。只要自己喜歡,只要自己快樂,什麼都可以做。霍布斯的政治理論便是基於這種貪生怕死的利己主義之上,把所有人都貶為激素動物,任憑激素所控制,並創造了經典的現代國家理論。

  回溯個人主義的歷史,我發現啟蒙時代教人反思是為了打破教會的桎梏,為了申明人類不需要教會的控制也可以做一個善人。漸漸地,這種思想與表現主義結合在一起,宣稱個人應該要有個性,應該要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應該排除一切群體所強加的無理的規則。

  由此觀之,馬丁.路德宣稱個人可以與上帝接觸之後,個人(相應於群體)就慢慢地加入了真、善、美(表現)的維度,似乎通往上帝、德行和美的門,都可以由個人打開。因此,我們要成為個人,要尋得自己,要了解自己與別不同之處。

  但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私人語言,也就是說,沒有脫離群體的個人,沒有脫離傳統的美德。於是,後現代教曉我們碎片,告訴我們沒有什麼真實的自己,唯有一個個碎片化的角色,而這些角色的行為只能以該領域的準則來判斷。假設一個“真我”的存在就等於將某碎片霸權化。

  我的建議完全是奠基於這種碎片化的思想。碎片如同我的札記,雖分散,但崮中是否存有聯繫?我花了幾天思考的就是這個問題。

台長: 樂水
人氣(1,0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