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壇的本土化呼聲極盛,但和朋友深究之後,還是不知其概要。綜觀文友之討論,可簡單將本土化的概念一分為二,一者為實然的本土化概念,一者為應然的本土化概念。實然的本土化意味著特色化,也在文學作品中盡量展演澳門的特色;應然的本土化則認為本土化是去除外部強加的文化後,餘下的純粹的澳門文化。
這首先是一個問題:何種本土化?在實然的概念中,澳門的特色是包羅萬象的,但是否包括自由行和有線電視?有線電視播放著台灣香港的文化,自由行則攜帶著自己的內地文化,澳門的本土化是否應該將他們容納進來?這個問題的一個答案是指向應然的本土化概念,認為本土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區分澳門文化的邊界,另一個答案則是將澳門文化理解為中西文化交流,然而,現在有哪個地方沒有廣納百川沒有中西文化交流?
要是我們謹慎地接受了第一個答案,至少認為澳門文化是具備某些特徵的,那麼,走上應然的本土化概念是自然而然的事。每一個人對澳門文化的理解截然不同,這有助於產生異質的澳門本土化寫作:或關注大三巴,或沉醉於白馬行侷促又令人興奮的時裝表演,或嘆十月初五街的累累傷痕,或於教堂前深究殖民主義的肆虐。最近澳門舉辦東亞、申遺成功,又為澳門文化加入了兩個元素。
這種理解固然有其合理性,也容易墮入惡俗。所謂土本化,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就是在文章中加入澳門二字,或者在詩中提到大三巴,或者暗喻葡京都可以算是本土化。本土化在這些文字中,只是文字的更改,只是插入在m城這類字眼,或者只是談談聖x學校的生活風氣;倘真如此,隨意在網上抄一篇文章,把相愛的兩人都說成澳門人,不也就是文學的本土化嗎?如此這般的話,插入「在M記」三字是否就是全球化文學?
這是我第二個問題:本土化具體內涵是什麼?假設基本上同意了應然的本土化概念,我們應該如何去篩選?我在網上簡單搜查了一點資料,知道與本土化密切相關的有大移民和殖民化,簡而言之都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所產生的意義,特別是出現在後殖民主義的盛期。在澳門,本土化的先行者是法律的本土化和公務員的本地化,也就是要,本土化首先是與「解殖民化」有關。這率先要求公務員和法律的本土化,意味著統治者和法律權力應該由本地人所壟斷,由本地人所操作,去除殖民者後裔的權力。套用到文化上,也意味著澳門的文化應該由澳門人自己劃分,要去除外界強加的殖民文化。
可惜的是,要在文化中去除外界強加的文化是十分困難的,這需要我們定義原來澳門的文化。一旦將澳門文化理解為中西合一的文化,我們就完全不是站在去殖民化的角度上談論文化了。從歷史上定義澳門文化有其難度,要疏理其中的肌理亦屬難事,加上人們對申遺的呼聲極高,可見排除西方文化的意見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事實上我自己也不認為有必要去除所有的西方文化,但寫作是否應當小心西方殖民主義的殘留?提出這個問題是有見於普遍對澳門文化的排外性理解,以為澳門文化就是在平面上去除其他文化之後的剩餘物,卻無心從歷史中尋找澳門文化的獨特深度,以致這種本土化的呼聲流於表面,人云亦云或者各執所是,缺乏歷史研究和文化研究。
第三個問題是,本土化文學有沒有可能?本土化的文學是否值得追求?筆者功力有限,對後殖民主義不甚了了,只知道後殖民與後現代和後工業社會有關。先不去追問理論問題,回到澳門,我想問,澳門本土化文學有沒有必要,是否值得追求?澳門的特色是否如此獨特,以致要事先呼喚具備澳門特色的文學?如果本土化文學等於叫澳門人寫關於澳門的文章,本土化就與文學寫作推廣活動並無二致,僅是取了一個嘩眾取寵的名字。而且,叫人們只寫自己的生活,這又與個人化有何不同呢?現代人的分化已是眾所皆知了,社群的認同也漸漸退出,如何可能在不強加澳門意識的形態下,強調人們自己的寫作卻又可以組成有機的澳門本土化文學呢?答案難道只是:靠自覺?
走到了後現代,深知本質的不可能和解釋的多樣性,但要是澳門文學有其特有的深度以及提出一種富有深度的見解,定必可以與其化文學進行對話。誠然,這在概括出澳門文化特色以及形成一種有深度的澳門本土化文學之前,是沒有可能的。澳門文化是在追索其歷史及其內容時形成的,澳門文學需要以此為基礎,加入具體和敏感的觸覺後才成就的。每一個先驅者的腳步都參與了對目標的設計,但以暫時的形勢看,別說澳門本土化文學的噱頭已有過時之嫌,就說澳門真正有心於寫作和思考的人也寥寥無幾,如何創造出打動人的文學?更別說是創造出打動人的澳門文學了。這似乎告訴我,澳門本土化文學似乎只具有理論上可能,而實際上,要跑這四百米接力的參賽者只來了一半,只有前仆沒有後繼,實際上的可能性較低。
當然這並非否定澳門本土化文學的價值,我寫這篇文章,提出這些未經深思的問題,也並非執著要與各人鬧不和。或者已有前輩思索過此類問題,或者學術界已有普遍的認識,見識淺薄的我卻還要在這裡多費唇舌,惹人討厭。但我認為這更好,我希望這篇文章成為箭靶,供人批評和思考。
澳門的文化需要研究和思考,澳門的文學需要力量需要投入──這都澳門的本土化文學需要的。本土化並不意味著加入「大三巴」,正如全球化並不僅僅是加「在M記」三字,澳門文化也不是簡單的中西文化堆積,也不應該在後門偷偷地引進殖民主義的輝煌讚歌。在這個網絡寫作的世界裡,在文學屬於大家的新時代裡,本土化本應是對抗全界化的武器,但在沒有深入思考人文問題的時候,這種本土化卻被潛在地日本化葡國化高士德化或者全球化(這種全球化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簡單地宣稱中西文化交流,這和全球化的文化有什麼分別?)。
在後現代,宣告自己的本質尤為困難,但偏偏有太多的渠道讓人表達自己的想法。網絡使最偉大的東西流遍世界,也聚集了最流俗的東西,假如人們不花點腦子和敏感,澳門本土化的文學最終會淪為什麼,誰又談得清楚呢?提出上面三個問題以及自己的想法,權作箭靶與文界前輩朋友討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