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聖母大教堂 Basilica di Saint Maria Maggiore,又稱為聖母大殿,是天主教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聖母大殿鄰近羅馬中央火車站 Stazione Centrale-Roma Termini,教堂的規模十分宏偉。這座教堂協調地結合各種不同建築風格,可以說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築史。教堂保留原有的三層式列柱中殿,排列罕見的5世紀鑲嵌畫。克斯馬蒂式 Cosmati 大理石地面、鐘塔、凱旋門和涼廊的鑲嵌畫是中世紀產物,華麗的藻井天花板為文藝復興風格,教堂正面、圓屋頂和小禮拜堂則是巴洛克式風格。
傳說西元352年盛夏,聖母瑪利亞昭示教宗利伯略 Liberio 和一位貴紳約翰,在下雪之處建立一座聖堂。8月5日夜裡果真在艾斯奎利諾山丘上下了一場雪,教宗利伯略遂命人在此建立教堂,由貴紳約翰夫婦出資興建,故此教堂又稱「雪地聖母教堂」。為了紀念盛夏落雪事件,每年逢8月5日會在聖母大殿舉行隆重慶典,禮儀中從天花板特製的孔中落下白色花瓣。
聖母大殿在教宗西斯篤三世 Sixtus III 任內(西元432年7月21日—440年8月18日)被重建,教堂的主體結構是5世紀建造的時候確立的,包括以馬賽克裝飾的中殿和圓形後殿。原始的馬賽克裝飾只有部分留存下來,損毀的部分在 16世紀時被圖畫取代。主殿長 86米,兩邊是 36根大理石石柱和 4根花崗岩石柱,這些圓柱在18世紀的大修中被替換,現在所看到的外表基本都是18世紀修繕後的產物。
廣場上的圓柱來自古羅馬廣場的君士坦丁集會堂,在西元1587年矗立,作為教徒前來參拜時的地標,圓柱上加建聖母聖嬰銅雕。
13世紀中,聖母大殿增建了一座高 75米的鐘樓,在西元1438年因地震嚴重毀損,數年後教堂進行修復重建,經歷多次整修西元1500年,鐘樓頂端加蓋金字塔式塔尖,鐘樓內的五口鐘會在每天晚上 9點響起以提示人們做禱告。鎏金天花板修建於15世紀,由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贈送,據說鍍這些圖案的黃金是由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從美洲帶回,西班牙國王王后將它獻給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Alexander VI。16世紀中,Flaminio Ponzio 設計建造了埋葬教宗保祿五世 Paulus V 的巴洛克風格寶琳小禮拜堂 Cappella Pauline。教堂後殿的馬賽克壁畫完成於13世紀,描述的是聖母加冕。正殿的中央是一座專供教宗或被其授權的神職人員使用的祭壇,一般說來,該祭壇會在每年8月15日也就是聖母升天日使用。聖母大殿還有一座伯利恆地下室,其內安放着銀制的聖嬰搖籃和金制馬槽,還埋葬有聖徒傑羅姆和教皇庇護五世 Pius V。
羅馬的最後一個參觀點,鎖鏈聖彼得教堂 San Pietro in Vincoli ,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次級聖殿與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鎖鏈聖彼得教堂,興建於西元432-440年教宗西斯篤三世 Sixtus III 時期。興建這座教堂是為了供奉聖彼得在耶路撒冷被監禁時所戴的鎖鏈。因為教堂內收藏了傳說聖彼得被囚在馬梅汀監獄時,銬住他的鎖鏈。5世紀時,這兩條鎖鏈被送到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 Theodosius II 的妻子尤多西亞皇后 Aelia Licinia Eudocia 將其中一條鎖鏈置於君士坦丁堡,另外一條則送給她的女兒小尤多西亞皇后(瓦倫蒂尼安三世 Valentinian III之妻)。 小尤多西把鎖鏈送給教宗利奧一世 Saint Leo I,幾年後另一條鎖鏈也被送回羅馬,當教宗將這條鎖鏈和另一條鎖鏈放在一起比較時,這兩根鎖鏈竟然發生神蹟結合在一起,此後每年8月1日就是兩條鎖鏈融合為一的奇蹟日。目前這聖物鎖鏈珍藏在十九世紀所建的主祭壇的玻璃櫃內。
這座聖殿在8世紀教宗哈德良一世 Adrianus I 時重修,又在教宗西斯篤四世 Sixtus IV和教宗朱利斯二世 Julius II時期改建。西元1475年增加了門廊。西元1471-1503年間增建了迴廊。聖殿內部有一個中殿和兩個側廊。中殿的天花板中間裝飾著18世紀帕羅迪 Giovanni Battista Parodi 的天頂畫,描繪《鎖鏈的神跡》。
鎖鏈聖彼得教堂裡有另一個吸引觀光客的重點,就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摩西像》。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完成於西元1515年,這雕像本是為放在聖彼得大教堂裡,作為教宗朱利斯二世 Julius II 的墓碑,因為鎖鏈聖彼得教堂是朱利斯二世的家族教堂(德拉·羅維雷家族),所以留存於此。西元1513年米開朗基羅和教宗朱利斯二世簽訂合約要建立墓室,陵寢的設計原本分成三層,陵寢型式與以往橢圓形墓穴不同,最底層是人,中層為先知,高層則是造物主與最後審判,最頂端則是兩位天使,引領教宗在最後審判日離開陵寢。整座墳墓的基座環繞有以大理石雕刻之被縛奴隸雕像、勝利女神雕像以及銅製浮雕。基座之上略為內縮,四個角落立有4個大雕像,分別是摩西、保羅、行動之人及思考之人。後來因為教宗一再修改作品,陵寢的規模日益縮小,最後縮小成為一個牆面的紀念雕像,最後達成的協議米開朗基羅完成三件雕像,拉斐爾·達·蒙特祿波完成另外三件雕像。朱利烏斯二世的墓室直到1540年終於完成,米開朗基羅稱之為「悲劇之墳」。
米開朗基羅十分痛恨教宗朱利斯二世,但卻又受制於朱利斯二世。米開朗基羅曾離開羅馬拒絕再為朱利斯二世創作,卻差點因此引發戰爭。教宗朱利斯二世曾要求米開朗基羅製作他的雕像,這尊教宗銅雕像3年後就波隆那起義的人民融成大炮,這大概是米開朗基羅唯一樂見自己的藝術品被糟蹋的一次。
《摩西像》高235公分,摩西的頭頂長角,象徵頭上有光,因為光束和角的希伯來文發音相似。這是描繪在西奈山上摩西會見神時的情形,摩西頭上突然長出犄角的說法,實際上應該解釋為他的臉上閃耀著神的光芒。摩西左手置於腹部,右臂緊夾著十誡,長鬚鬈落胸前,雙臂肌肉緊繃,青筋浮現,曲著的腿宛如要舉足站起,眼神既憤怒又失望,牙齒咬緊著像要吞噬什麼,寫實刻畫出摩西在觀看他那群沒有信仰的人民進行偶像崇拜時的「暴風前的平靜」!仔細觀賞這作雕塑膨脹的肌肉,激起的筋脈,就會感覺到摩西似乎要開始移動了。據說因為太過傳神,米開朗基羅自己在完成後,注視著他的當下,竟忘情得將手中的鑿子揮向摩西,喊道「你為什麼不講話?」。因此雕塑右膝一道痕跡,被認為是當時所遺留下的。
義大利的藝術歷史學家安東里奧.佛切里諾因為領導《摩西像》的修復工作,發現了其中隱匿的不尋常,摩西的左膝直徑比右膝直徑小三英吋,左側頸部扭曲怪異,左側鬍鬚雜亂,然而所有的右側都自然正常。佛切里諾訪查了史料,證實米開朗基羅將原來目朝前方祭壇的雕像,修改成望向左方,因而造成左側膝蓋、頸部、鬍鬚的不自然。為何大師如米開朗基羅會創作出不對稱的摩西? 佛切里諾鑽研米開朗基羅的傳記、與教廷間的合約、相關人士的信件、走訪梵蒂岡、曼圖亞城邦等地資料庫...,終於解密。當時天主教會販售贖罪券等的腐敗作風讓原本虔誠的天主教徒急思革新,有識之士挺身而出欲改革道德沉淪的教會,米開朗基羅也是其中一員。然而,教會守舊派仍然大權在握,大力迫害革新者,革新者最終一一消失或被消失。米開朗基羅迫於形勢,仍要為教廷服務繼續妝點教會,對於宗教改革轉趨低調,但內心實不苟同教廷作為。因此米開朗基羅改變作品不再讓摩西注視祭壇前的神職人員,他讓摩西別過頭望向另一邊,也就是不想看到髒東西的概念。
==============================================
今天馬不停蹄地走訪了四座羅馬教堂,感覺有點消化不良 ─ 累了。簡姐姐本來打算要拉行李坐公車到特米尼 Termini (就是火車站),不過後來改變主意我們搭了計程車。我們在上火車時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件,有人在火車上主動幫我們拉行李,一開始艾文不覺有異,以為是好心人幫忙,結果我們找位置坐定位,那人竟然跑過來開口跟艾文要錢,我忘記要多少錢了,總之不是幾歐小費,是幾十塊之類的獅子大開口。原來他們一群人聚在到站的火車上,是準備對觀光客強迫服務,這下艾文火了,我又沒有要他們幫忙拉行李,他們沒有事先表明意圖假裝善意...,艾文一毛也不想給!! 那人不死心要來糾纏,我就把他臭罵一頓,結果他就悻悻然去找下一個觀光客了 @@ 。在此提醒大家,去義大利觀光真的不能太放鬆,到處都是把觀光客當肥羊的不良份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