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06 19:14:52| 人氣8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再回(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哈,看來如果不採用一種比較嚴謹的結構形式,與針對主題的討論態度,有時候會引發一些問題,當然,這可能又要牽涉到寫作動機上。
  我想,我所謂的理智在感情問題是起不了作用,指的是無法用理智去化消感情『已成形』的衝擊此一事實。在另一方面,則是意指真正決定感情意向的因素,雖然可以有其內外在憑據可供理智思索探討得知,但影響心理作動的,卻份屬感情層面。並非說理智無法理解感情事件的前因後果、或者做任何嘗試性的追索與衡量等作用。
  你引用荀子的話,讓我想起我上一次跟你談到的魯仲連『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倦,習與體常,則自然也。』這樣的思維傾向,兩人是有一定程度之相似性的。然而,我並不全然能接受荀子的想法---在一種徹底而極端的推展之下---我近來接受了另一種說法,即一種假設---我們放寬點看,在沒有實證與檢驗基礎的情況下,荀子的學說也可以只是一種假設---改變是不可能的,至少,試圖改變我們與生俱來的生物結構或基本人格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大部分的人格結構在生命早期已經定型,雖然我們深層結構的外在表達方式確實可以經過轉化---否則教育將失去任何實質存在的價值與可能。
  在後者這樣一種架設中,一部份是出於心理學對人類---特別是人格---問題的研究成果,另一部分,則『可能』是出於如果我們把這種改變的理想主義不加思索地全盤接受,我們很容易發展出另一種可能導致了不負責任的精神生活,人們活在憧憬、激發、設定大量的理想目標之中,而並非當下即是地在有限的現狀下積極面對生活的設想與防堵---『每個人的一生之中都握有一副牌,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出牌,或是因為沒有拿到更好的牌而忿忿不平或束手無策。就算這一生都缺乏足夠的指引與資訊,盡我所能的把手中握有的牌打出來不是更好嗎?』
  在這兩種觀點之中,我持衡地接受了兩者的存在,並皆平等確定其合理性。重點也許只在於我們得必須辨別何者可以改變,何者未必能改變。因而我才會以『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是無窮型塑的歷程,改變自己一方面既不可能,一方面我們永遠在改變的歷程之中漫遊著去辨認最終底定出的身影。』充當我現階段的暫論。
  最後必須再加以補充的是,兩者得以成立的條件,都不一定基於真實,也可能只是出於價值。

台長: 狼獾
人氣(81)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狼獾
  在另一方面,則是意指真正決定感情意向的因素,雖然可以有其內外在憑據可供理智思索探討得知,但影響心理作動的,卻份屬感情層面。

  這一段話,想來寫得並不好,我所想指的是,感情實乃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其他的無論何種影響感情的因素,他們真實作用到的對象,都是感情自身。
2007-10-06 19:17:34
狼獾
  意猶未盡地必須再加以補充的是,無論能改變與不能改變的各種部分,這將都會形成真實我與理想我的雙重實存。然而,看來,僅作為名詞那是易於理解,在一人之身上體驗,卻複雜交疊。天理人欲,也許可以小部分地視為其中變形。
2007-10-06 19:27:5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