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6 00:33:18| 人氣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非政治】民主與法治.政治與選舉.理想與現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一陣子討論選舉時,有個朋友對於228的意見是:重點是要知道事實的真相,以及了解歷史給我們的教訓與真諦

這點我很贊成。

基本上我個人是把228事件當成「掌政者」加害「老百姓」,只是剛好當時的當權者是是●○人。但不代表●○人就一定=掌權者甚至是加害者的身分。似乎還有一種以上對下的報復加害心態→因為禁私煙,結果引發衝突後,好像有個警察被看不過去的民眾怎樣了…結果當局者就用屠殺人民來報復洩恨…(覺得下等人民居然還敢反抗甚至歐打統治階級吧…)

跟以前越南的美軍屠殺一般越南村民有些同樣道理…越戰期間,越南人民死了上百萬以上…為何到最後美軍駐守在越南的爭議那麼大,不單是美國大兵死傷太多,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軍屠殺一般的越南人民。當美軍深陷越南叢林時,吃了越南遊擊隊遊擊策略極大的虧,當他們的同袍死太多在黑頭髮黃皮膚的越南遊擊隊手中,又當他們來到一般的村落…看到了同樣黑頭髮黃皮膚的越南一般人民…居然把他們化為等號了…然後展開報復洩恨的屠殺…漸漸地,這種事傳開了,美國本土的有識之士跟人民大為反感、大力譴責反對這種不人道的殘暴戰爭行為…當他們的理念著落於現實時,居然淪落到這般田地…完全無法再忍受送自己的子弟去送死,然後再害死越南無數的無辜人民。

不過我是覺得我們,中國人或台灣人都好,有多少人有這種道德勇氣?當統治者將人民一小部分跟大多數人民刻意分隔開來(眷村),作為一種統治鞏固自己政權一種方式,畢竟他需要有人民跟隨,再加上又提攜少數好像作為那些大多數人民的象徵像林洋港、吳伯雄(客家人)等人來寵絡人民…而這些人又有各自的跟隨者,就變成了一種上下互相結為生命或利益共同體的結構了…這時早就不是單純的省籍之分了…而變成資源分配(分贓)的問題了。

當兩種族群的生命生活共同感失去了,彼此也就都失去了對雙方不同痛苦的感受與同理心…甚至在各自的政客刻意炒作下,將這種"疏離感"轉化為敵意、猜忌,然後甚至彼此仇視。政客們一手製造、操作著人民族群間的矛盾,以便得到各自人民的盲目支持。我不知道聽過多少次,只要●○當選,什麼人的福利就會被取消、哪些人就會通通被趕出台灣、丟到台灣海峽去的傳言。怎麼可能嘛!聽起來很誇張,但是真的存在…而且真的蠻有效果的…

這就是政治。

他對(一部分)人民好其實是有權謀的成分,不是單純的,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當人民把自己的生命生活跟認同這些特定政治勢力化為一體時,理性是無用的,知識也是白費的,只有生存的本能而巳--排斥其他競爭者來確保自己的生命生活安全無虞。


所以我真的贊成,老住民(本省人)多多結交新住民(外省人)朋友,不論年紀,你真的會發現大家都一樣,都是人,大部分的人都很可愛的。新住民也多多結交老住民朋友,彼此互相了解、照顧,當我們產生一種生命生活的共同感覺,省籍之分自然就不會被政客給利用了…雙方都是,沒用了。很多時候都是政客把他們-人民妖魔化了。

不要跟上面的政客一起隨便唱和了 得利的永遠只有「上頭」,不管是新老住民,所以其實不是所謂的省籍問題…這麼單純表面的東西,就像我媽講話常常很矛盾:

「不少老兵或外省人很好,對老婆很好,會幫忙作家事」
「那些老兵,他們領津貼不但可以領到死,老婆還可以繼續領,太可怕了」
「有些老兵真的很可憐…就這樣被丟在眷村,有時生病也沒人管…自生自滅…」
「有些老兵真的很好,把自己一生的積蓄都捐出來,幫助社會」
「有些老兵真的很有貢獻、很辛苦,尤其是早期那些開(山)路的,死了不少人…」
「那些老兵很多都是米蟲,不用工作就可以領錢過生活」

乍看之下超級矛盾的,每二句話就互相矛盾,但其實說的不過是一些團體中各自不同的情形而巳。

我可以理解老兵們對過去的一些政治信仰的堅持,畢竟否定了那一切,就等於是否定他們的生命意義。但我也可以理解有些老住民對於「消滅外來政權」會有很大的共鳴,因為過去他們是極長期被壓抑的一方。基本上外來政權這名詞不是專指國民黨啦…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經歷了葡萄牙、荷蘭、日本跟國民黨的統治,但基本上他們都只是把人民當成「次等人民」…直到國民黨後期吧…,對一些人而言,不信任感來自長期的歷史淵源,別忘了當初一開始台灣從日本回歸「祖國」時,真的大部分台灣人民是很真心地高興,但後來他們才發現…祖國的腐敗…從信任到失望、然後被背叛屠殺…再被洗腦(制式化的國民教育)…

那是時代的悲劇。我們無能為力改變過去。可是我們可以掌握未來。

了解過去的錯誤,是為了獲得教訓。舉個例子,如果哪天對面的阿共真的打過來了…他才不管你本來是中國大陸的四川人還是台灣的台北人、或台中人,對他們而言,通通是「台灣人」啦…照殺不誤…他們連自己大陸的人民可以隨便地殘害了…只要被懷疑有顛覆政權(如法輪功或地下教會)的嫌疑,或者為了建長江大壩,可以隨便下個命令就把有些原本住在四川的人民強迫遷移到山東(因為本來的住所會被淹沒)…根本不管人民的意願甚至死活。

那時,就是他們之中的少數人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而我們通通是「被統治階級」啦…

我們有民主,真的要珍惜,雖然還不太成熟;民主絕不是萬靈丹,但是它到目前為止,還是世界上比較行得通、較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政體,比較兼顧得到所有人。但是也必須有法治互相配合,有建全的三權分立互相制衡,行政、立法、司法更重要。

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裡有個外國神父就說過,中國人民有個優點,就是「忠心」吧,但是這種忠心在大部分的歷史跟時代裡,都被上位者操弄…日本也有一段長時間,「忠心」(對在上位者)、「恩義」比人民平等自由來得重要太多。基本上不平等其實才是正常的

民主法治社會是不講對「政權」忠心,而是「國家」,是不講聖賢政治的。我們的古人說選賢與能,其實不完全能夠詮釋真正的西方民主。西方民主是產生於一種「對個人的不信任」「對人性不信任」「 對掌權者的不信任」,這種幽暗意識所蘊孕出來的。在他們經歷了長期的君主統治後,在文藝復興後的知識革命後,在中產階級的大量出現後,知識的普及與思考能力的促進後,他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上位者永遠對於自己的利益關心高於人民整體的利益,而且不管換了誰都一樣-就算換了自己。

所以他們學者才想出把權力分權化:盧梭的二權、孟得斯鳩的三權分立,讓政權不致於變成一頭集權獨裁的權力怪獸,再加上上下議院的民意代"的監督(英國傳統就是這樣,跟他們的政治歷史背景有關),再加上超然的司法體制,形成一個國家的民主法治秩序。民主,充其量也只有「二權」(立法院也有民意基礎),司法權則代表一種公正監督的體系,立法權也有制衡行政權的設計,三者互相制衡,才形成真正的民主法治政治。除此之外,還有責任政治=政黨政治,基本上這世上大多數的民主國家是內閣制,行政跟立法(國會)都屬於同一個政黨,國會改選才是真正的國家大選,哪一個政黨的議員人數較多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執政黨,他們的主席就成了總理或首相。任期一到,作好/作不好 就完全是這個政黨的責任,作得好,人民也許就繼續選舉他,作不好,下台一鞠躬成為在野黨,下次再來。

所以兩黨政治又稱為責任政治。政治責任不會分不清楚。

另外美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總統制運作得「好」的國家,同時也是兩黨政治,法國更是特例中的特例:雙總統制,但問題是真要問問 我們自己,我們的民主政治、公民素養有他們的成熟嗎?而日本的聯合內閣制…則幾乎等同於政黨分贓政治。我們的國家政治紛亂,當然該怪政黨不好,但首先要怪憲法亂七八糟!(詳情就不贅述了,太累了),既想朝總統制又不是全然的總統制,不然立院不會跟政院搞成這樣,內閣制又不是內閣制,還有人異想天開地想學法國的雙總統制,全世界也只有法國人能玩得起這種玩意兒(總統跟總理的政黨屬性不同,國會一天到晚吵吵吵但還是能夠治國)

而關於候選人與政黨的政見,能力,操守等等,很遺憾地…根據巳經發展很久遠的西方民主…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民主選出來的領袖,通常不會是最有能力(類推:操守、政見的人),選出來的常常不過是中等之資而巳。」就算是某扁…其實他不一定是民進黨中最有能力或操守等等的人,應該說的確不是才對。但唯一最能確定他是人氣最高的,其他其實也可以將馬、王、宋、連、胡等人用同樣方式檢視 別把奇檬子跟個人情感與崇拜帶進來的話。

舉一個例子,為什麼曾被評為國會中議政最認真的立委賴士葆居然會競選連任落選?太誇張了吧?他可是我們國會中少數中少數的專業財金立委。基本上,太多立委根本毫無能力審財金預算,只懂得為反對而反對…我聽過的大概只有他跟彭百顯→跑去當南投縣長,本來民進黨後來退黨競選←黨內初選落敗。哈,連我爸我哥都很欣賞他耶。基本上他們完全不支持新黨這個政黨。

賴士葆落選這要問台北市南區的選民了…(啞口無言)XD 據聞全是親民黨的候選人把他的票給拿走了…只因為他們跟選民說:「啊,他一定會當選啦,把票投給其他人」,就這樣把他給擠下馬了。那些選民明明知道賴有專業、有操守、有能力,但是卻可以因為對於特定政黨(因為宋先生吧)的號召,就這樣把票投給了上述三樣完全不如賴的其他候選人…結果開票出來連他們自己都呆掉了…賴士葆落選了。因為他不懂得大力操弄炒作(或說不願意)族群/國家/政黨議題,有能力、操守、專業,但遠遠不如那些操弄族群/國家/政黨議題的政客來得有選票瞬間吸力,甚至劣幣逐良幣。

而民進黨是不是真心地想把外來政權趕出去呢?人民是不是只有選老住民才能幸福?甚至文化去中國化就是正確或好的?說真的,我們不知道。但我知道民進黨裡面本來就有不同的聲音並存,但選舉策略的定調則統一。為了選舉、為了選票,把理想、意見的分歧與爭議先暫時擺一邊去。

首先,八年前第一次總統民選的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就不是抱著這種看法,他現在是建國黨的主席,他雖然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被迫離開台灣,雖然他主張台灣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但他並不主張敵視中國或文化去中國化。建國是政治問題,文化是文化問題。而且他認為台灣獨立建國,對中國人民、對台灣人民都是好的,中國既可以在聯合國多一個最親密的邦國,兩岸人民在語言、膚色、文化上也有許多共通點,台灣可以成為世界上最親中國的一個國家,而台灣人民也可以自己決定治理自己的國家。就像英國跟美國。

這是我當時親耳在他的演講會上聽到的(當然還沒有投票權,只是好奇而巳:p跟朋友一起去湊熱鬧),我聽到時真的超驚訝的!呃…怎麼跟我聽說的、報上大力宣傳的不大一樣,當然還有講其他的:包括教育、自己要如何保守自己跟週圍的人操守與清廉-當時他就不像一些政客只會發誓說:「我絕對不會。」他只是淡淡地說 :「不可能不腐敗,也無法預防,你只能看這個人比較不會的話,就選他。民主政治就是這樣。」

彭明敏是學者出身,而且從來不曾真正涉入實際的政治操作,跟一堆搞過街頭運動出身、選舉過當過民代、地方首長、嘗過權力滋味的民進黨人士,其實看得出來相當隔隔不入。他真的是個很棒的學者,他不是政客,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類型。Anyway,你可以不認同他的想法,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的人格與理想性。

搞選舉跟搞政治,與政見、能力、操守卻常常不一定一致的,甚至不必一致。選舉訴諸激情、炒作族群最快速,哪一黨都一樣、甚至國外;政治訴諸政治手段最快速
,而政見、能力、操守…則常常被前面的這兩個東西淹蓋了。那年彭明敏輸得很慘。連基本票都流失了不少到李連那兒去了。因為沒有區隔性。有政見、能力、操守,卻完全在選舉這檔事上沒有什麼作用,

基本上政客甚至可能根本不希望我們台灣基層人民真的族群和諧的。因為這樣一來,那些政客就沒有把戲唱了,他們就無法繼生存了。只要有裂痕存在,政客永遠可以利用這些人民的心結來獲取政治利益。繼續濫竽充數、玩弄人民的情感下去


所以我們要小心:

1.任何會鼓吹仇恨的宣傳,不管他講得再有道理、不論你是新住民還是老住民,那會使我們失去理性被操弄
2.要關心政治,因為你不想管政治,偏偏政治會來管你。但是不要狂熱政治、包括崇拜政治人物,那真的通通都是假象居多…基本上現在站得上台面的大尾,不論哪個政黨的,若無權謀、城府不深、不懂得操弄政治的話,都達不到現在的地位的。
3.不要對特定政黨或特定政治人物投入過多的忠心。或神化他們的人格、能力。基本上,真的只是兩個之中選出比較好或選出比較不爛的,真的只是比較跟選擇的問題。作得不好,就換人換黨作;作得好,給他繼續作沒關係,反正大多都只有兩任的任期。

最後我要說,體制外的力量往往比體制內的要好、要有理想。當黨外人士集結變成了民進黨,當在野黨成了執政黨,我們要永遠對於權力與上位者抱持著不信任跟質疑,用放大鏡來檢視他們。不論換成誰。

所以基本上我並不反對有人罵阿扁,有人罵第一夫人炒股票等等的,別罵到人家才剛出生的孫子就好,小嬰兒才剛出生有什麼罪啊?很無辜耶…當然,要罵得有憑有據,要罵得一針見血、要罵得有理想!不要亂罵一通、沒憑沒據亂造謠言、甚至只是尖酸刻薄的嘲笑諷刺、罵奇檬子爽的。要這樣罵,倒不如聽李敖罵就夠了! 人家至少真的是罵遍了全部的掌權者、管他國民黨、民進黨,通通罵,也從來沒有去從政說別人濫用媒體,自己又濫用媒體行政治操作之實。

當鄭村棋從體制外的勞工運動領袖,變成了台北市勞工局局長,大多的勞工就對他產生了疑惑,因為勞工不論誰掌政,基本上是永遠的弱勢,並不會因為誰當上了官員就改變。同理,當龍應台當上了文化局局長也是。

其實民意本就如流水,流來流去。今天哪個政黨或人士上台,都不見得是永久的。我比較擔心的反而是…相對於政權,忠實的反對勢力-指反對黨不論是哪一黨,體制外的力量與反省良知,是不是巳經在台灣被抽掉、消失了?國親新、台聯能不能當個稱職的在野黨呢…?

我是抱著悲觀~如果國民黨黨內繼續不民主、黨產問題不解決、不圖思徹底的改造跟反省,一天到晚搞什麼鞏固領導中心的話…選舉失利也不用辭職負責-這本來就是民主政黨政治的常理,哪個先進民主國家不是這樣?不拔擢新一代的好人才、不年輕化的話。

--

至於228受難者家屬,能不能走出悲情控訴…228能不能不要變成政治操弄的議題…
看看林義雄吧…雖然跟228事件不一樣…林宅血案…他真的就是個有理想的政治家。問題是:在台灣,政治家從政不見得好,只能作為象徵。不懂得善用各種政治手段、權謀的話,太諷刺了。

--
政治魔人到此全部結束…啊,完全是個人看法希望哪一天我可以完全不用關心政治,政治照樣很好。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基本上政治真的是很無趣的一件事:P

台長: Est
人氣(1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