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e/r/ericky/content/20040510/14/1238701154.jpg)
記得幾年前流行過一些時常耳聞的話語:「與自己和好,與家人和好,與朋友和好,與全世界和好。」之類的精神喊話標語,倒不是沒聽進去,而是那時候還無法全盤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何謂「與自己和好」?跟自己的慾望妥協嗎?順從自己內心最底層的願望與想法嗎?還是在精神與物質上對自己好一點,藉由享受來逃離平日瑣碎的煩惱?一位精神科醫師、專任心理治療師、現任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知名編者與作者王浩威先生告訴我們,這句話的意思比較接近「在孤獨的時候與自己展開的獨白式的對話,作用在恢復和自己的圓滿和諧的關係,就像人們和神恢復圓滿和諧的關係,一切的存在就有了某一種類似信仰的依附了。」的意思,可以說是現代人必然的功課之一。
每個人應該都可以體會的到,在很多人的場合反而有時候會感到無比寂寞,似乎每個人都無法了解你心中真正的想法,在全然孤獨的時候反而會因為心靈的富足而感到愉悅,那是因為畢竟每個人都是所謂「單獨的個體」,在最親密的愛人或親人面前卻仍然會有無法將最深層的話語表達給對方知道的情況發生,那是一種全然孤絕的孤獨感,任何人都無法跨越那一道巨大的鴻溝,就這麼活生生的橫擺在每個人與人之間,冷峻而無情。可是我們卻又無比渴望同儕間的認同,渴望親人間的照顧、親密愛人間的私密話語與加入某種團體間的歸屬感,就這樣,無比孤獨感的存在與渴望歸屬、認同的願望開始起了一種無可避免的衝突,這時候就要靜下心來,在獨處的時候與自己展開「獨白式的對話」,我的感覺比較像是直視自己的內心深處,並跟他對話、妥協、撫慰與握手言和,換句話說,瞭解並承認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一直覺得每個人的生命是由許多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時間所組合起來的一個完整的圓,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完美的人生;不過,本來就沒有所謂完美的人生,不是嗎?我們只能在有限的生命與經驗中盡其所能的捕捉這個完美的曲線。這個圓包括了事業、功課、親情、愛情、友情、社團、成就感、歸屬感、婚姻、社交、旅遊、家庭、嗜好和其他許許多多無法細分的項目,每個人認定需要的成分與比例不盡相同,藉由捫心自問應該可以了解自己各部分所佔的比例多寡,進而朝自己理想中的境界前進,那也算是一種與自己對話、和好的方式吧。閱讀和音樂一直是支持我一路走來的力量,我想那大概在我的生命中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因為那可以在我心情沮喪或無助時帶給我平靜的力量,愉悅的心情與樂觀積極的精神,那真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
王浩威的這本「與自己和好」裡其實談了很多面向的問題,『與喧鬧的島嶼和好』談城市、家庭、工作與成長,『與寂寞的城市和好』談孤獨感、依賴、鄉愁與不成功的婚姻,『與困惑的心和好』談子女、同性戀、過動兒、多重人格與青少年生活。其中的「台灣的傑生與米蒂亞」談的是一齣家庭悲劇裡,父親或母親因為種種的原因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子女,而事後卻哭哭啼啼的面對鏡頭的悲慘光景,一個人究竟會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會做出這種事?;每每轉開電視,類似的新聞平均每個禮拜就會出現一次,我們除了借為警惕並且暗自憐惜之外,實在也應該好好審視為何未發生這種事情,我們的家庭生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應該要如何「與家庭和好」?要如何才能表現出書中談到的「自在的真誠」?這個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急於隱藏自己的缺點,等到面對真正的敵人或最親近的愛人時,真實的缺陷就因此隱藏不住而暴露在陽光下;我想,不能夠永遠退縮與逃避自己的缺點與痛處,就如同必須去面對障礙才會有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那是與自己和好的第一步了,我們必須像書末說的一樣,擁有充沛的精神能量才能夠與自己和好,與這個變動的世界和好。
文章定位: